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打好五大攻坚工程

索 引 号:dyx015-/2023-1011012 公文目录:园区经济 发文机构:大姚县农业农村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1日 文  号: 标  题:打好五大攻坚工程

要改变我县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支撑不足的局面,必须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增能、工业经济攻坚、园区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主体培育发展“五大攻坚工程”,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一、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能攻坚工程

我县产业结构单一、冶金矿产业一枝独大的局面在“十三五”期间虽然有了改变,但冶金矿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仍占一定比重。但受楚雄矿冶六苴、桂花矿区铜矿资源枯竭的影响,冶金矿产业支撑乏力、新动能培育不足,产能逐步下降,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同时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更快地实现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坚持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双向发力,积极巩固改造提升旧动能,大力引进培育打造新动能,稳妥推进去产能,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能,始终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中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过多年努力,我县“十三五”期间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7:37:36。“十四五”期间,仍然要坚持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强做大除冶金矿产以外的产业,最大限度弥补冶金矿产业下降形成的缺口。认真贯彻落实《大姚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大姚县支持批零住餐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快发展批零住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落实好农业农村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政策,以调结构、培主体、提品质、促融合为抓手,促进粮经饲统筹,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二)通过重点产业结构优化推进新旧动能接续发展。对传统优势产业,不能因一时市场波动而“自废武功”。要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对冶金矿产业、轻纺工业要进行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修复传统优势产业动力。加快新兴产业动能培育,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业、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扶持,催生新的增长动能。实施特色优势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彝医药、核桃、花椒、野生菌、蜂蜜、果蔬制品业及汽车配件发展,力争尽快形成支撑大姚县的产业体系,不断创造新动能,力争到2025年全县7大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左右,其中,通过改造提升冶金矿产、轻纺两大支柱产业,确保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突出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清洁能源四大产业,确保四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左右;加快培育现代商贸物流、新兴服务业两大产业,确保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0%左右;其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左右。

(三)在重大项目实施中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引进实施重大项目和加快推进现有项目技改提升,不断扩大新增动能。在“五网”建设和精准脱贫攻坚战、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补民生短板等工作中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动能。

二、工业经济攻坚工程

工业是强县之基、兴县之本。从我县来看,工业占GDP的比重达35%左右,“三分天下有其一”。就我县而言,工业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服务业,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推进跨越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突破点也在工业。“十四五”期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总量达38亿元,力争突破40亿元。

(一)突出创新驱动。积极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及清洁发展,提升竞争力。着力在农产品深加工、药品制造、冶金矿产、装备制造等领域扶持引进、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开发生产一批新产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实施行业信息化服务工程,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力争到2025年,全县认定省级技术中心达5以上,州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家以上,省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达到2家,院士工作站2个,每个重点产业培育1户“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二)强化项目支撑。一批重大的产业项目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抓手。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投资的理念,建立前期、新开工、在建、竣工全链条的项目管理模式,做好项目的定期跟踪服务,盯紧抓实全县重点工业项目的推进建设,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工期倒排监测,强化国土、环保、林业、金融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着力解决规划、选址、征地、配套等问题,从核准(备案)、建设、投产实行全过程跟踪。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我县产业实际,围绕重点产业培育,积极完善本级工业投资重点项目库,强化重点项目库更新和管理。完善重大项目分级分类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调研督查,努力协调解决项目规划、选址、征地、配套、融资等问题,促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对我县重点工业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存在困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措施。

(三)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县工业投资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引进实施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加快推进现有项目技改提升,不断扩大新增动能,确保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0%以上,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占规上投资的比重达20%以上。

(四)强化基地支撑。基地建设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基地建设,产业发展才有基础。要围绕我县重点产业培育,切实抓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核桃、花椒、魔芋等高原特色农业)、蚕桑产业基地、冶金矿产业基地等基地建设及培育。

(五)强化“一突出两打造”。突出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针对我县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短,产业配套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现状,按照全产业链打造的要求,围绕产业,拉长产业链,突出打造9条产业链。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形成“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融合程度,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围绕“两型三化”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力争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五大重点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

三、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攻坚工程

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全县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以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为目标,以科学合理规划园区、优化园区布局定位、开展园区清理整顿为抓手,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能力为基础,以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闯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园区跨越发展新路子。

(一)积极推进园区实体化管理,创建高效的园区管理模式。科学、高效、顺畅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是推进园区跨越发展的关键,坚持“小机构、大服务”,推动园区扁平化管理,创建“权、责”配置科学、运转高效的园区管理机制,提高园区利用率和开发效率。大姚产业园区要率先推行扁平化管理,调整充实内设机构、压缩管理层级,配齐配强园区管理队伍,建立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相对独立的统分管理体制。

(二)科学合理划分园区分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定位。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的要求和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的理念,立足我县实际,围绕资源、交通、区位、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基础和潜在优势,在全州、全省的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准确定位园区的功能和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划分各产业园区产业分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科学选择和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将可持续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贯穿其中。

(三)着力产业培育,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和关联配套为方向,策划园区发展项目,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围绕绿色工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以精深加工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根据我县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综合考虑我县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发展潜力、产业链、带动力等因素,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发展核桃加工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轻纺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建设生物资源加工区、轻纺工业为辅助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创新资源开发理念和思路,以新技术应用为基本特征,以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终端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根本目标,坚持高端引领,策划园区发展项目,强化招商目标责任制,重点实施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代理招商,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提高招商实效,加快项目引进,形成规模,着力打造具有大姚特色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

(四)严格项目准入,推动园区绿色集约发展。要依法依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强化项目建设用地监管,园区单位面积投入强度需达到150万元/亩以上,产出率达到200万元/亩以上。园区用地自供出之日起2年未建项目的,依法依规退出用地。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所有新入园的项目要符合规划要求,决不允许项目乱摆乱放。要严把项目审查关,入园项目应符合园区产业布局和配套聚集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园区“订单式”标准厂房建设模式,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五)积极推行市场化建园模式,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坚持“适度超前、整体配套、滚动开发”,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园区“七通一平”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主干路网、区域路网的构建,畅通园区各功能板块间的有机联络,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项目的承载力,带动和加快园区土地的有序开发。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社会组织和其它投资机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设“园中园”,突出园区特色,积极推进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避免同质化的重复投资。积极推行市场化方式经营园区基础设施,以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特许经营权出让为突破口,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园区项目建设与运营。加快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设施以及学校、旅游、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园区吃住行娱购及就医就学等生活配套功能,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六)创新管理体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争取落实大姚县产业园区机构设置,切实充实运管机构的力量,进一步落实园区管委会管理职权,按照“部门(政府)委托、园区办理、部门备案”的模式,充分授予园区管委会行政审批和经济管理权限,健全完善机制,推动园区独立运行。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支持园区管委会自主设置内设机构,推行聘任制和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薪酬分配机制,做到岗酬相适、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以实体化管理为方向,建立行政权限和经济管理权限相对独立的统分结合管理体制,推动园区管理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市场化、公司化管理转变。采用“小管委会+工业投资公司”的运作模式,工业投资公司承担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职能,所属乡镇政府负责园区社会事务管理,园区管委会根据授权行使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以规划、建设、融资、运营、服务为园区管委会主要职责,逐步建立起融、建、投、管、营的“扁平化”运行模式。凡是符合产业导向、规划设计、环保要求的项目,环保、市场监管、安监、住建、消防、国土、电力等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实现项目建设与其他行政审批环节同步进行,提高办事效率,做到特事特办。园区管委会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

(七)加强融资体系建设,增强园区造血功能。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推动园区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增强园区造血功能。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外,要建立园区建设“资金池”,广开融资渠道,积极主动加强与省、州各大商业银行的联系和沟通,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要积极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县工业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加强园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加大县工业投资公司资本、资产的注入力度,授权公司参与土地收储和土地一级开发,通过经营土地等生产要素积累资金,切实提高大姚县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融资能力。鼓励企业入股县工业投资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银政企合作等投融资模式,充分吸收金融、非金融、民间资本或企业集团共建产业投融资平台,解决园区建设缺资金和入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鼓励大企业(集团)和其它经济组织以“园中园”形式参与园区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出让为条件,实施特许经营,大力引进各类资本投入,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八)加强园区招商引资,提升园区开放水平。坚持“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的理念不动摇,强化落实各招商服务团招商责任,坚持请进来招商、走出去招商,借助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的方法突出工业招商主体地位。深入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立足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主动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着力发展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服务周边发展的配套产业和配套项目。既重视大项目,又不放过小项目,关注短平快项目,形成大小结合、长短结合、主辅结合,对投资大、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项目,可结合现行税收政策,从土地出让金、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等给予切实有力的优惠政策。

四、民营经济发展攻坚工程

民营经济是最大的市场主体,在推动就业创业、帮助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上具有明显优势,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要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活力。“十四五”期间,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到“十四五”期末达到7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每年以10%速度增长,到“十三五”期末达到7万人。

(一)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发展重点。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思路,调整优化民营经济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和新兴业态。在保持加工制造业等传统领域优势并不断提升层次水平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努力培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民营经济在一、二、三次产业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二)落实政策,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抓好国家、省、州、县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力推行无刁难审批、无歧视办证、无拖延办事的工作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便利化。认真落实“三清单一目录”(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负面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涉企收费目录),努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清理规范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坚决整治“红顶中介”,优化审批流程,推行涉企收费清单管理,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的原则,鼓励民营经济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加强对民营企业、非公人士的法律维权工作,大力整治向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现象,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维护企业经营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把优化环境、改进服务作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三)拓宽融资渠道,突破发展要素瓶颈。一要完善小微企业融资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建立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动态项目库,定期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需求信息。二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中期票据、集合信托、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上市融资等渠道进行直接融资。三要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运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方案。对上市培育重点企业,在项目、资金、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集中扶持。四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新三板市场参与股份转让、融资和并购等业务。

(四)创新驱动,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支持推进民营经济调整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县民营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的路子,以解决企业成本上升、产品老化、价格走低等问题。从深化改革、创新创造、“互联网+”等重大变革中寻找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围绕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营销等环节,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结合我县绿色产业基地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投资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扶持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养殖企业,优化结构,做强做优,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加强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五、主体培育发展攻坚工程

市场主体发育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活力,当前,我县经济发展与其他县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培育上,包括市场主体的数量、规模和活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必须培多培大培强市场主体。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活力源泉,也是当前稳定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

(一)实施“五个一批”,推进市场主体培育。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阀门”,着力破除一切制约市场主体发育的体制机制,切实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自觉行动。一是着力放宽创业经营条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搞好创业培训辅导、扶持孵化,鼓励创办各类中小企业,引导创业发展一批;二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大型骨干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主导产业带动项目、企业集群项目,做好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推进招商项目落地生根,招商引资落户一批;三是着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差异化创新发展道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导转型升级一批;四是着力推进优势企业、优质企业、成长型企业、高新企业改制上市,发挥上市公司的带动作用,扶持上市带动一批;五是着力抓好重点技改项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帮扶技改助长一批。

(二)培强扶小,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扎实开展“行业小巨人”培育工程,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细分行业领域做强做优,促进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发展迅速、产业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进入全州同行业排名前五位,成为“行业小巨人”,引领带动全县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力争到2025年,培育成功“行业小巨人”2户以上。加快扶持发展大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开拓新产业、加强与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等措施,整合各类发展要素,加大政策、资源、资金支持等扶持力度,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先进装备制造、轻纺等行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五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对列入五亿元以上培育计划的企业由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向五亿元以上企业倾斜,到2025年,努力培育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1-2户销售收入过十亿元,5户销售收入过五亿元的企业。每年争取新增认定1-2户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出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

(三)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支持、大众参与的创业创新氛围。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将凡是法律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要从租金、场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大众创业,继续推进“贷免扶补”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小微企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有动力,个个想创业”的氛围。加快发展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依托园区、社区建设一批创业中心、创业社区和中小企业孵化园,积极申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助推个人创新创业和中小微企业成长。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