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是新中国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团结奋斗的价值理念深深融入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新征程上,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一条主线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民族工作的要求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一个坚定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两个共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五个认同
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五个维护
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六个相互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团结稳定、和睦相处是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历史告诉我们,在多民族国家,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解放,才能建设好国家,才能有幸福生活。民族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没有安定团结的大局,一切将无从谈起,因此,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八个坚持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
(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
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目标和长期任务。
民族平等的含义:(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区域大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民族平等政策实施的意义:(1)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 “十二个必须”。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四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 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 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十二个必须”,体现了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支撑起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四梁八柱”,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州各族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 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我国民族理论的基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将民 族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载入宪法,此后历次修订宪法都不断重申和完善这一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 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 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 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在我国,各 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不论人口多 少,历史长短,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宗 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 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不仅在政治上平 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 有领域平等;强调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 前一律平等,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