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扣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州委、州政府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奋进姿态,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开门红”,一季度经济运行稳健开局,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季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全国(5.4%)1个百分点、全省(4.3%)2.1个百分点、全州(5.7%)0.7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州第三,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5亿元,同比增长3.3%,对GDP贡献率为6.3%,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10.3亿元,同比增长6.2%,对GDP贡献率为30.1%,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15.7亿元,同比增长7.5%,对GDP贡献率为60.6%,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7:33:50,第三产业贡献率突破60%,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7.9%,低于全州(18.4%)10.5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州第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速排全州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高于全州(6.2%)7.1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州第三位。
(二)基础支撑“飘红见喜”
一季度支撑地区生产总值的36个基础指标中,11个指标增速排位全州第1位,12个指标增速居2—5位,5个指标居9—10位。
(三)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1.工业经济强势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增速居全州第三。制造业增加值同比激增22.5%,饮料制造、蚕丝加工等6个重点行业增速超30%,新能源发电量突破12亿度,电力行业增加值增长23.5%。
2.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高于全州7.1个百分点。城市商圈能级提升,批发零售业增速达19.1%,住宿餐饮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3.现代服务业爆发式增长。互联网服务营收增长827%,科研技术服务增长301.5%,文体娱乐业增长246.9%,新经济业态呈现裂变式发展。
(四)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1.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在库项目156个,完成投资29.9亿元,增速较上年末回升34.4个百分点。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新能源储能等产业项目占比提升至65%。
2.财政金融支撑有力。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1%和7.4%,重点领域贷款增幅达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9%,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8%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1.增速位次持续靠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9%,低于全州10.5个百分点,排名全州第9。
2.项目储备青黄不接。重大新开工项目同比减少23%,10亿元以上项目储备缺口达40%。
3.要素保障存在短板。土地指标落实率仅为68%,重点项目资金到位率低于时序进度12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1.工业增长过度集中。前10强企业贡献率达82%,中小微企业增长乏力。
2.服务业发展不均衡。传统商贸占三产比重仍达45%,现代服务业税收贡献率不足15%。
3.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52%,低于全州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三)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1.财税质量出现下滑。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降至27.9%,非税收入依赖度上升。
2.创新驱动能力薄弱。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8%,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
3.消费升级步伐放缓。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回落至个位数。
三、重点工作对策建议
(一)实施投资攻坚行动
1.开展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建立“五个一”推进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 )抓稳项目谋划入库支撑;重点攻坚30个亿元以上项目,确保二季度新开工项目达45个,确保重点项目在库支撑;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对滞后项目挂牌督办,确保项目支撑见效见实。
2.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建立3000万元项目前期专项资金池。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组建政银企对接专班,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
(二)推进产业提质工程
1.实施制造业振兴计划。设立5000万元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6大产业链。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户以上。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5个以上。
2.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启动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平台经济企业10家以上。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发“云上核桃”等文旅IP,提升文旅消费层次。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新增A级物流企业2户。
3.激发消费升级潜力。用活政府补贴政策,重点支持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培育“夜经济”示范街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助力消费拉动。发展直播电商新业态,培育百万粉丝级带货主播,拉动线上消费。
(三)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1.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推行“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每季度举办“政企早餐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修复”快速通道。
2.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实施“智汇大姚”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4家。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项以上。
(四)健全机制保障
1.完善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健全“周监测、月分析、季研判”制度,运用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42项先行指标。成立稳增长服务团,对重点行业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
2.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修订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办法,提高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指标权重至40%。设立“奔牛奖”“蜗牛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3.强化统计监督服务。开展“统计质量提升年”活动,组织业务培训12场次。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应统尽统、颗粒归仓。
当前全县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意识,以更大力度抓项目、强产业、促改革,奋力冲刺“双过半”,确保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为全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