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无数老党员、老干部以“与党同心、与民同行”的赤诚,书写了顽强奋战、担当奉献的动人篇章,他们的功绩被党和人民永远铭记。在三岔河镇,就有这样一位始终坚守初心、把群众冷暖放在心间的老党员——鄢华清,用一辈子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今年76岁的鄢华清,是三岔河镇文宜么小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家乡的深情、对群众的牵挂,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也成为他一生“为家乡谋发展、为群众谋幸福”的不竭动力。回望他的奋斗历程,每一个阶段都闪耀着实干的光芒:70年代,他主动扛起大队干部的责任,于1971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岗位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80年代,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率先响应政策,退职回村带领村民探索致富路,让文宜么小组成为当地较早走上富裕轨道的村组;90年代,他化身“带头致富人”,牵头创办村办企业,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难题,更在1994年自掏腰包、带头出力,挖通了三岔河社区高山片第一条村组公路——这也是当时全乡首条村组公路。从此,群众“人背马驮”的出行困境成为历史,一条路连通了乡村与外界,更架起了群众通往幸福生活的希望之桥。

退职前,作为三岔河大队的老干部,鄢华清始终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工作中,他从不“等靠要”,总是以“干在一线、冲在一线”的劲头破解难题。面对邻里矛盾、干群分歧,他主动上门调解,用耐心和真诚化解了无数纠纷。在群众眼里,他是值得信赖的“老大哥”,更是连接党和群众的“连心纽带”。数十载在岗时光里,他把党性信仰融入每一件实事,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每一个行动中,用坚守与付出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退职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群众的“新起点”。离开工作岗位后,鄢华清转头“扎”进了公益事业的新战场。如今,他经营着一家砂石料厂,凭借这份“专业优势”,他又开启了“免费帮群众硬化道路”的新征程。三岔河镇山高箐深,许多村组地处偏远,村组道路不仅是群众日常出行的“便民路”,更是关乎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守护安全的“生命线”。鄢华清比谁都清楚这条路的分量——他常常奔波在田间地头,留心观察每一段道路的状况,一旦发现路面破损、路基松动等“漏洞”,就立刻带上工具,无偿为村社区、农户开展道路维护。

“营盘山马玉良地头硬化”“灰坡岭岗对面路肩硬化”“大洼子村下道路硬化”……在鄢华清的笔记本上,这样的公益事项记录得清清楚楚,截至目前已有20余件,投入资金累计6.5万元。今年以来,已有53年党龄的他再次“发挥余热”,主动投资投劳,为格谷村修复受损桥梁,彻底消除了当地群众出行的安全隐患。有人曾不解地问他:“这么辛苦付出,到底值不值?”鄢华清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笑着摇摇头——这份笑容背后,藏着他从未动摇的答案:“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无数像鄢华清这样的党员,用一生践行的承诺。在各自的领域里,他们默默奉献不叫苦,勇于担当不退缩,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正是这份坚守与付出,才铸就了如今山河锦绣、人民幸福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