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三要素包括发震时间、震中和震级。
发震时间:地震发生的时刻。我国以北京时间标出,比格林威治时间早8小时。
震中:地震发生的地点,是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通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并标注地名。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通常用字母M来表示。
地震预报是地震发生之前,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的判断和通告。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可能遭受破坏的地区或目标发出警报的行为。
地震发生后,利用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30万公里/秒)远大于地震波速(约10公里/秒)、地震P波传播快于地震主震动S波与面波的特点,对地震波或地震主震动尚未到达的地点进行的预警。地震预警依据震中和被监测物的距离远近将地震预警分为同地预警和异地预警两种类型。同地预警是指被监测物震中距为30km以内,此时P波和S波区分不开,一般采用设定阈值的方式,根据实测地震动的强度发出相应等级的决策措施;而异地预警被监测物震中距30km以上,可以利用电磁波快于地震波和P波快于S波的特点,提前做好准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
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第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最后,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构造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六个大的板块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
经科学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百分之八十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我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全长两万多千米,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百分之十五。
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