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目标和长期任务。
民族平等的含义:(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区域大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民族平等政策实施的意义:(1)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下列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
(2)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
(3)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
(4)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5)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6)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向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者组织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
2015年11月,全国国家安全机关向社会发出通告,“12339”是国家安全机关受理公民和组织举报电话。这条热线是由国家安全部设立的,以方便公民和组织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间谍行为或线索。
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至此,我国国家安全领域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领域。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