对家庭来说,应事先确定好地震时在家中躲避的地方、撤离路线、外出避震地点和联络方法。住在高层楼房的人要熟悉安全通道、安全门以及楼梯状况,随时做好脱险准备。地震时千万不能乘坐电梯。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要重在下、轻在上。在高的家具上方不要堆放笨重物品。
(2)将灯具、挂钟等悬挂物取下或系牢,防止掉下伤人。
(3)清理杂物,使门口、庭院通道畅通,震时便于人员逃离。
(4)将床放在内墙(承重墙)附近,要远离屋梁和悬挂的灯具。
(5)组织开展家庭一分钟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演练活动。
(6)为能渡过震后初期的生活难关,准备一定数量的食物和日用品,并准备好随身携带的防震应急包,配齐应急物品(如药物、食品、饮料、电筒、口罩等),把它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以便地震发生时能够随身携带。
(7)家庭每个成员的衣袋里最好装上一个小小的急救卡片,注明姓名、住址、单位、电话、血型、联系人等各项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地震预报还处在多学科经验性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地震中期预报准确率约50%,短期预报准确率约为30%,短临预报准确率约为15%,这样低的成功率常常使领导决策处于两难境地。尽管如此,由于1966年辽宁海城地震以及1995年云南孟连地震成功预报并减少大量人员伤亡,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做出成功预报并取得减灾实效的国家,在这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云南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处于国内的先进行列。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长期预报由国务院地震主管部门提出,向国务院报告,由国务院发布。短期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信息。新闻媒体刊登或插发地震预报信息,必须经一定的程序审批并以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分为四种类型:长期预报----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对未来1至3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报----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进行的预报;临震预报----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属于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之一,主要依靠积累观测资料和震例分析进行经验性预报。
地震预报难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地震的成因尚缺乏规律性认识,且地震前兆现象也很复杂;二是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
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的,经过四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我国对地震孕育发生的机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对某些类型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历史不长,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仅刚刚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长期探索和努力,人类一定会敲开“地震预报的大门”。
地震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指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三要素”作出预报。
我国通过对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逐步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方法,形成了“长、中、短、临”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