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信息 >> 部门动态 >> 正文

十年归途:从“无名氏”到许向阳的生命复位

日期:2025/08/11   作者:施剑平   来源:大姚县民政局    点击:

第一章:寒夜里的“无名氏”

2015年12月17日,滇中高原的寒风凛冽刺骨。大姚县三岔河派出所的民警在巡逻时,发现一个蜷缩在废弃屋檐下的身影——衣衫褴褛,油污板结的头发黏连着尘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目光涣散,口中发出意义不明的呓语,面对询问,回应的是毫无征兆的推搡和嘶吼。这是一个被世界遗忘在角落的灵魂。

接到民政救助站紧急电话的大姚安康精神专科医院医生,带着担架和药品迅速赶到现场。初步检查触目惊心:严重的精神症状、极差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的沟通可能。病历上,他只能被暂时标记为冰冷的代号——“无名氏男7”。油污下看不清面容,蓬头垢面掩盖了年龄,唯有那双时而狂躁、时而空洞的眼睛,透露出深不见底的痛苦。他被小心地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进行托养治疗,费用由大姚县民政局兜底结算。这,是他漫长归途的起点。

第二章:擦拭蒙尘的镜子

在安康医院精神科的病房里,“无名氏男7”是护理难度最大的病人之一。护士长王芳还记得第一次给他洗澡的场景:“几个人合力,用了好几盆温水才把那些经年累月的污垢化开。他抗拒得很,像一头受惊的困兽。”医生制定了周密的治疗计划:药物控制狂躁,康复训练重建生活技能。

日复一日,是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守护。护工老李每天耐心地教他拿勺子吃饭,一遍遍示范穿衣扣扣子。起初,他打翻饭碗,撕扯衣服,甚至抓伤护工的手臂。但没有人放弃。慢慢地,颤抖的手能握住勺子了,混乱的眼神偶尔会出现短暂的清明。康复师小杨尝试用简单的图画和地名与他沟通,捕捉他破碎言语里的信息碎片。这个过程,如同用最柔软的布,极其缓慢、极其小心地擦拭一面蒙尘的镜子,试图让映照出的“人”重新清晰起来。

第三章:有了名字的“陈光明”

时间来到2020年。为切实保障像“无名氏男7”这样长期滞留、身份不明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大姚县启动了一项温暖工程:民政、公安联动,通过DNA比对、登报寻亲等一切可能的手段,为他们寻找根源。当所有努力都指向“查无此人”时,县政府毅然决定:给他们一个家,一个身份。

2020年12月18日,是“无名氏男7”命运的一个关键节点。在庄严的仪式上,他和其他13位同伴一起,获得了大姚县的户籍和残疾人证。从此,病历本和档案里,“无名氏男7”被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取代——陈光明。户籍地址落在大姚县金碧镇北城社区映塔路22号。这张小小的身份证,不仅意味着他能合法享受国家的基本医保、特困供养等社会保障,更象征着他被这个社会正式接纳,拥有了法律意义上的“人”的身份。民政局救助站站长张伟在发放证件时,握着陈光明的手说:“光明,以后这里也是你的家,但我们一定会帮你找到真正的家。”

第四章:执着的“回家”呼唤与寻亲的僵局

拥有了名字的陈光明,社会功能在持续恢复。他开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最清晰、最频繁从他口中迸出的,是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五个字:“帮帮我,我想回家!”这近乎哀求的呼唤,像一根针,扎在每一位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心上。

“他说过‘娄底’!”救助站负责寻亲工作的小年轻刘敏,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立刻铺开湖南省地图,重点圈画娄底市。陈光明断断续续说出的“大营镇”、“太河镇”、“下管镇”,每一个音节都成了寻亲小组眼中的密码。刘敏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湖南的行政区划资料、电话记录本。她不知打了多少个电话到娄底市的各个区县、乡镇派出所和村委会,反复描述陈光明的情况和提到的地名。电话那头,往往是困惑的回应:“我们这里没有这个镇/村啊。”每一次满怀希望的拨号,常常以失望挂断。厚厚的笔记本上,那些被红笔画掉的地名越来越多,寻亲工作仿佛陷入了泥潭。但看着陈光明日渐清明的眼神里那份深切的渴望,刘敏和同事们互相打气:“再试试,说不定下一个电话就有线索了!”

第五章:柳暗花明——“小碧乡”的曙光

转机出现在2025年6月27日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护士李莉在与陈光明进行日常沟通训练时,他异常清晰地说出了一个长串地址:“湖南省娄底市小碧乡集和村(石狮组)!”李莉心头一震,立刻记录并报告给救助站。

“小碧乡?”刘敏对这个地名有模糊印象。她火速上网查询,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历史资料显示:娄底市的小碧乡已在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中,整体并入了娄星区杉山镇!这个关键信息的确认,让寻亲小组瞬间振奋起来!

刘敏立即拨通了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派出所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值班民警在听完详细描述后,同样高度重视:“小碧乡并入我们镇了,集和村还在!我们马上联系驻村辅警和村组长核查!”信息像电流一样迅速传递。驻村辅警老周接到指令,饭都顾不上吃,顶着烈日骑上摩托车直奔集和村,找到了熟悉村里大小事务的老组长谢伯。

第六章:生命拼图的完美契合

“许伯,快!查查这些年,村里有没有走失的精神障碍患者,男的,大概五十岁左右,走失十多年了!”老周急切地说。

许伯翻开了村里那本厚厚的、记录着人口变迁的册子,手指一行行划过。突然,他停住了,指着一条记录,声音有些激动:“有!有!许向阳!对,就是光荣伢子!他爹娘走前找了他好多年啊!他走失前就有这个病……是上羊组的,不是石狮组,他可能记岔了!十多年了,都以为……”

信息迅速反馈回杉山镇派出所和大姚救助站。当“许向阳”这个名字和身份证号码(432501XXXXXXXXXXXX)、户籍地址(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集和村上羊组)被清晰地传递过来时,所有信息碎片瞬间严丝合缝地对上了!“陈光明”就是走失十余年的许向阳!

第七章:归乡

消息传到大姚安康医院,整个病区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告诉许向阳(陈光明):“找到了!你的家找到了!在湖南娄底!”他愣了几秒,浑浊的双眼先是茫然,随即涌出大颗大颗的泪珠,嘴唇颤抖着,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仿佛卸下千斤重担的呜咽,然后是孩子般又哭又笑的表情。

目前,大姚县民政局、救助站迅速启动返乡程序。正在与娄星区民政、公安、以及集和村村委会紧密对接。许向阳将在各级救助机构工作人员护送下,踏上回乡旅途。当地民政部门将根据政策为他落实户口恢复、社会救助和后续的医疗康复保障,确保他回归后的生活有着落、治疗有保障。

终章:以姓名为证的承诺

从2015年寒冬那个蜷缩的“无名氏男7”,到拥有大姚户籍获得基本尊严的“陈光明”,最终回归本源成为“许向阳”——这三个名字的嬗变,勾勒出一条穿越十年迷雾的生命归途。这归途的基石,是托养机构医护人员日复一日的专业治疗与人性关怀:是那些不厌其烦地喂饭擦身,是那些捕捉细微变化的敏锐观察,是那份视病人为亲人的坚守。是救助站工作人员永不放弃的执着信念:是打向湖南的无数个电话,是翻烂的地图册,是面对无数次失望后依然点燃的希望火种。更是民政牵头、公安协同、地方联动的高效协作:从办理户籍保障基本生存权,到DNA比对、跨省协查直至精准落地,环环相扣,为迷失的生命搭建起回家的桥梁。

许向阳找回了他的名字,我们则见证了一个社会对生命最庄重承诺的兑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流浪的灵魂都配得上拥有归途,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份不抛弃、不放弃的文明担当。这份担当,是寒夜里的火把,是迷途中的灯塔,是一个社会温暖与力量的终极证明。

(备注,为保护当事人隐私,以上姓名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