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确保我镇乡村振兴战略按要求、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握“奋力赶超、进位争先”的目标定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基本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走符合桂花实际、具有桂花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党管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
三、规划和实施计划
桂花镇位于大姚县东北部,距县城86公里,东与永仁县中和镇毗邻,南连昙华乡,西靠三台乡,北接湾碧乡,国土面积352平方千米,全镇实有耕地面积14251亩。全镇辖9个村委会64个村民小组102个自然村,2020年末有户籍人口3119户11235人,其中彝族占全镇总人口的7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镇。2020年全镇922户335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行政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6%降至0%。桂花镇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8%,年均气温12℃,年均降雨量960mm,境内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全镇最高海拔3657米,最低海拔1697米,平均海拔2676米,立体气候明显,境内铜矿资源丰富。辖区有楚雄彝州最高峰——百草岭,最高海拔3657米,被称之为“彝州第一峰”,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传统古村落——大村塔包 谷么以及闻名于全国的篮球村——署立里。
(一)聚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产业兴旺。一是建设桂花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客运服务中心,达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的能力,基本达到乡村旅游景点的标准,解决桂花镇长期以来游客无旅游服务设施的突出问题。二是持续巩固好桂花社区“云南省旅游名村”和马茨村“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快形成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桂花镇环百草岭旅游环线上突出旅游地位;三是建设桂花镇新型中药材交易中心,解决周边近4个乡镇4万余群众中药材收购加工及地方农特产品的交易问题,逐步形成产供销未一体的新型中药材特色产业;四是争取实施桂花镇环百草岭精品旅游线路项目,在桂花特色小镇建设3A级以上酒店,在桂花社区自必左上坪建设原生态核桃主题公园(十里核桃沟),开展闲置农房盘活,打造星级以上农家乐,民宿特种经营许可证发证率达到100%,让桂花镇整体旅游形象“靓”起来,吸引周边游客能来、来后有去处、玩后留得住;五是完善新型物流冷链中心。租赁给有实力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让桂花镇集散功能更加健全,区位优势转换为商业优势;六是启动了桂花小集镇及周边闲置房屋的包装和招商工作,力争引资引商引智引强,全面盘活桂花集镇,增加特色小镇商气、人气。
(二)聚力幸福美丽桂花建设,推进生态宜居。一是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私搭乱建治理和建设管控,集镇整体风貌和单体建筑风貌协调,农宅建筑群与周围自然及人文环境协调,无私建乱搭、自行改变风貌等现象;健全完善村文化室、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功能。二是通过农房改造提升,马茨、皮左黑、桂花社区3个村改厨、改厕、改庭院率达到100%。优先选用本土材料,建筑风格与整村相协调,体现乡村特色韵味。三是积极学习和实践垃圾分类处理,2023年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100%。四是强化污水治理,充分依托桂花集镇污水处理站,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在污水收集、管道架设等方面深入思考、科学布局,最大限度地将群众生活污水引入处理站处理排放,达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运维覆盖率90%以上。六是稳步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重点开展秸秆禁烧和秸秆还田利用,倡导少用农药,贴上绿色标签。让山林生态景观优美,生物系统稳定,林种多样,森林健康。示范点内无违法开山推坡、青山白化、毁林等现象;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沿线河道实现“水清、岸绿、流畅、景美”,水质达到Ⅲ类水以上;交通主要道路、主要河道两侧有绿化景观带。开展环村绿道建设,森林村庄覆盖率60%以上;田园环境全面整治,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美丽田园品牌响亮,美丽田园建成率90%以上;路面干净整洁,沿线无垃圾。
(三)聚力和睦家园建设,推进乡风文明。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原则,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队伍,优化村“两委”组织体系,提高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二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100%将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四会”组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切实发挥“一约四会”在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失信失德、黄赌毒等方面的作用,全面实现移风易俗经常化、婚丧事务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严格规定并执行丧事酒席、殡期、人数、爆竹、花圈、乐队、出殡线路。示范点内不新建、翻新私坟,主要道路、通景公路视线范围内无可见坟墓。全年没有出现移风易俗违例现象。在村组主要道口位置健全完善文明公约标识标牌。常态化开展法制宣传和扫黑除恶专项整治活动教育,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三是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创建活动。通过评比和宣传让村民形成爱党爱国、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融洽、互帮互助、自力更生的文明新风,自觉实践“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达到星级文明户比率60%以上,美丽庭院创建户60%以上、公路沿线和村办公楼周边常住户美丽庭院创建户80%以上。四是制定实施《桂花镇集镇和易地搬迁安置点管理办法》,切实引导群众自治自管,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五是切实发挥村级合作社作用,加强对村(组)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聚力乡村共治,推进治理有效。一是持续抓好乡村治理。深化和睦家园建设,从家风家训着手,通过和睦家庭评选,引导每个家庭重拾家训、注重家教、养成家风、中兴家道,用良好家风,促进淳朴民风,形成文明村风;从环境卫生着手,开展洁美家庭评选,“厕所革命”和乡村风貌整治。二是村便民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依托村级为民服务中心,配套完善相关设备设施,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合文化活动室等作用,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满意感安全感。三是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低保、五保、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四是继续村务公开栏上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夜校对群众提供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实用技术等教育和培训,增加群众收入。
(五)聚力多元化增收,推进生活富裕。积极构建多元增收机制,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低收入农户实现户户有帮扶,消除低收入农户住房困难100%,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年增收20%以上;示范点区域内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年增收10%以上。一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清产核资及土地确权,加快土地开发利用;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农场主体作用,发展电商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动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增加劳务收入;四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盘活现有资产资源,增加分红收益;五是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利用百草岭和桂花水库旅游景区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民宿、乡村旅游,如常态化开展登山节和探索开展摸鱼节等地方特色活动。
(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村改革
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激活资产资源、发挥权属效能,增加财产性收益。巩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稳慎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有偿退出、继承及抵押、担保权能,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3、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完善盘活利用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等设施建设。
(七)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相关站所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实行镇村两级书记一起抓,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切实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抓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完善推进机制,成立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工程推进组,每个推进组由班子成员牵头抓总,各责任站所、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严格落实上级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做好资金整合使用项目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乡村振兴。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