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强化乡村规划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导向作用

索 引 号:dyx015-/2023-1011016 公文目录:园区经济 发文机构:大姚县农业农村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1日 文  号: 标  题:强化乡村规划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导向作用

发挥乡村规划的导向作用,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构建城乡协调联动的“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格局;“两区一线”合理布局;优化县域发展新格局:

一、“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格局

“三区”:在规划期内,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比例控制为10∶88∶2,并进一步优化;“三线”:在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38.129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0.95%;城镇开发边界范围98.9547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2.46%;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5548.64公顷,占县域总面积(国土总面积414600公顷)的6.16%。到2022年,全县耕地保有量在58万亩(39048.52公顷合585727.8亩)以上;空间治理体系:在2020年全省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大姚县完善县级空间治理体系。

二、推进“两区一线”合理布局

结合大姚县的地形地貌特征,科学统筹山区空间、坝区空间、沿江一线规划建设,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提升坝区发展效能,优化沿江一线村庄布局。

二、优化县域发展新格局

按照“一核二区三园四带”格局,促进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即:发挥“一核”引擎作用,促进“两区”双轮驱动,增强“三园”发展活力,推进“四带”提速发展,使大姚县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点线面结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互联带动的发展格局。

“一核”:县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五创”活动,提升县城品位,发挥县城的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产业支撑、文化传承、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县城的资源聚集能力、人口吸纳能力、综合承载能力。

“两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核心区和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突破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核心区包括金碧、龙街、赵家店、石羊、新街、六苴6镇,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冶金矿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轻纺加工等新型工业,集聚发展粮食、烟草、蚕桑、畜牧、中药材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突破区涉及湾碧、桂花、昙华、三岔河、三台、铁锁6个乡镇,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发展以核桃、花椒、热作、中药材、水产、山地牧业、野生菌等为主的绿色产业,培育以民族文化探源、民族风情体验、自然风光休闲为主的文化旅游业。

“三园”:高原特色农业园、新型工业园、现代物流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园:着力打造核桃、蚕桑、花椒、中药材、板栗等产业基地,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培强新型工业园:突出资源特色,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拓展金碧工业片区,完善南山坝工业片区、六苴桂花片区、沿江工业片区,建设新能源片区。建设现代物流园:抓住楚(雄)永(仁)和元(谋)宾(川)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机遇,按照“互联网+”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四带”:南永经济带、元祥经济带、大丽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南永大姚经济带:加快实施县城提升改造,辐射带动龙街、新街两个镇,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轻纺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元祥大姚经济带: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合到昆明、攀枝花、大理等旅游富集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果蔬、蚕桑、畜牧业等产业。大丽大姚经济带:以县城至湾碧沿线集镇为节点,重点发展绿色农业、清洁能源产业、冶金矿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沿江大姚经济带: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山地牧业、渔业养殖、热带果蔬、金沙江风光旅游和航运物流,融入金沙江经济带建设。

三、加快动能转型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立足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现状、民族特色、文化脉络,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因村施策,分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四类推进村庄建设。统筹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

四、发挥乡村规划的导向作用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发展。

以实现“三个集中”(即: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为目标,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公共财政惠及城乡,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积极探索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加快构建与统筹城乡就业相适应的就业政策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制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关各项补贴政策和农村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免费技能培训计划,探索农、科、教相结合的培训机制,继续加大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蓝色证书”、“乡村流通人才”等工程和劳动技能认定的力度,切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保障外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工作,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的原则,采取鼓励引导性政策措施,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有序转移,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