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5日在昙华乡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乡人民政府乡长 杨金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乡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是十二届乡人民政府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乡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乡人大和全乡广大群众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把握大势、抢抓机遇中开拓奋进,在应对挑战、抵御风险中担当作为,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据统计预测,2021年全乡粮食产量达1.1万吨,同比增长0.9%;农业总产值达21790万元,增长5.8%;完成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89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84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4.6%;招商引资完成2826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2.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47元,增长7.9%。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接续奋斗、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专项行动,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9户289万元,发放雨露计划28人5万元,完成农房抗震改造11户,消除风险户93户245人,加强对未消除风险户26户61人的监测预警。盘清全乡扶贫资产1.26亿元,明确资产管护人员8名。规范整理脱贫攻坚档案1286盒5668件,首家完成档案移交进馆工作。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户分红86870元,受益124户511人,发放不动产权证书124本。开展脱贫人口劳动力技能培训8场次530人,推进稳定就业1549人,落实务工奖补117人10.1万元。实施乡村振兴“一十百”示范工程,规划乡村振兴县级示范乡1个,精品示范村2个,美丽村庄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5.67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推进。
(二)调优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培强壮大。完成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7548亩,开展土壤检测2次,检测昙华白菜325项指标农残物质,达标率99%。完成耕地轮作1000亩。种植萝卜、白菜等高山蔬菜2800亩,产值420万元;种植马铃薯8000亩,产值960万元。实施核桃、花椒、樱桃提质增效7100亩;发展林下种植重楼、黄精、白芨等中药材600亩;华山松面积达3.8万亩,产值700万元;采收树葱2000亩,产值800万元;采收樱桃2500亩,为群众增收达120万余元。常态化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加快畜禽良种繁育步伐,畜牧业产值达6010万元。李学伟等8户被县委表彰为先进种养殖大户,赤石岩祥鹏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李顺荣养殖场被县委表彰为先进农业经营主体。
(三)瞄准靶心、强补短板,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投资1800余万元,完成昙华乡集中供水工程项目,架设管道180公里,安装智能水表1350只,解决了5个村委会35个小组5547人的安全饮水;投资304万元,完成松子园脱贫旅游发展建设项目;投资45万元,实施昙华公益性公墓基础设施补充建设项目,建设墓穴1000个;投资106万元,实施昙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附属设施项目;投资25万元,实施财政所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整合资金180万元,实施白油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建设项目;投资41万元,实施拉乍们、水磨彩票公益金项目;投资46万元,完成白油地小组153亩连片花椒提质增效项目,全乡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四)立足长远、大抓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各级河长巡河302人次,开展清河行动15次,投入经费2万元。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无害化改厕370座,回收废旧地膜7.8吨。稳步推行林长制,任命林长17名,选聘护林员82名,成立大姚县人民检察院驻昙华乡州级自然保护区巡回检察室,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查处林政违法案件4件,办理野生动物肇事45件。全面完成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13件。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成立大姚彝园景区管理有限公司,集镇管理进一步规范。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效巩固国家卫生乡创建成果。
(五)尽职尽责、主动作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发放低保170万元、临时救助22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4.76万元、高龄补贴6.4万元、丧葬补助19.6万元。发放救灾救助资金7.8万元,涉及农户70户247人,发放救灾救济大米18吨、棉被180床、衣服120套、棉大衣130件,毛毯85床。加强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和拥军优属工作,走访慰问困难退伍军人20人,发放优抚资金31.7万元,成功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行动,转移就业4030人。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累计组织疫苗接种19批次13907人次;云南健康码注册使用率达100%。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83%,小学入学巩固率达104%,初中入学巩固率达107%,高中录取26人,中职院校录取23人,高等院校录取21人。城乡居民“两项”保险政策全面落实,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养老保险续保率100%。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开展诊疗服务11139人次,减免医疗费14.95万元。殡葬改革稳步推进,实现火化率100%、入公墓率100%。
(六)同心协力、压实责任,社会大局平稳有序。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巩固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建设,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8件,调解成功率100%,办理信访案件15件,顺利通过省级文明乡镇复评,成功创建州级“枫桥式”派出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开展应急演练21次,地质灾害点巡查检查21次,完成地质灾害搬迁32户,兑付资金160万元。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住房8837栋,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检查大整治”35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培训9场次,发放宣传告知书3000余份,排查整治道路安全隐患52处,查处交通违法案件1044起,全乡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乡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先后获评国家卫生乡、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昙华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省级文明乡镇、全省旅游扶贫示范乡、全州信访工作“三无乡镇”、全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殊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昙华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年来,我们奋发实干、进位赶超,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全乡农业总产值从1.36亿元增加到2.18亿元,年均增长10%;粮食产量从5682吨增加到1.1万吨,年均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6.65万元增加到89.89万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从9576万元增加到23840万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499元增加到10447元,年均增长10%,全乡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五年来,我们合力攻坚、精准施策,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举全乡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以整组推进机制为抓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2亿元,全面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健康、住房等扶贫政策,抓实消费扶贫,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累计减贫726户2903人,贫困发生率从45.4%降至0,7个贫困行政村出列,贫困乡退出,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全省全州全县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
五年来,我们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绿色、生态为着力点,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发展高山蔬菜14000亩、马铃薯40000亩、中药材3000亩、樱桃1500亩、车厘子500亩、核桃4000亩、花椒2000亩、华山松6000亩、树葱1000亩,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山猪、黑山羊、生态土鸡存栏逐年增加,畜牧业总产值从5502万元增加到6010万元。创新开展了农特产品进超市、进小区,开创樱桃产旅融合发展,打响了昙华生态绿色品牌。
五年来,我们整合资金、加大投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脱贫攻坚项目实施为契机,以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累计投入资金9550万元,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开挖村组道路13条40.73公里,硬化通村、通组公路129.91公里,硬化村内户外道路61.36公里,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81.13%,乡村组道路更加通畅。建设人畜饮水管网336.58公里,沟渠98.46公里,水窖3637口,库容1万立方米小坝塘1座,库容136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1座,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小水网项目2个,赤石岩自然能提水项目1个,水利设施更加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达标。实施危房改造752户,旧房修缮194户,易地搬迁124户,补助资金2262.06万元,全乡基础设施大幅提升。
五年来,我们持之以恒、严守红线,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实施“三清一改一提升”工程,投入资金300万元,购置垃圾车2辆、垃圾桶80个、垃圾箱54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新建垃圾热解处理站1座,垃圾集中处理设施65座,污水处理站1座,公厕40座,改造户厕741座。扎实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投入资金30万元,新建2座独立式洗手台和6个洗手池,改造9座感应式自动冲水公厕。创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和“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活动,落实门前“五包”和环境卫生奖勤曝懒“红黑榜”制度。聘请保洁员126名开展日常清扫保洁。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查处林政违法案件27件,办理野生动物肇事316件;无害化处理豪猪215头,兑补资金19.35万元。实施退耕还林16666亩。昙华社区荣获国家级“森林乡村”、州级“美丽村庄”,子米地村荣获省级“森林乡村”、县级“美丽村庄”。
五年来,我们同心同向、有序开发,文旅发展成效显著。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组建2支文艺队伍送戏下村20余场次,成功申报省州县非遗传承人35名。投资180万元建设智慧景区和健康步道,拍摄《樱你而来》系列宣传片,开拓产旅融合发展。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投入资金600万元,建设松子园、拉乍们、大湾子、小村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昙华松子园、子米地拉乍们、小兴厂大湾子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昙华集镇被评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小镇,子米地拉乍们小组被评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昙华松子园荣获云南省旅游名村称号,五年累计接待游客32万余人次,旅游收入415万元。
五年来,我们牢记宗旨、倾心尽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发放民生资金2035.3万元,受益人口2857人,受益面达37.71%。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就读高中、中职院校、高等学校学生逐年增加。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7个村委会完成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疫情防控成果显著,累计6200多名干部群众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未出现确诊病例。顺利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累计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39批3311人次,实现就业16000余人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深化,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共办理信访55件,调处矛盾纠纷176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殡葬改革稳步推进,完善移风易俗机制,倡导依法婚育、处罚非婚生育50件。
五年来,我们坚守初心、依法履职,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逐年递减,驰而不息反对“四风”。从严监督村级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化解历史债务73万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累计办结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06条。深入推进“放管服”,持续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广“一部手机办事通”,政府效能得到极大提升。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走过的历程,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传承了历届班子的努力和发展成果,饱含了广大全乡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了各界人士的信任和支持。在此,我代表乡人民政府,向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各位人大代表、列席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昙华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越是形势向好,发展提速,我们越要清醒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要素保障难,项目储备少,企业及项目支撑不足;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散弱,缺乏经营主体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三是文化旅游投资少、市场小,聚集力、带动力不强,文旅主导产业发展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四是政府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干部主动作为和奋发有为的意识还不够强,在思想观念、创新精神、能力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对此,我们一定要有直面困难和挑战的勇气,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坚定目标,砥砺前行,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更是昙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州县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昙华实际,围绕乡第十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发扬“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担当务实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文化兴乡、旅游活乡战略,打好生态牌、绘好山水画、建好果蔬园、唱好文旅戏,建设生态昙华、文化昙华、和谐昙华、美丽昙华!
今后五年,农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增,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年产量保持稳定。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聚焦农业农村,聚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乡村发展新典范。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目标,实施一批乡村振兴项目,统筹“多规合一”适用性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美丽村庄,把昙华创建为乡村振兴示范乡。
聚焦特色产业,聚力融合发展,着力加快产业结构新调整。以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以“绿色、生态”为着力点,加快以经济林果、中药材、高山蔬菜、畜禽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打造“一村一品”高山特色产业。全面实施核桃、花椒、樱桃、华山松等经济林果提质增效,不断扩大中药材和高山蔬菜种植规模,不断壮大黑山羊、肉牛、山猪、土鸡等特色畜禽养殖规模,全面推广马铃薯、白芸豆优质良种和晚秋作物套种。创新“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不断提高昙华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聚焦驱动发展,聚力项目争取,着力推动基础设施新改善。加大交通建设力度,主动融入“大攀”“元宾”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项目,争取实施县城至昙华主干公路提升改造为二级公路,争取实施22个小组道路硬化工程,村组公路硬化率达100%,争取实施农村安防工程全覆盖。加快水利建设,对水源点进行并网供水,提高人畜饮水及灌溉用水的调控能力,争取实施姑鲁地、上丕地等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4个。加快信息网建设,完善乡村通讯基础设施,实现移动信号全覆盖。完善集镇“一水两污”、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聚焦绿色发展,聚力生态保护,着力建设生态环境新面貌。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强天然林资源、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管护,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巩固国家生态乡成果,成为全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争创昙华乡国家级森林公园。
聚焦产旅融合,聚力特色文化,着力打造区域旅游新地标。大力推进文旅和产业融合发展,以彝族文化、自然景观和康养休闲为结合点,争取上级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民居,建成一条以观光、研学、生活体验为主的旅游线路,建成一个以避暑、康养、休闲等为主的康养中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以彝剧为重点深入挖掘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不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好彝族插花节,聚集人气,打造文旅品牌,争创昙华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聚焦民生改善,聚力成果共享,着力实现社会事业新提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民生事业,补齐民生短板。全面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加快敬老院服务能力建设,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0%以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现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100%,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持续增加。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控制重大传染病的传播。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三、奋勇争先,真抓实干,高质量推动2022年各项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开局决定全局、起势决定大势,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文化兴乡、旅游活乡”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确保“十四五”规划有序推进,推动美丽昙华高质量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乡农业总产值增长6%以上,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吨左右。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巩固脱贫成果、立足“三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抓实“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消除风险户26户61人,着力增强脱贫群众“造血”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强农业龙头企业2个,专业大户10户,家庭农场10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盘活乡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发展。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强化示范引领,推进子米地、松子园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快每村不少于1个美丽村庄示范创建。
(二)聚焦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围绕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稳步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推进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做强传统产业,实施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种植800亩,稳步推进核桃、花椒、华山松等林果产业提质增效8000亩,低效林改造2000亩,晚秋作物种植1.2万亩。做精特色产业,扶持发展中药材产业,新植当归600亩;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施耕地轮作1000亩。探索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植车厘子300亩,提升车厘子、樱桃为主的特色观光采摘园基础。发展土鸡、山猪等特色畜禽养殖,进一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运用,着力打造“三品一标”,争创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三)狠抓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引擎,依托项目建设创造新供给、实现稳增长。全力保障项目推进,加快集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克期完成敬老院项目附属工程,加快财政所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及集镇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扫尾工作,有序推进公益性公墓基础设施补充建设项目及集镇“两污”项目。精准谋划争取项目,争取实施村组道路硬化17公里及农村安防工程30公里。新建村组公厕3座,争取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30亩和为民服务大厅建设项目,整合项目,争取实施板房、水磨、拉乍们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多措并举引进项目,狠抓招商,盘活资源,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以生态资源、民族文化为依托,主动对接外商旅游开发及产业发展项目,争取彝园特色民居建设、核桃油加工、小火腿加工及蔬菜供应链建设等项目落地昙华,以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四)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农旅融合,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研学基地,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推出1条农文旅融合精品旅游路线。以招商引资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品牌特色的“彝家游”旅游文化。争取实施板房、水磨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加强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巩固提升拉乍们、小村、大湾子、松子园、白油地,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巩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五)筑牢生态屏障、保护优先,绘就绿水青山画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加强水源地保护。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实施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400座;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清理低俗小广告,抓好环境问题整改。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压实森林和草原防灭火工作责任,加大林业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加强天然林资源、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管护,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巩固国家生态乡成果,确保国家卫生乡顺利通过复评。
(六)强化民生保障、统筹推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落实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等救助政策,提高特殊困难群众保障水平。加快新敬老院投入使用,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稳定扩大劳务输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8%以上,养老保险续保率100%。稳步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90%以上。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疾病预防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巩固殡葬改革成果,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支持彝剧文化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七)聚力和谐稳定、创新探索,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网格化”管理服务能力;提高宗教工作法制化水平,结合“八五”普法,加强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强化矛盾纠纷和信访排查化解,依法打击电信诈骗,巩固州级“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成果。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着力化解历史债务、新冠疫情防控等各类风险,确保辖区内风险事故零发生。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应急值守、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全力筑牢社会和谐稳定防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持续改进作风、常抓严管,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升“政治三力”,不折不扣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做到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破解难题;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始终做到提升效能,依靠学习提高履职担当的能力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督查检查考核,严肃追责问责,严厉整治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始终做到廉洁从政,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锲而不舍纠治“四风”。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点,我们豪情满怀;实现新跨越,我们重任在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乡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推动美丽昙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昙华而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