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三岔河镇官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综合市场建设项目

索 引 号:dyx039-/2023-1219002 公文目录:乡村振兴项目 发文机构:大姚县三岔河镇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9日 文  号: 标  题:三岔河镇官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综合市场建设项目

三岔河镇官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综合市场建设项目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知》(中办发【2016】69号文件精神,根据大姚县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大姚县项目资金计划编制的通知要求,上海市嘉定区与我县结对开展重点帮扶协作。本方案坚持乡村振兴的基本方略,围绕三岔河镇乡村振兴规划和上海对口支援五年规划,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打造亮点,注重脱贫绩效,不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同步实现乡村振兴。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编制此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三岔河镇概况

三岔河镇位于大姚县城西北部,与楚雄、大理两州四县八乡镇相邻(东与大姚县石羊镇相依、南与姚安县左门乡、祥云县米甸镇、东山乡相邻、西与宾川县拉乌乡、平川镇接壤、北与大姚县三台乡、铁锁乡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89″-101°15′8″,北纬25°40′48″-26°10′82″,是古骡马驿道必经之地,素有大姚西大门之称。全镇国土面积306平方公里,境内海拔落差较大,最高2917米,最低1310米,相对高差1607米)。气候属高山河谷立体气候,年日照时数7534小时,日照百分率58.00%,年太阳辐射总量148771.7卡/每平方厘米。年内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16.5℃。年内霜期最长60天左右,分布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小组,最短的5至7天(冬至前后),在海拔1310米的朵腊河底。境内四条河流交融,在集镇汇入渔泡江穿境而过,渔泡江“三勾谷”把全镇9个村委会切割呈“V”型分隔于两边,谷壁挺拔陡峭,坡度大于35°,谷内常见叠水,属中山深切割侵蚀狭谷地貌类型。森林覆盖率达68.2%。全镇有耕地面积15072亩,其中水田5172亩,旱地9900亩,林地485018亩,人均占有耕地1.17亩。2022末全镇农业总产值达4.35亿元,增长1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增长4.9%;完成招商引资5.46亿元,增长30%;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96.86万元,增长48.27%,向上争取资金650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7元,增长9.5%。全镇有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8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个、州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各1个,县级示范合作社3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州级认定的“一村一品”特色村3个,新田花椒、他的么核桃、三岔河社区核桃。全镇现有脱贫户134361人,监测户32100人。

(二)建设条件分析

三岔河镇受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约束,基础设施落后,道路路面硬化较少,村组道理通行能力差,群众外出销售农副产品或企业商家到村收购交通不便,同时影响群众日常出行安全,交通设施的落后导致与外界联系的困难,目前的村组道路状况严重限制了群众发展需要,不能完全满足全镇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集镇缺少专门的农贸市场、交易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日常贸易主要依靠集镇街区道路开展,既对群众交易农副产品带来诸多不便,也对经济贸易发展造成一定制约。镇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薄弱的基础设施急需进行改造提升,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强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带动脱贫群众发展增收。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三岔河是一个半山区乡镇,集镇坐落在山地河谷地带受地形和地质条件限制,原有集镇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制约了集镇拓展空间,目前暂未建有集镇农贸市场和物资交易市场等设施,街天贸易时群众常聚集在集镇街区渔泡江尚街一带进行交易,以街为市的现状,既不利于集镇管理,又影响集镇人居环境提升,同时也不方便群众进行贸易。为有效解决这一状况,完善集镇公共服务设施计划在官房地搬迁安置点新建集镇综合市场,项目选址位于三岔河社区集镇北部渔泡江河湾的官房地搬迁安置点。集镇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距离原集镇街区500米,辐射整个三岔河集镇、9个村委会以及邻近的村组,建成后将是一个集农特产品和其他商品交易于一体的综合交易市场

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四个全面”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并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以跨越发展为主旋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兴村、产业富村、民主管村为保障,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全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步伐。

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社会广泛参与。帮扶双方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导,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编制帮扶规划并认真部署实施,建立完善机制,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帮扶合力。

2.坚持精准聚焦,提高帮扶实效。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统筹、汇聚多方、聚焦项目、精准帮扶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强化提升造血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促进乡村发展能力持续提高,牵引推动乡村建设、发展、治理迈上新台阶

3.坚持优势互补,鼓励改革创新。立足帮扶双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开展帮扶协作和对口支援,实现帮扶双方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帮扶、实现共赢,努力探索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途径新方式。

4.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脱贫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帮助和带动脱贫人口苦干实干,实现勤劳致富,抓住沪滇合作、对口帮扶的重大机遇,加强特色产业培植,增加农民收入。

)目标任务。经过项目的实施,在集镇区内建成一个集农林产品和其他商品交易于一体的综合交易市场,方便群众开展贸易交流,让群众通过交易市场更便捷地销售农特产品和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增强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带动脱贫群众发展增收。在集镇的后续拓展中,通过集镇交易市场的建设以及官房新区商贸街的开发建设,以三线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为依托,将三岔河建设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为支撑的沿江商贸集散型特色小镇。

三、项目建设、规模及投资计划   

三岔河镇2023年沪滇协作项目,规划投入资金395万元,申请上海帮扶项目资金395万元,主要用于易地搬迁安置点集镇综合市场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将严格按照滇沪协作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在帮扶联络员的指导下,力争把项目做成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通过帮扶项目实施,改善基础设施,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坚定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也为群众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三岔河镇官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投入395万元实施综合交易市场建设。建设内容:1.两层框架结构建筑3100平方米,投入341万元(含配属土方、桩基础、污水处理系统、水电系统等);2.砌挡土墙1540立方米,投入54万元项目建成后产权归三岔河镇三岔河社区集体所有,收益主要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受益群众3320户12940人,其中脱贫人134户361人、监测户32户100人。

四、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建设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计划20232月至3月,完成项目申报工作,等待上级部门批复完成用地审批手续,做好租赁相关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计划20234月15日前,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

第三阶段20234月至20239月,完成项目建设工程,组织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及查缺补漏。

第四阶段202310月申请县级以上部门验收、项目审计和报账工作完成省州及、上海援建方验收工作并完成项目总结项目绩效考评,做好立卷归档等工作

五、项目工程技术设计

1.市场建设遵循合理布局、经济实用、卫生美观的原则,同时市场内部分区明确。

2.市场内的地面、下水道等必须符合建设标准,排污性能良好,给水供应到摊。

3.为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材料禁止使用本地砂石料相关建筑材料必须使用正品,严禁使用“三无”产品。

4.工程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及技术要求、相关规定,按时、按质、按量组织施工,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验收标准。项目结算时以破坏性验收丈量数据为结算依据。

5.施工场地内,施工方需制作施工牌粘贴在显著位置,并注明工程项目内容,相关配比等,接受群众对工程质量的监督。

六、项目组织管理

(一)职能职责

镇乡村振兴办:负责项目的规划,项目日常监督管理、项目公开公示、项目验收和项目报账。

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项目的招标工作。

镇财政所:负责项目资金的日常管理,监督项目资金使用。

镇社会事务办:全面贯彻落实“一金六制”(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工资支付担保制度、人工费用与工程款分帐管理制度、工资专用账户制度、总包代发制度、按月足额支付制度、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项目村:项目的上报、宣传、协调和工程质量监督,项目公开公示。

村民小组:项目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工作和项目中遇到困难的协调工作,项目公开公示。

(二)项目管理措施

1.严格招投标程序。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办法,由招标代理服务公司代理招标,项目合同预算价在100万元以下(不含),邀请三家资质条件符合的施工单位进行投标确定承包单位,项目合同预算价在100万元(含100万)至400万元(不含),邀请五家资质条件符合的施工单位进行投标确定承包单位,项目合同预算价在400万元(含400万)以上的项目,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程序进行招标。

2.项目公告公示。项目采取严格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公告公示制度。项目实施前,在项目实施村民小组公告,并召开村民大会,根据乡村振兴需求和村民意愿进行项目规划。项目批复后,制作好相关招标文件和招标公告,通过镇公共资源交易公示栏进行为期3天的招标公示,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在政务公示栏、实施项目村组张贴公示,告知群众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项目建设前及时公示项目名称、资金规模、项目开工竣工时间、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实施内容、施工单位及责任人、监督电话,公告公示持续时间不少于7天。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公示项目竣工验收结果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公告公示持续时间不少于7天。项目公告公示实行镇、项目所在村、项目所在小组三级公示。

3.项目监管。为保证项目的有序实施,镇级加强项目施工监管,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项目监管工作,严把项目质量关。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长要定期到施工现场开展质量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报告镇级,由镇政府督促施工方进行整改,确保项目质量达标。驻村工作队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协助村两委组织实施帮扶项目,加强对帮扶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在项目实施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由村委会牵头,到项目实施村组召开村民会议,成立村民监督小组,选举一定数量的村民作为项目的廉政监督员,由村委会书记、主任、副主任担任廉政监督员,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监督。

4.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项目的实施,要始终坚持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正面教育和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本着节俭、高效的原则,力求小的投入干出大的项目,通过管道架设前的土石方开挖,充分发动项目村组织群众实施,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

(三)项目资金管理

严格执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管理办法,严肃财经纪律,做到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使衔接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发挥应有的效益。项目补助资金实行级报账制管理,资金从县财政局乡村振兴专户拨付至镇财政所乡村振兴专户后,镇政府按照施工合同第一次拨付施工方项目总资金的30%作为启动资金,后续根据施工进度拨付资金。援滇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须严格按《上海援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程序由三岔河镇人民政府提出拨付意见后,经县分管沪滇协作工作的县领导和县援滇干部会签后拨付资金,在项目实施单位报账。

(四)项目考核验收标准

1.对口帮扶项目验收由县、镇分级负责帮扶项目的实地检查和验收率要达到100%。帮扶项目完成后,镇人民政府应主动开展自检自查和初验,发现项目建设不符合项目计划的,必须及时进行整改或补救。初验合格后提交项目验收报告,向县人民政府申请验收。

2.县人民政府收到镇验收申请的20日内,将成立由乡村振兴、财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验收小组,组织开展项目验收。验收采取不定时的方法进行,确保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报账一项。

 3.对口帮扶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国家和省、州的帮扶开发政策、帮扶部门的有关规定、项目计划批复及变更文件、项目建设标准等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建设质量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效益等情况。

(五)项目后续管理措施

项目工程完成后,要迅速建立健全项目建后管理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相应制度,做到“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使项目发挥预期的效益。

1.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项目后续管理制度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后续管理制度,确保后续管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建立镇村组三级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负责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督促检查等工作。切实落实责任,完善考核奖惩,健全包村挂点干部指导监督、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负总责、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村民小组长具体负责的后续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完善制度。各项目实施村组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针对性强、可操作、好执行的村规民约,逐一健全公共设施管护、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等后续管理制度。

2.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到户设施和公共设施后续管理。一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群众在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后续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召开户长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动员群众管好到户项目,积极参与公益性项目管理。

 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集镇交易市场建成后,交易面积达到3100平方米,辐射集镇周边以及三岔河社区、背阴地村委会、荞苴村委会、白泥田村委会、格谷村委会、达么村委会、新田村委会、直么村委会、他的么村委会共12940人;今后更可吸引相邻州县、乡镇、村组群众来往开展贸易交流。通过收取交易棚租金、摊位租金等,可有效增加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以及脱贫户分红收益。通过建造交易棚、交易门面,可有效改善群众开展市场交易的条件;实施“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增强交易市场的吸引力;通过吸纳固定工商户,出租临时摊位,可进一步繁荣市场,使交易市场滚动、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有望带动周边群众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中。同时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后,增加市场管理人员岗位,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务工,可一定程度解决脱贫人口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交易市场的繁荣,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为农产品交易搭建了平台,方便了农民群众贸易交流,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巩固脱贫效益

1.短期效益。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基础设施的改善,群众巩固脱贫致富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提高脱贫户的经济收入,达到或者超过国家脱贫标准

2.长期效益。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强群众与外界贸易往来,将使劳动者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技能型人员不断增加,劳务收入不断增长,从而真正实现从帮扶“输血”到群众自我“造血”的实质性转变通过项目实施,受益脱贫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进步,勤劳致富奔。小康将成为农民追求的时代风尚,小满即安的小农意识将变为主动开拓市场,加快发展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