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索 引 号:xjytyj-/2022-1228001 公文目录:相关政策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6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前 言

为确保全县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根据《大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楚雄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楚雄州“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体育工作实际,制定《大姚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帮助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全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和努力下,全县教育体育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教育事业和体育工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四五”教育体育持续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取得的成绩

202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31所,有在校学生34264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4573人,中职学生806人,初中生7703人,小学生14550人,在园(班)幼儿6632人;在职教职工2579人,其中,专任教师2445人;全县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班)率、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分别达99.75%、87.4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21.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31%。

全县已经建成的体育场地总面积为459167平方米,人均面积为1.63平方米。标准篮球场493块,非标准篮球场165块,十一人制足球场4块,七人制足球场5块,五人制足球场10块,小运动场8个,乒乓球场240块,羽毛球场8块,网球场7块,气排球场2块,地掷球场1块。全县健身场地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正逐步得到实现。大姚县老年人体育协会被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评定为2011—2016年度全国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楚雄彝州之巅—百草岭登山大会项目被国家体育总局评定为“2018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一、育人水平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地评估认定。全县高考一本上线及高考600分以上人数连年均稳居全州前列,大姚一中、实验中学均荣获州对县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优生培育及质量提升先进学校表扬;大姚一中先后获得云南大学“优质生源基地”,云南师范大学“实习就业基地”、“优质生源基地”授牌。县职教中心创新发展,成为集教学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教育培训中心,坚持走普职共融共促发展之路。全县初中教学质量已进入全州前列,小学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加快示范幼儿园创建力度,发挥示范引领,北城幼儿园、县幼儿园成功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一等幼儿园”,北城幼儿园被列为省级课程游戏化改革试点幼儿园,我县学前教育工作走在全州前列。2020年,成立大姚县特殊教育学校,填补了我县无特殊教育的空白,巩固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我县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教育改革纵深推进

创造课堂改革新模式。在全州10县市率先研究出台《“课堂革命”大姚在行动实施方案》,组织中小学专家教师团队,研究完善高中、初中、小学各年级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形成了“361教学法”在全县中小学实践推行。建成了大姚一中等3所“课堂革命”基地校和40所中小学“课堂革命”示范校,大姚一中被列为全州高中课堂革命基地校和全州初中课堂革命示范校。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实施了《大姚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方案》《大姚县初中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大姚县小学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大姚县中小学校校(园)长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以及县教育体育局对各级各类学校年度教育体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系列考核评价制度,初步形成了以教育体育质量为中心,统筹兼顾各项重点工作的考评导向和考评体系。

三、教育公平再上台阶

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中心任务,聚焦“对象识别、控辍保学、学生资助”三个精准,全力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巩固工作,并研究实施了教育扶贫“一方案三办法”。在确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00%入学、100%巩固的基础上,实现了卡内外所有义务教育学生阶段性“零辍学”的目标。也实现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资助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52766人次,发放资金5114.83万余元。其中,山区乡镇学前教育学生餐费补助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兜底资助两项政策在全州乃至全省尚属首家。

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以来,财政投入教育经费22.54亿元。全县教育实际投入6.41亿元,新建改扩建153所中小学、幼儿园校舍14.24万平方米、运动场9.4万平方米。全县所有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网络阅卷、备(授)课系统等运用于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实现深度融合。投入695.7万元,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9045人(次)。从2016年9月起实施《大姚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办法(试行)》,每年投入905万元,惠及1670名乡村教职工;有效解决350名中小学后勤临聘人员经费保障问题。从2017年9月起,按照普通高中1200元/生/年的标准拨付公用经费326.94万元,有效提高了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能力。

五、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把全县唯一一项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奖项留给教育工作,“十三五”期间,共表扬先进集体147家、先进个人1071人次,为全县在职一线教师、离(退)休教师家庭悬挂“教师光荣之家”牌匾1809块。2016年至2020年,县委、县政府分别兑现全县中高考质量绩效资金为300万元、450万元、795万元、980万元、1100万元。县级领导带头走访慰问基层学校和困难教职工,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重视教育,形成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

六、体育工作不断发展

开足开齐体育健康课程,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培养每位学生都能掌握2项以上体育技能,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达到国家标准。大力推动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创建工作,2018年,民族中学被教育部命名为校园网球特色学校;2019年,大姚一中被教育部命名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通过“一月一赛事”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推进群众体育活动社会化、生活化、多样化、科学化、制度化。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广播体操,积极举办群众体育赛事和精品体育赛事。通过赛事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了9.24万人次,群众体质明显提高,全县《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到国家标准。完成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220人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达350人,覆盖了全县129个村委会(社区),完成了全县129个村委会(社区)老年体协分站挂牌工作,成立了足球、羽毛球、气排球、乒乓球、网球、信鸽以及健身操舞等协会,极大地完善了全县体育社团组织。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模式提升我县教练员和运动员水平。重点将实验中学、仓街明德小学和赵家店中心完小打造成为射箭(射击)项目特色学校,并完成了射箭(射击)项目训练场地建设、器材配置、教练员选聘等工作。在州十四届运动会中,我县参赛运动员实现了体操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取得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青少年男子足球取得第二名。

七、教育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

教育系统尽锐出战,强有力推进控辍保学,实现了卡内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段性“零辍学”的目标。实现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的目标。积极推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数千贫困家庭学生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探索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表1:大姚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时期主要成绩

指 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比2015年提高

幼儿在园(班)人数

5142

6632

1490

学前一年毛入园(班)率

%

96.02

99.75

3.73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48.86

87.44

38.58

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

24980

22253

-2727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

98.9

3.9

高中阶段在校生

6121

5379

-742

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

5332

4573

-759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718

806

8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81.65

92.31

10.6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1.2

1.7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12.9

15.4

2.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2.4

15

2.6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

80.26

86.45

6.19

第二节 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总结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全县教育体育事业改革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不充分

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高,幼儿教师补充机制不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县城区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日趋凸显,部分地区初中学段“控辍保学”形势严峻;普通高中伴随新高考改革的即将来临,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愈加显现;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影响力和贡献力释放不足。

二、发展不平衡

区域教育差距大,乡镇之间重视程度、管理水平、教育质

量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大校额、大班额和乡村小规模学校、超小班额现象并存,城区、坝区、山区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

三、保障能力不强

学前教育教师编制、义务教育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普通高中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缺编还需建立长效性的体制机制给予保障。

四、竞技体育实力不强

“十三五”期间,我县暴露出部分项目竞技成绩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在篮球、排球、游泳等方面已经处于全州较低水平。体育基础设施总体不足,加之业余体育训练不畅,竞赛机制不健全,选材难,输送难,体育人才青黄不接甚至断代现象正日益突显,发展竞技体育人才成了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短板。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国家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为推进教育公平、巩固提升普及“十五年”教育,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强教先行,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

“十四五”期间,是大姚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大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大姚教育发展正在从“普及”向“提质”转变,学校建设正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教育教学正在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深入实施“教育兴县”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大姚县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大姚现代化,为推进县委“12345”发展思路和“11233”发展目标、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智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消费列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体育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凸显;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启动,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改善社会民生、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新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对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战略为体育改革注入新动力。

第二章 发展战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省委、州委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县委“12345”发展思路和“11233”发展目标,坚定不移深入实施“教育兴县”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严格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到2025年,教育体育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州前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原则。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二、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三、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立足教育县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四、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六、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促进教体融合发展,加强与旅游、健康的结合,将体育融入教体名县建设之中,促进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服务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做到体育惠民。

第三节 总体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任务,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快推进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

一、“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目标

完成教育系统创建文明城市指标,文明校园创建全覆盖,构建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营造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村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脱贫地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姚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走在全州前列。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达100%。

争创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县、全省教体融合发展示范县,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推进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全县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表2:大姚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增量

指标属性

幼儿在园(班)人数

6632

7741

1109

预期性指标

学前一年毛入园(班)率

%

99.75

99.90

0.15

预期性指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87.44

96.00

8.56

预期性指标

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

22253

22274

21

预期性指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8.9

99.5

0.6

约束性指标

高中阶段在校生

5379

6472

1093

预期性指标

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

4573

5272

699

预期性指标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806

1200

394

预期性指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2.31

98.00

5.69

预期性指标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2

13.00

1.8

预期性指标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15.4

21.00

5.6

预期性指标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5

16.2

1.2

预期性指标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

86.45

91.00

4.55

预期性指标

二、2035年教育发展远景预测

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成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强县。

(一)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

(二)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完成水平和学生学业质量进入全州前列,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共享机制更加健全,受教育机会、过程、结果更加公平。

(三)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格局,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创新,城乡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建成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乡村振兴、产教深度融合、与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衔接”立交桥,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保障所有劳动者在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都有机会获得所需的技术技能,为服务大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

(五)民族教育水平明显上升

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民族聚居地区从教教师待遇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得到加强,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加科学有效。

(六)特殊教育发展更加完善

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更有质量的早期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为残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思路,认真统筹规划,抓好教师培训研修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革命”3所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抓好大姚“361”教学法的培训、推广及考评工作,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继续规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测机制,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一、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有效落实县人民政府发展学前教育主体责任;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促进民办幼儿园发展;积极争取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改善幼儿教师不足问题;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道德水平、专业能力,明显提高幼儿教师持幼儿教师资格证上岗比例;加强幼儿园园舍与环境改造,改善保教条件,玩教具配备达标;扩大城区幼儿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保障能力;重视规范化建设,加强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显著提高。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在城区再建2所能容纳12个班级规模的幼儿园,在县城区内形成6所公办、4所民办的格局,为幼儿提供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全面实施好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学前教育改扩建工程、学前教育建设奖补资金项目、“一村一幼”建设工程,完成每个乡镇有1所中心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任务,支持一批城镇幼儿园扩建升级,重点解决县城区及坝区学前教育适龄儿童就学难问题,提高办园水平。“十四五”期间,拟规划投入147059万元建设120所43445平方米幼儿园校舍及运动场,并完善附属设施及设备采购。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完成水平、和学生学业质量进入全州前列。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和建设力度,改扩建金蛉小学,新建民族小学,迁建特殊教育学校;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的难题,全面消除大班额;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淘汰老旧信息化教育设备,确保在硬件水平上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继续完善“控辍保学联防联控机制”,落实政府、学校和监护人等各方主体控辍保学责任,强化依法控辍保学,完善义务教育法执法机制。加强“四查三比对”工作,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籍管理系统,精准跟踪每一名学生,做好帮困助学、关爱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工作,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国家和省州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仪器设备定期更新机制。建立区域、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机制,以“1+N”模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名校帮弱校”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帮扶指导、专题研究、展示交流等形式,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内涵丰富的示范学校。准确把握城乡适龄人口变化趋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与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两手抓、两不误,在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着力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快实施《大姚县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继续推进实施校园足球场建设项目、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等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拟规划投入188539万元建设104所136208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及运动场,并完善附属设施及设备采购。

三、推进高中教育普及攻坚

围绕“力争把大姚一中建设成为全省优质完中,把实验中学建设成为全州优质完中”的目标,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中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推进高中阶段育人方式改革,推行选课走班,丰富课程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指导教育,逐步建立适合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课程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按标准配齐高中阶段教师,抓好教师结构调整和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探索建立学生个人发展指导制度,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对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并逐步扩大补助范围,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建立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绩效考评机制,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通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绩效考核,强化学校质量意识,充分调动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升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继续推进实施大姚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学校建设项目,改善高完中办学条件,消除大班额。“十四五”期间,拟规划投入66298万元建设2所45316平方米普通高中学校校舍及运动场,并完善附属设施及设备采购。

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改革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到2025年,大姚县职业教育中心在校学生达1200人左右,“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教师总数50%以上;学校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全面达标;分专业建设一批县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培强3个以上的骨干专业(群),增强职教中心专业吸引力,实施“1+X”证书制度;加大体制创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开发;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和文化基础教育,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初级中学相互融通的普职融合体系;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价机制,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点做大做强大姚县职业教育中心基础能力提升建设。“十四五”期间,拟规划投入14368万元建设1所3320平方米职业教育学校校舍及运动场,并完善附属设施及设备采购。

五、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发挥县职教中心举办继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全面开展初中、高中后继续教育;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重视老年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优化继续教育资源,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开展各个层次的继续教育,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学习多样化、个性化和非职业化的需要。到2025年,全县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全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1.2年提高到1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5年提高到16.2年,基本构建起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

高度重视民族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加大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建设力度,把更多的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逐步提高民族中小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鼓励学校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民族传统技能学习,挖掘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民族团结教育,在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课堂。继续做好“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科学稳妥推进“双语”教学,提高民族地区教学质量。

七、重视支持特殊教育

完善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残疾人专家委员会制度,科学评估残疾人分类安置。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教育、个性化培养。探索建立符合残疾幼儿康复和身心发展的学前教育模式,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确保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公平教育,获得自我发展能力。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州专项经费支持,完善大姚县特殊教育学校配套建设,配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水平。“十四五”期间,拟规划投入5700万元建设1所8000平方米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及运动场,并完善附属设施及设备采购。

八、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和教育生态。有序开展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登记和分类管理工作,强化民办学校信用管理和年检制度。从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开展培训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严控学科类培训时间,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点30分。规范培训服务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

九、加快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建设

支持大姚县教师发展中心办学条件和基础能力提升建设,“十四五”期间,拟规划投入13000万元建设1所15300平方米成人运动场,并完善附属设施及设备采购。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州专项经费支持,完善大姚县幼托中心、大姚县专门教育学校建设,配置必要的教学、生活设施。“十四五”期间,拟规划投入13862万元建设2所10900平方米学校校舍及运动场,并完善附属设施及设备采购。

第二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改革体制机制

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切实给教师“减负”。深化教师、校长队伍管理改革。全面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加强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推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稳妥推进高考、中考等招生考试和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改革,坚决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健全中考、高考质量综合绩效等教育正向激励机制。走教育开放合作的路子。多渠道扩大教育供给,主动吸收借鉴省内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开放共享。

二、推进校企合作

主动引企入校,实现职业学校课程与岗位、课堂与车间的全方位对接,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凝聚发展合力,校企协同育人,激发创新活力。二是继续扩大县内、省外企业合作规模。三是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途径。四是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五是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六是实现中职毕业生稳定就业率达95%以上目标。

三、推动教体融合

夯实教体融合发展基础,发展校园竞技体育,创办体育特色学校,深化县校合作、县企合作,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融合互补,突出优秀竞技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教育体育发展水平。一是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实施好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二是以校园足球为引领,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合作,鼓励引进优秀体育人才,推动适宜的社会新兴或成熟的体育项目进校园,积极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三是建立健全符合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运动员成才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及符合本地特点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重点探索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工作思路。四是夯实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加强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深入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把师德教育作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重要内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积极探索“县管校聘”的教师全员聘用机制,健全完善“校长教师调配”制度,推动城乡校长教师合理交流轮岗,缓解城区超编,山区教师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学分管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补充音体美、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缺编专任教师,加强新入职教师培训。以需求为导向,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定期评选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发挥本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名师工作室、工作坊等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活动,有力促进全县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提升。

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师编制管理机制,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和生源增长情况,及时核定、调配编制,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向教师队伍倾斜。严格教师准入,创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方式,遴选乐教善教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州关于农村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每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进行表扬。

第四节 加快人才引进培养

全面实施教育体育系统人才引进和培养行动计划,以三年为周期,引进一批高层次教育体育人才和优秀师范类应届毕业生,为全县教师队伍注入活力,扩充优质教育体育人才资源,建立健全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制度,在全县培养和造就一批数量充足、层次多样、学科齐全、名家辈出的高质量教育体育人才队伍,形成包容性强、后劲充足、特色明显的人才优势。

第五节 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5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成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平台,实现高速安全的校园网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校园,信息化终端遍布校园,立足师生信息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最终建成优质、安全、绿色、人本的信息化智慧校园,促进城乡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质,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校本资源库和共建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学校管理档案、课件、试题、校务管理、教师考勤管理、监控安防系统、人事管理模块、学籍管理模块、财务和后勤管理模块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尝试融合,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加快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尝试配合、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师生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建立健全全县中小学“1+N”模式的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加强学校网络安全管理,既满足师生上网学习的需要,又要防止师生信息外泄而造成不良影响。

第六节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认真实施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实施和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管理教育的权责范围,规范教育行政程序,推动教育行政权力合法有效行使。

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校(园)长、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加强现代学校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落实各项教育法律法规,认真全面履行教育职责,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滥发乱定教辅资料、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园)长的合法权益。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健全教育行政管理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教育行政审批标准化和教育政务信息化,提升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标准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治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和管理权限。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健全完善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优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保障教育督导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能。强化督导结果公开和运用,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完善学校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评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

提升校园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网络。全力整治校园欺凌,杜绝校园暴力和性侵等事件发生。进一步完善“三防”建设,不断提高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切实防范校园安全责任事故。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学四年级以上学校全部设置心理咨询室(辅导室),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专用辅导室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和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幸福成长。增强社会参与教育治理能力,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教育决策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教育决策的广度和深度。

第七节 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测评体系》,抓好创建工作,坚持文明城市创建和文明校园创建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增强师生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让校园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校园秩序良好,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让文明之花绽放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提高师生的文明素养。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推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未成年人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成效评价等。在全县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八节 持续推进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落实落细《大姚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印发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

加强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义务教育有保障”状况。对监测和核查出的风险对象,按照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清零的原则,建立分层分类针对性的快速响应和帮扶机制,坚决杜绝因学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持续完善教育配套设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配齐配强安置点配建学校教师队伍,按照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的要求和“选优配强”的原则,以县为单位统筹区域内校点师资,优先充实配建学校教师并开展业务培训。

推进乡村振兴育人工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作为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职教中心、中小学积极探索扶贫育人模式和乡村振兴育人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成果。要把张桂梅的先进事迹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等创新品牌开展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耕读教育纳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精准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农村特殊儿童群体教育关爱。

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加大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高普及质量。

深入推进沪滇协作。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继续推进人才交流支持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第九节 推动各类体育工作协调发展

一、优先发展学校体育

按照满足基础,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学校体育场地,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推动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体操、射箭等项目建设,逐步满足中学、中心完小体育发展需要的运动场地要求。指导各学校根据体育场地现状结合特色体育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和管理使用办法,落实专人管理。把重点学校、重点项目体育器材纳入教学仪器供应计划,项目设施设备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教育经费预算。适当提高新招考体育教师比例,争取到各重点院校、运动队公开招聘所需人才,按规定落实专职体育教师配比。拓宽聘请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特长人才担任学校兼职体育教师渠道,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现有体育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健全体育教师交流培训机制,稳步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开足开齐体育课程,认真抓好“两操”,确保学生每天参加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逐步培养学生运动爱好,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2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举办好学校运动会,积极组队参加州、县体育赛事。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达到国家标准,优良率逐年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呈现大幅提升。

二、突出发展竞技体育

根据我县体育发展目标,在现有的大姚一中(足球)、民族中学(网球)国家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基础上,每年再打造1至2所国家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督促各学校长期开展体育特色项目活动,突出重点项目训练,培养体育特长生,推动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建设工作,确保每所学校有1—2个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特色项目。依托现有资源,积极建设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和县级体育运动中心。制定完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考评办法和检查措施,激发学校开展体育特色项目动力,为培养“专精尖”体育竞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科学选才,招收具有体育天赋和运动基因的体育特长生进行集中教学培养,制定教学目标,定期开展督促考核,确保在项目、经费、器材和培训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根据全县校点布局情况,重点打造“一校一品”特色项目学校。以足球为突破口,重点打造实验中学、金碧小学、金龙明德小学等足球学校。加强与省北教场训练基地合作,将实验中学、仓街明德小学和赵家店中心完小打造为全省射箭特色项目学校。邀请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帮助我县调研论证,筛选确定3-5项今后重点打造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积极与省州主管部门汇报对接,争取项目合作,为我县体育项目推动争取资源;加强与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引入优秀教师、教练员和专业训练机制体系,疏通我县优秀运动员向上输送、委培渠道,培养我县重点体育人才。对教体融合重点学校实施特殊人才支持计划,新增教育体育系统编制,专项用于教体融合学校重点体育项目。制定体育高端人才引进激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采用多种渠道,积极引进高端体育人才。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制定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校园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项目联赛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赛事。主动向上争取承办国家、省、州级别竞技体育赛事,积极选送我县优秀体育人才参加省、州举办的各项赛事。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完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加大体育教师考核奖惩力度。推动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职称晋升与训练比赛成绩直接挂钩,落实教练员、体育教师和参训运动员保障政策。

三、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

不断健全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体育场、体育公园、游泳馆、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争取实施青少年活动中心整体搬迁,完善城市15分钟健身圈,加快实施乡镇足球场和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篮球场建设项目,逐步实现全县村组体育场地全覆盖。加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做好现有体育场馆提升改造工作,完善服务功能,逐渐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实行全县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探索现有场馆多元化运作模式,确保体育场馆合理利用,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效能。按照“一月一赛事”活动要求推广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气排球)、马拉松、登山、广场健身操(舞)、彝族左脚舞等普及性、参与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大力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积极筹办大姚传统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好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城区职工运动会、五人制足球邀请赛、篮球邀请赛、农民体育运动会等赛事。鼓励乡镇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办好“彝州高峰—百草岭”登山大会、插花节民族传统体育、火把节彝族式摔跤等赛事活动,逐渐形成“一乡一品”的特色体育赛事。普及和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市场空间大的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全县体育社团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体育社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现有体育协会的组织建设,提升规范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体育社团规范化建设,支持鼓励体育社团筹办精品体育赛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培训工作实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不断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国民体质状况的监测和统计,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

四、创新发展体育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州《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增强体育事业动力。到“十四五”末,积极争取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体育(户外运动)营地,建设1个州级或省级运动休闲小镇或特色体育小镇,打造“彝州高峰—百草岭”登山大会等全国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项目,力争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6千万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0万人次,全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宣传和引导,更新群众体育消费观念,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体育消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引导高、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积极扩大中低收入群体体育消费需求,并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要。根据国家关于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改革要求,加大对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活动的购买服务比重,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全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内容。按照城乡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规范提升体育用品业。积极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体育竞赛、体育场馆开放、体育表演等加大力度面向社会购买服务,提高体育产业发展质量,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壮大体育产业发展力量,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全面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在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推广,加快建设大姚县特色体育训练基地,因地制宜开发和培育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极力推动足球、网球、登山、徒步等高原特色时尚运动发展,积极推广陀螺、磨秋、射弩、秋千、双拐、摔跤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在坚持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多业并举,综合开发。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政府发展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教育兴县”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姚篇章的重要内容,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教育体育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的具体组织协调和实施,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发改、财政、人社、住建、自然资源、环保、林草、水务、卫健、公安、消防等部门要全力支持,密切配合,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健全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体育工作的制度和党政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把推进教体融合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制度和问责机制。

第二节 增加经费投入

按照“教育规模化、布局合理化、投入多元化”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加大教育体育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为教育体育发展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和保障。把优先发展教育体育落实在项目和投入上,将教育体育建设项目与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衔接,优先保障教育体育建设用地,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教育体育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加大对教育体育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同时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中央扩大内需相关项目资金,最大限度赢得省、州的支持,在项目资金争取上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健全教育体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国家和省、州逐年增长的教育投入,各项经费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老百姓的教育负担,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阳光。监督落实好群众普遍关心的招生、收费、课程开设、学生减负等问题。

第三节 落实责任分工

贯彻实施《大姚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规划》,是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教育体育局的重要职责。县教育体育局负责《大姚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组织协调与牵头推进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各乡镇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大姚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抓好落实。

第四节 加强考核监督

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建立健全县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完善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强化对学校发展目标、校长任期目标的评价考核,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采取综合督导或专项督导等形式,加强对师德师风、教学改革、办学质量、办学效益、队伍建设、资金使用、教育收费等方面的督导检查,促进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完善评估制度

进一步完善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和有关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或单项的考核和评定,以增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根据《大姚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规划》制定的教育体育目标和措施,通过系统地收集学校工作推进信息,准确了解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为规划实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此件公开发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