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

索 引 号:dyx002-/2022-0606009 公文目录: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6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

前 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务院、省、州政府推进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质量工作,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实现大姚跨越式发展,根据《大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大姚县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大姚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工作,加强质量工作考核,提出了推动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使质量强县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到“十三五”末,大姚县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领域的质量工作机制初具雏形,质量工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质量需求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 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我县紧紧围绕创建“全国质量强县示范县”工作,将示范县的创建工作纳入我县重点创新工作,并相继出台了《大姚县“十三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调整了县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质量目标措施,建立了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了《大姚县质量工作考核办法》,质量工作考核纳入县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出台了《大姚县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建立了政府质量奖励机制。

二、产品质量有新的进步。“十三五”期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产品质量专项整治,紧紧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查处取缔无照、无证经营违法行为,加强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农村和城乡结合处市场假冒伪劣专项整治,严厉查处侵权假冒行为;完善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受理各类消费者投诉514件,挽回经济损失396.5万元,受理投诉举报率达到100%;严格落实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制度,保持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开展食品药品质量专项整治,继续保持食品药品严打高压态势。“十三五”期间,共开展食品抽检样品2410个,合格2372个,合格率达98.42%;药品抽检样品217个,合格率90%;医疗器械抽检46个,合格率91%;化妆品抽检24个,合格率90%;工业产品监督抽检样品287个,合格279个,合格率达到97.21%。县农业局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查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和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2020年培育规模养殖大户100户以上。2020年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2亿元以上,肉类总产2.8万吨,生猪出栏23万头,肉牛出栏2.2万头,肉羊出栏18万只,家禽出栏90万只。加强非洲猪瘟、口蹄疫、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春、秋两季免疫数占存栏数的95%以上,免疫抗体综合合格率达70%以上,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认真推行动物免疫联报联检制度,严把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两个关口,努力实现检疫监管的流程运行、过程监管和全程可追溯,产地检率和屠宰检疫率达100%。

三、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面实施“生态环保立县”战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污染防治7大标志性战役取得新进展,全县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形成。河湖长制全面落实,河湖“清四乱”行动扎实开展,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效整改。严守耕地红线,实现耕地保有量45万亩,确保占补平衡;全县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3.6%,污水处理率达97.3%。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州下达的目标内。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Ⅲ类水质标准。实施面山绿化5500亩、退耕还林和陡坡地治理5.37万亩,退化草原人工种草1.1万亩,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效益补偿等工程扎实开展,昙华乡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桂花社区、昙华社区和过拉地村委会入选“国家森林乡村”,白塔公园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百草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和省级森林县城创建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70.35%。

四、工程质量得到加强。全县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提高。建筑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82%,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为100%。全县没有发生影响重大的工程质量事故。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建筑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目标。主要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目标值100%的目标。

五、服务质量梯度改善。一是政务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加强政务实体大厅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办事环境和办事便利度。规范实体政务大厅管理,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严格执行大姚县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考勤及请销假制度和工作情况巡查制度,认真落实“大姚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不断强化进驻窗口人员工作纪律和日常监管。全面规范窗口人员服务行为。配齐窗口服务人员和软硬件设施资源,保障窗口服务高效运转,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积极探索帮办代办服务,加强窗口人员的统筹协调,适时调度窗口工作人员到大厅为办事群众提供引导、咨询、代填(写)文书等便民服务。二是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工程及政府采购全部实现电子化远程异地评标,年度共受理工程项目进场交易21个,拦标价2.14亿元,中标价2.05亿元,节约资金927.98万元,节约率4.32%,政府采购项目14个,资金节约率4.82%。土地及矿业权交易11个,底价0.51亿元,成交价0.71亿元,增加收入0.2亿元。全县中介超市发布采购公告46个、成功线上选取结束33个、签约登记46个、履约结束51个,项目总成交额429.84万元,节约资金131.25万元,资金平均节约率为24.08%,综合提速率达87.99%,按时履约率达52.17%。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共建成运行县级图书馆、县文化馆、核桃博物馆、体育馆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行政村农家书屋129个,覆盖率达100%。每年投入100万元保障了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持续投入200余万元配备了乡镇文化站音响、高清投影仪、照相机、服装道具等各种设备,新建了金碧文化广场、白塔文化广场、核桃文化广场、蜻蛉湖文化广场和14个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县图书馆、文化馆申报成为国家一级馆,县核桃博物馆通过绩效考核,2019年起,省州每年配备10万元免费开放经费;按照“一乡一站,一村一室”的目标,持续推进全县12个乡镇文化站“四室一厅”和村级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改造工程,巩固提升示范创建成果,确保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农文网培学校等基层文化阵地和设施配置率、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六、旅游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一是石羊古镇分别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名镇,昙华山分别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扶贫示范乡,县城西河印象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三台天籁民宿、赵家店紫照庄园等一批民宿客栈评定为星级特色精品旅游民宿客栈,旅游业态得到拓展;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实施了石羊古镇、昙华山景区智慧化建设,建设旅游厕所28个;对全县12个乡镇360家(其中餐饮住宿350家、租赁车10家)涉旅经营单位、公司、个体经营户开展了诚信评价;结合县委县政府将县城打造为AAAA级旅游景区的思路,结合“美丽县城”建设,出台了实施方案推进创建工作,蜻蛉湖已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西河印象已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将把白塔山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县城旅游产品线路正在构建,特色街区正在打造,永丰湖纳入核桃康养特色小镇规划招商。二是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旅游建设。完成了“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工作第一、二、三批建设任务;完成石羊古镇AAA级旅游景区,昙华山AAA景区和白塔山非A景区的信息上传并通过审核;撰写、收集、整理了景区游记、景区玩法推介、景区攻略、景区图片560余张、文字65000余字,现已全部通过审核;建设石羊古镇景区慢直播5路(上线5路),昙华山景区慢直播8路(上线8路),完成石羊古镇和昙华山景区闸机系统、智慧停车场、智慧旅游厕所、景区WIFI全覆盖的建设工作;对石羊孔子文化节、昙华插花节、三台赛装节等进来了上线直播。

七、品牌和标准化建设成绩突出。“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9个,旱育秧、水稻机插秧、玉米地膜覆盖、高山反季蔬菜、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高产创建示范样板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农机具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持续扩大,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特,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50.5%以上,农机培训及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有序推进,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15年的47.5%提高到2020年的48.5%。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以基地规模建设为主的蚕桑、优质米、商品蔬菜、辣椒、魔芋等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以优质米、茧丝、辣椒、魔芋、脱水蔬菜、核桃汁等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农副产品加工业初见成效,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全县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从“十二五”末(2015年)18家增到36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从1家增到10家,企业固定资产68330万元,是“十二五”末期(2015年)的1.93倍;全县共有14家企业获得了37个农产品质量认证(有机食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33个,无公害食品认证1个),比“十二五”末(2015年)增加27个(绿色食品认证增加26个,无公害食品认证增加1个)。全县12个乡镇农产品安全快检体系民生工程全覆盖,快检能力全覆盖,年农产品检测3300多份。2019年发明专利有效量为6件。2019年有效注册商标为65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大姚核桃(29类、31类)、大姚小把粉丝]、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大姚核桃),拥有楚雄州知名商标10件、云南省著名商标15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大姚核桃31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1个、云南名牌产品5个。8家企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使用“大姚核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启动了“大姚花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大姚县彩印公司家企业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企业获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大姚工业园区被认定为云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大姚县彩印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产业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评审为第三届楚雄州政府质量管理奖企业。

八、政府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极主动防灾减灾,扎实推进稳增长、稳投资、稳工业、稳收支“四稳”工作,着力打好“五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精准脱贫“四大攻坚战”。深入开展“十项专项行动”,全力落实“构二破三”和“调二提三”工作要求,认真实行经济运行“五个主题”制度,务实担当、精准发力,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大姚县“十三五”期间质量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完成情况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

(不低于)

1

产品

质量

重要工业产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查合格率

90%

完成

“十三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完成情况

2

农产品质量综合监测合格率

97%

完成

3

食品获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5%

完成

4

企业产品生产许可证、3C认证证书覆盖率

100%

完成

5

药品质量安全抽验合格率

98%

完成

6

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1个

未完成(上级发文停止申报)

7

创建全国质量强县示范县

1个

未完成

8

中国驰名商标

1件

完成

9

云南名牌产品

4个

完成

10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个

完成

11

生态原产地产品

2个

未完成

12

工程

质量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50%

完成

13

绿色建筑应用绿色建材的比例

50%

完成

14

节能率为70—80%的低能耗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比例

80%

完成

15

工程质量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

100%

完成

16

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完结率

100%

完成

17

服务

质量

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

85分

完成

18

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

80分

完成

19

培训质量管理人才

100人次

完成

20

环境

质量

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优良水体(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60%

完成

21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

90%

完成

22

森林覆盖率

67.1%

完成

23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90%

完成

2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完成

25

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60%

完成

26

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25%

完成

27

绿色村庄比率

70%

完成

28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6%

完成

29

创建全国生态县

1个

未完成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姚县产业基础薄弱,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展质量不高,政府和企业对质量的各方投入均较不足。存在企业质量主体意识薄弱,质量和品牌理念落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品牌企业少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等现象。还存在对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包括公共服务质量、政务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企业意识不强,全社会质量共治的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企业没有广泛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及认证认可工作,标准化水平不高,新兴产业中普遍缺乏产品标准、工艺技术规范。不少企业缺乏充足的产品检验检测设备设施,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质量指标检验检测工作,第三方公共检测机构数量和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创新,不能满足楚雄州产业创新发展对检验检测能力的需求。各产业中缺乏行业领军型质量技术人才,高素质人员队伍尚需进一步扩大。质量诚信体系尚不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和重点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部分企业违规生产、出售伪劣产品现象时有发生。以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以物品编码系统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尚未建立,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还不健全,不能实现市场、税务、公安、应急、工信、农业、统计、金融、保险等多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

第二章 “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十四五”面临的重大机遇

一、国际经济新形势下的机遇。经验表明,经济衰退的时期就是资本、产业为寻求新机会而大转移的时期。国际经济形势对发达国家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对沿海是挑战,对云南省、楚雄及大姚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机遇,凭借我县良好的资源条件与区位,仍有可能承接更多的资本投资,错位发展仍存机遇。我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在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中顺势而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政治经济环境稳定的优势,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二、国家开发开放战略深入实施带来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对云南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给云南确定了新路子、明确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云南将凭借突出的地缘优势,成为国家“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不可或缺的一员,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实现从“末梢”变为前沿的战略性转变。长江经济带新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蓄势待发,奠定了云南主动服务和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将会为我县战略目标的实施创造一个更加积极有利的发展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等,不仅为我县推进乡村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县进一步加快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三、云南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围绕“三大攻坚战”和跨越发展,云南出台了昆瑞经济带、成昆经济带云南“北大门”、滇中引水工程、特殊类型地区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和金沙江经济带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我县是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省第一批20个美丽县城建设示范县,大姚是全省重大战略规划实施的受益地区之一,云南省一系列的重大战略调整和坚定改革的推进必将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四、楚雄州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带来的机遇。州委提出“一极一枢纽三高地三区”(1133)战略发展定位,完善开放发展空间布局,构建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两江(金沙江和元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积极推动与永仁、元谋城镇组团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综合交通规划,“十三五”末楚姚高速有望建成通车,实现与周边区域全面实现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目标,过境大姚的楚(雄)永(仁)、大攀高速公路、元(谋)宾(川)高速公路、成昆铁路至中老泰联络线(大姚至永仁)有望启动建设,制约大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彻底破解,与永仁、元谋抱团发展,主动承接成渝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经济圈,将实现由“死角”向“北大门”转变。

五、大姚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大姚位于川滇结合部,昆瑞经济带滇中、滇西两个增长极的节点上,是连接滇中城市群与成渝双轮经济圈、长江经济带走廊,属于云南北大门,大姚与周边攀枝花、大理、丽江、楚雄等中等城市的融合互动必将强化,大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县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城镇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以核桃、蚕桑、花椒、中药材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工业园区更趋完善,绿色食品、清洁能源、轻纺加工、生物医药等工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体旅游、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全县上下盼发展、思发展、谋发展愿望强烈,各级干部发展信心日益倍增,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大姚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十四五”期间,国内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新常态,国家为寻求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将很少会再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随着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县经济总量不大,新增长动能培育迟缓,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不强,产业招商比重不高,投资放缓、内需增长乏力的压力将不断增大。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风险防控将导致我县投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深,国家、省、州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将制约我县的需求增长。“十三五”收官之年,新冠肺炎全球蔓延,目前正处于高发态势,短期内对我国外贸、就业等造成重大影响。

二、发展滞后带来的挑战。随着国家和省州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竞争将日益激烈,与周边大理、丽江、四川攀枝花等区域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的质量和潜力,都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在发展区位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但由于交通、水利、城镇、园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优势不明显,产业发展水平低,区位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周边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明显弱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在区域发展竞争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受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端、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我县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达到真正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加快产业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四、生态环境制约带来的挑战。大姚县是全国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十四五”期间是我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任重道远,“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年均8%左右。同时,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的任务也极其繁重。随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力度的逐渐加大,我县面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双重挑战。

第三章 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州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县委“11233”发展目标和“12345”发展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大姚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并在实践中持续深化发展。

第二节 总体思路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以推动楚北区域化协调发展为契机,以县城为支撑,构建全方位协调发展新格局,以推进乡村振兴为重点,扎实推进大项目、大平台、大产业建设,有效破解交通瓶颈,构建“3+3+1”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努力把大姚建成实现楚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极,滇中对外开放北大门,长江经济带、滇中城市经济圈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经济走廊,云南绿色食品基地、绿色能源基地、健康产业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州“智慧县城”先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核桃之乡、文化之邦、秀美蜻蛉、幸福大姚”四张名片,开启大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围绕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和增长潜力,推动“一极、一大门、二走廊、三基地、三区”打造取得新突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基础上,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以“两新一重”为重点的投资拉动作用持续发挥,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大,经济增长的韧性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县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增速,全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极作用充分发挥。

二、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滇中城市经济圈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经济走廊打造取得更大进展,楚北区域发展中心地位初步显现,成为滇中对外开放北大门。

三、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满活力,具有大姚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百草岭、昙华山、金沙江、蜻蛉河等重要生态屏障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成果不断巩固拓展,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蜻蛉大地山更绿、水更青、天更蓝。

五、产业优势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新动能逐步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明显提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速升级,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得到质的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增大,绿色能源优势逐步显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云南绿色食品基地、绿色能源基地、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六、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形成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建成区域互济、高效节约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节能高效、绿色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网络畅通、方便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普惠共享、智能高效的数字经济体系,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七、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公共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八、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法治大姚、平安大姚建设卓有成效,政府行政效能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日益健全,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精细化、智慧化、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智慧县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节 具体目标

到2025年,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坚持质量、标准、品牌“三位一体”推进,全面提升“大姚制造”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加强标准、计量、专利、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能力建设,开展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激励制度,支持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在重点领域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制度,搭建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环境和服务质量。持续开展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和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擦亮大姚绿色农产品质量品牌。突出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实施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推动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围绕物流、金融、信息、商贸、餐饮等重点领域,实施服务质量满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测评体系,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和金融的普惠性。推进品牌强县建设,以大姚工业园区为重点,培育一批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一、产品质量持续提高。一是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到2025年,重要工业产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农产品质量综合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食品获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企业产品生产许可证、3C认证证书覆盖率达到100%;药品质量安全抽验合格率达到98%以上。二是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和应急预案,并严格遵照执行。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特种设备“一岗双责”制度,全县不发生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故。三是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到2025年,全县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全县70%以上的种植业商品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链,农民人均增收的50%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2025年申请专利200件,发明专利有效量达25件。全县有效注册商标达1000件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2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5家以上,获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家以上。楚雄州政府质量管理奖企业达2家以上。

二、工程质量安全稳定。进一步强化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使公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到2025年,全县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绿色建筑应用绿色建材的比例达到10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20%。实行全能耗建筑节能评价制度,全县城市单位建筑面积实际能耗低于全州平均水平,节能率为70—80%的低能耗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以上,建成一定规模的节能率为100%的超低能耗精品示范建筑。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显著提高,工程质量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施工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完结率达到100%。

三、服务质量逐步优化。一是进一步优化服务大厅。优化服务大厅设置,配足办公场地;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整体进驻。二是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协同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服务管理,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提升窗口服务效率。

到2025年,全县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业社会满意度普遍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5分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5分以上。

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转换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思维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和永续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节能减排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零容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战役。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继续开展其余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严格落实机动车环检制度,确保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继续保持优良。二是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战役。实施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计划》和水源地保护等3个攻坚战,持续开展乡镇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评估工作,依法排查、清理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三是全力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战役。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医疗废弃物处置,加强对土壤重点监管企业监管。四是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普查数据审核、汇总及上报,年底前完成总结发布工作。五是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强化对污染减排设施监督性监测和监管;强化结构减排,按期淘汰落后产能。六是狠抓环境监管执法。落实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以“最硬执法”为重要手段,严、实、准、快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重点企业环境监管。做好“12369”环保举报受理工作,坚决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五、政府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围绕“打造政府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商事服务、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法治便利的营商环境、规范有序的金融环境;实施“六轮驱动”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协同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要素市场,精简优化审批事项和流程,使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流程、环节和申报材料减少50%以上,审批效率总体提升50%以上。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市场主体的生存率和活跃度。到“十四五”末,建成审批、服务的系统化、标准化体系,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建成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智慧化水平,实现便民高效,全面提升政府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主要任务及措施

以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标准强县、品牌强县、生态强县“四强”建设为主要抓手,发挥标准引导、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作用,坚持品质、品牌、品位“三品”齐抓,加快“质量大姚”建设,全面助推经济发展与质量提升。

第一节 加快推进质量强县建设

一、实施质量基础提升工程。一是明确企业的质量责任。严格执行企业质量安全首负责任、产品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保障等法律法规制度。强化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实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将质量意识和质量知识培训作为企业负责人和职工上岗的必备条件,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一票否决”的质量安全责任制。二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检验、计量检测和质量控制。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积极应用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服务业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严格执行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三是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向产业链两端推广,提高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注重管理创新,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和市场服务能力,力求做优、做精、做专、做特,全面增强质量竞争力。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支持和鼓励广大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的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四是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励制度的导向作用,持续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活动,推广企业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成功经验,开展企业质量管理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强制性认证、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工作。2025年,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管理、5S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规模以上企业完成质量管理培训500人次以上。

二、强化区域质量整治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以及质量损失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推动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结合各行业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比较研究州内外质量发展趋势,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研究全县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县内重点产业质量状况,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状况。定期向社会发布质量分析报告或产品抽查合格率等重点质量指标。充分运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质量安全负总责。认真落实质量约谈机制,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开展年度区域产品质量分析,深化产品质量下滑后的对策分析,及时警示报告质量隐患和问题。以“大稽查”执法为主要模式,部署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行业性、区域性的故意制假造劣违法行为。

三、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一是以技术创新引领质量提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推动质量和标准的提升,以质量和标准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质量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出新产品、催生新业态,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创造积极性,重视质量管理创新,推动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由符合性、合格率向舒适性、优质率转变。大力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二是以创新提高工程质量水平。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及大型公共建筑等质量安全管理,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提升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水平。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及大型公共建筑等质量安全管理,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提升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水平。三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到2025年,全县培育家庭农场200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00个,50%以上的农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6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承包农户开展土地适度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研究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加快土地集中连片集约经营进程。采取政策补贴、项目推动、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庄园、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元素和经营模式,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同时把长期进城务工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专心从事二、三产业,逐步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土地流转规模占承包耕地20%以上。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在巩固好现有30家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到2025年,全县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全县70%以上的种植业商品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链,农民人均增收的50%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二节 推进标准强县建设

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创建,以“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为原则,创建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推动现代农业标准化进程、提升工业标准化水平、持续拓宽服务业标准化领域,构建标准化技术基础支撑体系。开展标准比对和评估工作,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持续提升标准质量和水平;优化扶持政策,鼓励和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引导规上企业主动参加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制修订,提升我县产业能级和企业标准竞争力。持续营造良好的标准化发展氛围,围绕“10·14世界标准日”、质量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多样化标准化宣传,提升全民标准化工作意识;加强沟通交流,逐渐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一、推进食品加工业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技术机构的协同作用,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订,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到2025年底,实施好大姚核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大姚花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级地方标准。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高原特色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养殖示范场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管理,规范包装标识。实施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工程,开展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提升品牌效益和精深加工附加值。健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督检测体系、动物检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耕地质量和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完善农业流通体系,加快鲜活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建设。

三、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期间,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娱乐业营业收入目标增速年均将在20%左右;按统计部门统计口径,文化产业增加值目标增速年均将在18%左右。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目标增速将在25%左右。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加快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围绕打造“核桃之乡、文化之邦、秀美蜻蛉、幸福大姚”旅游形象定位,重点着力旅游景区创建、乡村旅游、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把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旅游发展要求,编制出台《大姚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文化旅游项目清单(2020—2022)》、《半山酒店实施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近期重点结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申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赵家店三潭瀑布景区作为大姚旅游的引爆点来打造,带动县内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业态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业态,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精品线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采取“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模式,在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的同时,大力培育“康、体、休”新兴旅游要素,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批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产品,逐步解决我县旅游业发展格局小、业态少的问题;积极谋划和规划一批半山酒店,落实省州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加大投入,打造旅游新业态;依托我县丰厚的彝族文化、儒家文化、核桃文化和优质的绿色生态等资源优势,重点推出以县城“三馆”—白塔山—西河印象—东塔湖——永丰湖—石羊古镇—赵家店三潭瀑布为主要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县城—石羊古镇—三台—桂花—昙华环百草岭核桃康养旅精品游线路。加快构建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的工作格局,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教研教改,不断探索完善大姚“361”教学法,构建独具特色的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高效课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进“政务服务管理体系”提质,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示点县”建设,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使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流程、环节和申报材料减少50%以上,审批效率总体提升50 %以上。

四、加强计量管理。形成适应县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计量体系。一是民生计量固成效。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采用“所内随机”和“全县随机”相结合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集贸市场和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提升集贸市场和医疗机构的计量器具检定率,做到应检尽检,并加强对计量违法行为的处罚。二是工业计量强质量。加强对计量型批企业,能效、水效标识企业,计量校准机构等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规范企业生产,对违法生产行为或检验不合格产品依法严肃处罚;通过“请进来,走下去”的方式,加强企业计量知识、技术和管理的培训,增强“计量就是质量”的意识,推动企业参加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有效运行,提高企业计量、测量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三是能源计量促减排。联合县发改局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相关法律、法规和县级政策、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培训,严格能源计量现场审查,指导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智能化配备。推动和指导符合条件的重点用能单位接入市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充分发挥能源计量在政府节能减排工作中的服务和基础作用。四是增强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工业计量、民生计量、能源计量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计量标准、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紧跟国际前沿计量科技发展趋势,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贸易公平、改善民生等计量新需求,推进法制计量,全面加强工业计量,积极拓展工程计量,强化能源计量监管。

五、推动开展认证认可。推动节能节水材料、绿色标志、能源效率、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森林产品及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等重点领域和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自愿性产品认证,促进企业夯实质量管理基础,提高认证的社会认可度。到2025年,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辖区检验检测机构100%依法通过资质认定;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获证率达100%;自愿性认证领域的认证数量及辐射面持续增长,达到全州中上水平。其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能源管理体系、低碳、节能、环保产品等方面的认证数量明显增加;提高出口农产品及食品生产企业中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有机产品认证覆盖率;“三品一标”认证数量持续上升;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新版GMP认证,逐年扩大新版GMP的产品范围。通过加强认证认可监管工作,形成政府、部门、企业重视认证认可工作的机制。

第三节 推进品牌强县建设

一、深入实施商标战略。聚焦重点产业企业、中小企业,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及运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信用良好、具有省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商标品牌;开展商标区域品牌运用促进工程,推进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商标品牌集聚区建设;关注老字号商标发展,有效运作商标品牌,提升商标品牌价值,完善商标品牌服务体系。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提升地理标志开发利用效率,完善地理标志产业化带农惠农机制,充分挖掘地理标志的经济效能。

二、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健全品牌创建机制。紧密结合“十四五”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入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全力巩固提升烟草、冶金两大支柱产业,突出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新材料与绿色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五大重点产业,加快培育现代商贸物流、新兴服务业等后续产业,依托各行业主管部门,分类施策,开展多方法、多层次的品牌的培育、推广活动,加大品牌保护和奖励力度。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原产地地域保护、农业类名牌产品等农业品牌的创建,培育发展一批以核桃产业为代表的农业和服务业名牌商标。加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着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

三、创建全省“一县一业”(核桃)示范县。以“绿色发展、产业兴旺、农业增效”为目标,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着力构建“两型三化”(即: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推进种植端与消费端“两端两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突出“两条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大姚建设成为全省“一县一业”(核桃)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实施“教育兴县”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严格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名师强师”工程,补齐师资短板,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努力把大姚一中打造为全省一流普通高中,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强学校思政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抓好青年学生体育锻炼,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教体融合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减轻学生作业、校外培训负担和教师负担,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扎实抓好校园安全工作。

五、实施专利创造质量提升工程。聚焦重点产业方向,在特色农产品、食品药品、汽车零配件、水利工程机械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打造产业知识产权集群;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引导创新主体全方位布局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开展PCT国际专利申请、马德里商标注册等,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有效专利拥有量和有效商标注册量保持稳步增长;突出政策导向,完善知识产权扶持政策,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引导自主创新;注重知识产权创造提质增效,扩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单位或园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城市发展能级。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能力,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建设,探索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挖掘高价值专利,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优化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环境。以“一网通办”提高知识产权窗口服务能级,扩充业务功能,以“互联网+”创新工作模式,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知识产权一流营商环境。

第四节 推进生态强县建设

一、全力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完善城乡功能,提升城乡品位,持续推进“六创”工作,着力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美丽家园。优化空间布局,完善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重点、中心村为节点的城镇规划体系,切实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做足山水文章,建设“一环”、拓展“两轴”、构建“三带”、打造“四湖”、绿化“四山”,加快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完善公共交通、专业市场、地下管廊等市政设施,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要求,结合特色小镇、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县城“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整治,不断提高城乡建管水平。

二、争当绿色生态的排头兵。牢固树立环保底线、生态红线“双线思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共创绿色、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抓住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机遇,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努力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农村能源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千里彝山·大姚核桃”生态走廊建设,确保森林覆盖率达72.1%。深入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做好村庄美化、道路沿线绿化,创建“全国卫生乡镇”2个,争创“省级森林县城”“全国健康素养促进县示范点”“国家级生态县”。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推进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清洁生产,杜绝新增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节 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一、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分类推动“三张牌”各领域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公益培训,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重视全面质量管理,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农业龙头企业质量提升示范带动能力。推进工业企业质量标杆遴选工作,推动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建立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服务业企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顾客满意度。加强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工作,探索开展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增强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能力。

二、着力激发质量创新活力。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推进创新驱动,引导和保护企业质量创新积极性,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强化技术创新推动质量提升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培训,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质量管理投入,组织开展质量状况调查、质量比对、质量会诊,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支持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高端、专业、特有的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推进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行动,遴选一批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有鲜明特点的创新型示范企业。

三、推进计量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夯实计量技术基础,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严格规范计量检定(校准)行为,确保全县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扎实推进民生计量、能源计量工作,加强“民用三表”等强制管理计量器具监管,进一步提高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率,提高在用强检计量器具的备案率和受检率。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能效水效标识管理等领域的计量工作,持续推进云南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接入端系统建设及平台应用。大力开展计量惠民服务活动,继续严格执行强检计量检定费用停征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计量保证能力自我声明,加快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四万三进”活动,实施计量精准施“测”服务,指导企业开展计量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强化标准支撑引领作用。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其他重点产业领域,积极鼓励支持县内各行业协会、企业或组织制定体现大姚特色、先进实用的地方标准,鼓励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重点优势产业探索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营造“生产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氛围。加强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组织开展技术标准对标达标活动,对企业公开标准进行水平比对和评估,引导企业制定和执行先进标准。推进团体标准“培优”工程,鼓励社团组织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先进团体标准,加强对重点领域团体标准组织的指导,提高团体标准供给水平。加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业、旅游业等领域的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制修订一批体现地方特色、技术领先的地方标准,以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和服务质量。

五、增强合格评定工作有效性。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改革,引导检验检测机构聚集发展。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以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为重点,提高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采信制度,提升绿色建材产品质量,增加绿色建材产品供给,推动建材工业和建筑业转型升级。健全质量认证激励引导机制,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参与自愿性认证,在市场采购、行业管理、行政监管、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采信认证结果。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食品农产品、机动车、医疗卫生、公安司法鉴定等各领域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检验检测行为的监督管理。

六、创建保护优秀质量品牌。扎实开展质量品牌培育、创建、宣传、运用、保护工作。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全面加强各级政府质量奖、质量标杆、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中华及云南老字号、中国绿色饭店、星级旅游景区、“三品一标”、优质工程奖、工程质量标准化示范等各类质量品牌培育创建,力争大姚民族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树立“大姚制造”“大姚建造”“大姚服务”的高质量品牌形象。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参与政府质量奖评选和高端品牌认证。加大高价值专利、高品质商标培育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管理,指导各类企业积极应对商标恶意抢注、异议、撤销等行为,加强品牌保护和主动维权。加大知识产权执法检查工作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

七、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统筹社会各方力量,调动政府、行业、市场等各方资源,加强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安全监管,推动质量共建共治。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诚信教育、奖励制度和质量检验制度等有效的追溯制度。推进“互联网+智慧监管”,加快推进质量监管各类业务应用数字化全覆盖、全流程打通、数据全融合。统筹开展质量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加大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追溯管理及服务质量监管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质量专项整治。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和二维码制度。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工程质量责任体系、评价体系,加大重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的设备监理工作力度,强化业主单位、施工方质量主体责任落实。加强服务质量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大力提升旅游、医疗、政务服务、物流、电子商务、金融、健康养老、餐饮住宿、零售等各领域服务质量。

八、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技术服务。探索建立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工作机制,有机融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因地制宜打造质量服务综合体,搭建“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帮助企业破解质量技术难题。鼓励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质量标杆企业等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质量技术服务帮扶,推广质量创新做法、质量提升经验,促进中小微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供给体系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深入推进成长型中小企业认定。

九、培养质量人才建设质量文化。加强质量教育培训,大力培养各层次质量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厚植质量强州基础。各部门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本行业从业人员质量、标准、检验、品牌方面的知识培训。实施“农工巧匠”行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逐步提升新型农民质量素养。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进和培养一批质量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加强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壮大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队伍。围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健康养生、医疗护理等民生领域服务需求,提升人员从业技能,增强服务供需对接能力。在中小学生中加强质量知识教育,普及质量知识。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企业秉持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培养“质量工匠”,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

十、完善质量提升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调整充实大姚县实施质量强州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加强对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强化县级各部门质量提升工作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质量工作决策部署,协同推进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及产业发展质量、区域质量总体水平提升。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将质量发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质量基础建设、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激励扶持、质量工作宣传的经费保障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将质量工作持续列入各级标兵标杆目标,在全州质量工作领域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第六节 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一、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创新质量安全监管手段、监管模式,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严格食品、药品生产市场准入、进货检查验收、安全评估、卫生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进出口和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严格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完善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进出口和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监管体系,在骨干医院推行开展产品质量伤害监测工作。

二、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探索建立“网络健全、职责明确、制度保障、协作顺畅”的常态化质量安全区域监管模式。健全完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整体提升全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乡镇基层监管所业务建设,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所有市场监管所实行网络化监管,探索建立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三、建立风险应对机制。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坚持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快速处置工作。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分析制度、检验安全检查制度,努力把质量安全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切实提高应对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探索推动建立完善的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使受害者能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探索推动建立企业、行业协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加大打假治劣力度。加强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针对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集中打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重点打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加强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打假治劣长效机制。“十四五”期间,事故结案率和重点监控设备监管率和严重事故隐患治理率在“十三五”期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五、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完善“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部门联合监管、检验技术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科学有效监管”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格局。建立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完善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保险等各项措施。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安全监察,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设备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实施闭环管理。推进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建设,建立高效敏捷、运行可靠的安全监察信息网络。加强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加大特种设备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安全使用特种设备的理念,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到2025年,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达100%,定期检验率达100%,持证上岗率达100%,事故结案率达100%,重点监控设备监管率和严重事故隐患治理率达到100%,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目标。

六、完善质量消费维权机制。健全质量投诉处理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12315投诉热线的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积极推进质量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有效调解,处理质量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公众的质量维权意识,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更好地维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强化消费教育指导和消费维权监督,建立国民消费教育基地和消费维权服务站,健全消费者权益组织网络,实现消费维权社会共治。

第七节 加强质量文化和诚信建设

一、推动质量社会共治。落实质量监督、质量责任、质量奖励、质量信用、消费品安全等质量法规,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发展氛围。推动企业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推进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分级监管制度,强化信用在市场监管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推进质量信息公开,加强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建设,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开展质量状况第三方评价工作,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二、创建特色质量文化。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切实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引导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加强质量文化、道德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标杆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广泛参与先进制造业质量走廊、现代农业质量走廊、旅游服务业质量走廊、工程质量走廊、生态环境质量走廊等创建活动,展示质量发展成果。开展质量文化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质量活动。组织质量专家和品牌专家,深入企业、机关、社区、乡村普及质量基础知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渠道,设置专栏、专刊、专题,广泛开展质量强州宣传,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曝光质量违法行为。

三、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把质量作为衡量企业信用等级的重要指标,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法,建立体系完整,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质量信用体系管理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税务、公安、应急、银行等部门合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共同推进全县各行业的质量信用体系交流平台建设,构建企业质量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完善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打造诚实守信的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质量信用评价机构,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信用服务市场。帮助企业导入质量信用管理体系。借助第三方力量,发布企业质量信用报告,不断提升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建立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管理,把质量信用等级与社会信用体系相链接,探索与金融机构的互动机制,惩戒失信,促进企业自律,努力营造“讲质量、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建立涉旅企业不诚信行为记录机制,公布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记录。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追究,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培育一批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示范项目、示范企业。

四、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增强质量安全事件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切实防范、妥善处置、准确披露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重点加强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食源性疾病防治等工作,尤其要防止学校、建筑工地等场所集体食堂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切实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分工落实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全面落实规划实施。分解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和工作职责。

第二节 加强监督评估 强化动态管理

视需要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提高规划实施效果。采用群众评议等多元化方式,健全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根据规划实施评估情况,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做好规划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规划控制实施过程。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宣传 引导社会共治

一方面,加强内部学习宣传,激励全员参与规划实施推进,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营造良好的规划实施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外部宣传引导,充分凝聚共识,提升社会参与性与积极性,扩大市场监管社会效应。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附件:25.大姚县“十四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表(2021-2025年).xlsx  32K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