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索 引 号:dyx002-/2022-0524001 公文目录: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24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林草现代化的攻坚克难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的“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要求,持续巩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成果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巩固“十三五”林草建设成果,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大姚县在楚雄州乃至云南省的生态优势,促进林草工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结合大姚县林草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林草发展规划回顾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大姚林草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州林草局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大姚县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生态建设、强化资源保护、加快产业发展、深化林草改革,生态林草、民生林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构建了完备的生态保护体系,高效的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较好,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业行业总产值、自然湿地保护率等指标居于全州前列,全社会对林草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得到明显提高,各项林草事业为“十四五”时期林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森林面积由2016年底的27.04万公顷增加到2020年底的28.99万公顷,净增1.95万公顷,增幅为7.2%;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底的64.55%到2020年底71.83%,净增7.2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2015年底的1673.271万立方米到2020年底的1980万立方米,净增306.729万立方米,增长18.33%。稳步推进湿地保护修复,2020年底全县湿地面积4500.04公顷(自然湿地2263.78公顷,人工湿地2236.26公顷),湿地保护率为71.2%,自然湿地保护率71.98%。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22.7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6亿元,增加了23.24亿元,增长102%,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53.3%,全县农民人均林草收入8915元。林业投入不断增加,达到50895.88万元。

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造林绿化加快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低效林改造、湿地保护与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批重大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稳步实施,严格执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制度,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实施营造林90.7997万亩,义务植树787.4万株,农村四旁植树1431.9万株,建设义务植树基地5个;投资1623万元实施重点区域防护林改造及面山绿化配套设施工程项目5500亩;实施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113.96万亩,兑现补偿资金5698万元;实施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56.97万亩,兑现补偿资金2948.5万元;投入资金3052万元,对全县464.56万亩天然森林资源实施有效管护;投资95.1万元,实施森林抚育项目0.8万亩;投资30万元,实施封山育林0.3万亩;投资435万元,改建和新建8个森林管护所,使全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投资10万元,实施农村能源服务网点建设2个;投资267万元,建设太阳能热水器2150台、节能灶1400个,保护了农村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投资1284.2513万元,实施异地植被恢复造林6506.07亩;兑现完善退耕还林9.96万亩补助资金1245.25万元;争取资金17552万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0.97万亩,争取资金1350万元,完成陡坡地生态治理0.9万亩,涉及农户23652户86901人,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农户户均直接获得补助收入8456元,人均2301元;投资679.692万元,实施低效林改造1.5万亩;投资327.52万元,实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4000亩;投资1200万元,完成2019年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2万亩,完成2800亩长江防护林三期人工造林、2000亩珍稀林木及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森林质量稳步提高,森林结构进一步优化,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情况明显改善。指导培育苗木1580.9亩,育苗4180.06万株;争取国家储备林贷款1.9亿元,实施西河森林运动公园、湿地公园、白塔公园提升改造、道路防护林、林业产业、护林防火设施、永丰湖湿地公园等14个项目建设。

二、森林资源管护力度不断加大

认真落实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全力维护林区治安稳定。受理各类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违法案件2434件。办理零星林木运输证489份,审批零星林木运输5204.62立方米。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2305份,林木采伐蓄积27896.78立方米,出材12217.92立方米。依法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加强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与监管,征收林地项目94件,林地面积393.7934公顷,审核审批临时占用林地36件,林地面积174.6235公顷,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3174.0142万元。全面落实国家开展森林督查及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安排部署,圆满完成各年度森林资源主要监测数据更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共核查疑似图斑941个,图斑面积633.03公顷,涉及违法图斑255个,违法面积79.2837公顷,立案255件,查处255件,查处率100%。投入森林管护费8327.93万元,聘用护林员5445名,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林业防灾应急能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全州最先进的林区视频监控网,安装42个摄像头对全县200万亩林地进行监测,占全县林地的40%,运用“4G网络传输”在重要部位、重点路口安装太阳能语音杆21个,强化森林火灾监管平台建设,全面实施森林火灾保险465万亩。统筹为乡镇配发20辆森林消防专用车,县乡两级防灭火物资储备充足,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等综合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全民参与,实现全县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无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次数控制在州人民政府下达的20次以内,森林受害面积控制在1‰以内,林火当日扑灭率达98%以上,森林防火工作连续五年考核为全州优秀。完成462.3万亩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监测,累计防治病虫害面积15.307万亩,防治率9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实施产地检疫苗木2113亩,检疫苗木5076.92万株,产地检疫率100%。调运检疫苗木1783.0573万株,调运检疫率100%。

三、林产业快速发展

林业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加。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164.3万亩,实施核桃提质增效54.22万亩,实现核桃挂果面积达78万亩,产量3.99万吨,产值8.1亿元,农民人均出售核桃收入达3924元。高标准建成梁家山核桃丰产示范园500亩,实施核桃配水工程建成水窖1.4万个、水池500个,灌溉面积55万亩。建成核桃烘烤房10206座,推广核桃烘干机2157台、核桃清洗机3128套,90%以上核桃林农实现了核桃清洁清洗和无烟烘烤。投资750万元,实施林业产业集约化经营丰产示范区建设工程2321亩。向省林草局争取资金6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实施核桃初加工机械设备一体化试点项目。2019年大姚县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核桃一县一业特色县,大姚县三台乡被列为国家核桃栽培综合标准示范区。花椒种植面积41.1万亩,实施花椒提质增效25万亩,产量5394吨,产值达1.89亿元,农民人均花椒收入达918元;板栗种植面积9.9万亩,产量达8860吨,产值达6911万元;华山松种植面积5.9万亩,产量达1225吨,产值4410万元。争取中央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00万元实施花椒、板栗提质增效项目4414.9亩(其中,花椒提质增效1514.9亩、板栗提质增效3000亩),项目全部倾斜有建档立卡户的村民小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2万亩,产量达8107吨,产值3.4亿元;野生蔬菜产量达857吨,产值1547万元;林下人工种植中药材产量达226吨,产值1601万元。全县有规模核桃种植企业4家(仕华、森阳、新思路、雄汇),企业基地种植面积达2万亩;现有初具规模的核桃等林产品初深加工和商贸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2.3万吨,加工产值达到10.3亿元;有规模以上种苗培育企业6家。实施林业贴息贷款3.598亿元,兑现财政贴息资金401.43万元,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564人、示范户316户,培育林业市场经营主体123户(其中,省级林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4家,国家级林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实现核桃、花椒、野生食用菌加工产值25.807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核桃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收取保费50万元,为526户群众15625亩共计31.25万公斤核桃提供了625万元的风险保障。争取作为全省率先核桃收储贷款贴息试点,贷款金额达3.574亿元,贴息191.78万元。孵化培育大姚核桃电商企业32户,网销核桃1000余吨,销售额约1500万元。推动开展核桃古树果树认养、果权认购,吸引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的爱心人士和省内的爱心认购者成功认购古树600余棵。森林旅游加快发展,核桃康养迈出新步伐,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到4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46万元。林产品进出口额达269万美元。大姚县被国家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基本形成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规模显著、绿色优质、链条完整、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和成长性强的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

深入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自然保护地优化等重点工程。落实资金实施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勘界、宣传牌、界桩、界碑制作安装,克期完成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的整改销号相关工作。积极申报百草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建自然保护地3个(大姚百草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姚帽台山国家级草原自然公园、大姚昙华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总面积约17000公顷。稳步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全县湿地面积4500.04公顷(自然湿地2263.78公顷,人工湿地2236.26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1.2%,自然湿地保护率71.98%。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行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逐步规范了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保护管理流程、制度,黑熊、猕猴、野猪等野生保护动物逐渐增多。累计救护放生各类野生动物100余只(条),制作野生动物警示标牌200块,妥善处置黑熊伤人事件3起,完成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调查档案工作202件,群众因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得到保障,共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及公众责任保险理赔资金20万元。严格管理,积极鼓励驯养繁殖、基地种植和合理开展经营利用活动,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有效地预防、控制野生动物疫病,特别是对大小百草岭重点区域内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野生动物繁育等单位驯养繁殖的防疫进行定期清理检查,严防珍稀濒危动物感染。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积极加强对非法繁育和经营利用、滥食野生动物场所的执法和监督,完成11户养殖户在养禁食陆生野生动物的处置,共处置(放归自然、收容调配、无害化处理)动物656只(条)6111.93公斤,兑现补偿资金54.5821万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95%以上。在全县范围开展名木古树以及大面积“名木古树群”普查,摸清了全县城乡名木古树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和保护现状等调查因子的情况,对1156株古树按统一的模式和要求给每株古树名木建档登记、编号、造册、定级,建立调查档案电子数据库,并逐树挂牌跟踪保护。

五、生态扶贫务实有力成效显著

坚持完善和落实强林惠林兴林政策体系,大力实施生态扶贫,着力开展生态补偿扶贫、生态工程扶贫、特色林草产业扶贫、林业科技扶贫,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十三五”期间,全县生态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林业项目资金累计6924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3398户126862人。其中:退耕还林和陡坡地治理项目投入3230.25万元,生态护林员扶贫投入1746.93万元,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329.49万元,低效林改造、木本油料提质增效项目投入235.94万元,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投入55.34万元,为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办理减免使用林地植被恢复费319.7万元,林业贴息6.77万元。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板栗等经济林和野生食用菌、野生蔬菜等林下经济绿色产业,帮助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十三五”末,农民人均林草收入达8915元,农民人均出售核桃收入达3924元,万元以上的农户10365户。农民人均花椒收入达918元,农民人均出售板栗收入达385元,农民人均出售华山松收入达212元,农民人均出售野生食用菌收入达1634元,农民人均出售野生蔬菜和林下人工种植中药材收入达151元。全县林草系统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六、林业改革工作全面深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的。完善了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共涉及农户5.26万户,确权宗地9.893万宗,确权面积403.2万亩,核发林权证4.02万本,激发了林农和企业开发林地资源的积极性,盘活了林地资源。加强林权交易平台建设,林改以来为2020户林农办理林权流转3088宗,流转林地面积25.52万亩,流转金额1.4亿元。率先在全州开展经济林木权证核发工作,共核发3万本,累计完成办理林权贷款抵押登记640宗地,面积11.87万亩,贷款金额2.82亿元。国有林场改革圆满完成,被省级评为优秀等次,准确界定了县国有林场属性为一类事业单位,整合优化林场设置,合理确定机构编制,妥善安置各类人员,顺利改革后我县总设1个林场—大姚县国有林场,下设3个分场:三岔河分场、湾碧分场、昙华山分场,总面积57.86万亩,经营面积56.87万亩,增加国有林经营面积8.055万亩,国有林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11.8%。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大姚县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加强管护能力建设,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全面加强。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全县共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00家,其中合作社54家,协会46家,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社2个,省级林农专业合作示范社14个。推进“放管服”改革,梳理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295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不断深化,行政事项在线审核审批工作全面推进。

七、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累计向上争取林业资金55084.2万元,全县林业总投资50895.88万元,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围绕核桃、花椒、野生菌实用科技普及,大大提高了林业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短期培训1450场次,培训人员25153人次,培训经费投入120.61万元。在梁家山建成500亩的大姚三台矮化密植丰产示范园,通过与省林科院对接合作,采集全省调查确定的7个地州的245个核桃遗传资源单株,建立了30多亩的云南省核桃遗传资源收集圃和96亩的核桃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紫玥绿玥龙佳宁香等核桃优良品种的区域性及生产性引种试验和核桃生长促控剂试验研究,完成全县33个核桃遗传资源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调查观测。完成地理标志产品大姚核桃云南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协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完成各年度经济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完成紫桂核桃省级林木良种认定并注册登记为园艺植物新品种,全县拥有核桃林木良种3个(大姚三台核桃、姚新核桃、紫桂核桃)。编纂楚雄州核桃志大姚部分,陆斌专家基层工作站建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投入150万元,建设标准化林草服务中心5个,基层林业管理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林业信息化全面快速推进。深化机构改革,编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内设股室,人员安排到岗,职责明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压实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林草改革工作责任,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认真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和宣传思想文化、保密、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和网络安全、老干部及综治维稳、扫黑除恶、信访、安全生产等工作责任,调处林权纠纷52件。全县林草系统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林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八、生态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以“爱鸟周”、“湿地日”、“世界环境保护日”、“打击购买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专项行动”“森林防火宣传月”“三下乡”、“科技服务周”、“全国科普日”等科普宣传活动为宣传工作契机,强化保护森林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增强了群众对保护森林的意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森林文化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编印《森林大姚》、《大姚核桃》画册,结合民族文化建设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以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民族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森林文化产业。大姚白塔公园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成功,成为州内第三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森林乡村”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三台乡过拉地村委会、昙华社区、桂花社区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昙华乡被确定为2019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大姚县被确定为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

第二节 主要经验

一、坚持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来定位、谋划林业,支持林草发展。县级领导坚持与省、州相关部门保持经常性衔接和沟通,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参加每年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机关单位、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尽责的良好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重点工程带动

坚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深入实施国土绿化造林、新一轮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国家储备林、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和森林保护工程,全面推进“美丽大姚”“森林大姚”建设,投资之巨、建设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是大姚县林业发展几十年以来之最,在改善生态、促进林农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坚持深化林业改革

坚持以释放林业生产力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国有林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林业生产关系。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业生产经营主体更加明确,进一步解放了林业生产力,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促进了林业快速发展。

四、坚持突出大姚特色

坚持充分发挥大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核桃、花椒、板栗、华山松等特色经济林,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促繁保育、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都成为了全州先进典型。

五、坚持依法治林

把森林生态资源管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森林生态资源法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的违法行为,确保林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林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林业草原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森林质量与效益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经营,大姚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总体质量效益不高,低产林多、优质林分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单位面积蓄积量不高,林地综合生产率偏低。森林生态系统抗御灾害能力差、稳定性不强,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任务依然繁重,森林质量与效益现状与我县资源、气候等自然优势还不相称,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二是林草改革推进落实还有差距。林改配套政策不完善,林权流转率低、林权抵押量小,盘活的林地资源较少,未能很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导致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不明显。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山区自然环境恶劣,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现象严重,乡村绿化无投资渠道,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不足,金沙江干流等干热河谷区域生态仍然脆弱,部分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修复困难,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生态保护修复效果不明显,生态功能发挥不强。四是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尚未适应形势变化发展经济与森林生态保护的矛盾日趋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资源需求不断增大,非法侵占林地等违法用地行为时有发生。随着林地、林木价值的不断提升,山林纠纷频发,乱砍滥伐、盗采盗运、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等现象依然存在,林业执法力量薄弱,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应对措施不多,综合治理能力不强,保护力度不足。五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核桃、花椒等林产业管理粗放,种植效益低,产业链短,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突出,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涉林企业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水平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集约化程度较低,未形成规模效益,生产成本较高,市场定位尚有欠缺,特色不明显,对市场的需求反应较慢,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依然不强,影响林业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林业在繁荣山区经济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公共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森林生态旅游建设滞后。林下经济发展有待加强,林业巨大的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六是林业发展保障能力总体较为滞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林区道路、供水、供电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湿地发展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基层单位办公条件较为艰苦,森林草原防灭火、林业科研、科技推广、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资源监测、信息等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森林消防力量不足,护林员队伍管理不到位,林业灾害应急能力不高,林业建设管理力量薄弱,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监管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七是林业综合执法水平不高林草行政执法力量薄弱,随着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现有执法队伍与目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乡镇林草服务中心是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执法、资源监督的主体,从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人员少,整体素质偏低、履职不到位、执法水平不高的情况依然存在,不能适应新时期森林生态资源管护的需要。八是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薄弱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滞后,林业生态文化理论建设基础薄弱,在生态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创作等方面能力不足。尤其是以核桃文化为主的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素材发掘不够,提升不高,生态文化在科普教育、森林旅游、创建园林城市以及推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节 “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条件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林草改革、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美丽大姚”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机遇期,大姚林草改革发展面临较好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为林业草原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的发展提出了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定位,指出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林业和草原部门是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保护好珍贵的林草生态资源,就是用实际行动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定位要求。加快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为全面提升全县生态系统的质量和数量作出突出贡献。二是林草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为我县林业草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县处于滇中楚北重要节点,是楚北重要增长极,交通将进一步改善,区位、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通过大力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三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林业草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从长远发展看,林草在维护生态安全、淡水安全、生物安全、气候安全、木材安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森林、保护生态已经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普遍把加强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保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三是促进林草发展成为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林草建设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草发展,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林草事业发展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森林和草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林草夯实生态根基、保护生态安全,加大力度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需要林草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需要林业引领绿色理念、繁荣生态文明,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这些都是新时期赋予林业的新使命,也将为林草改革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州第十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为林草发展明确了目标。对楚雄提出了“努力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总体要求。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中,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划定林下食用野生菌资源保护区1000万亩以上,把楚雄州打造成世界级野生菌保育基地,努力将野生菌和核桃产业打造成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大姚林草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是林草发展成为实现“秀美蜻蛉”目标的重要支撑。大姚“十四五”期间将围绕“美丽大姚”目标,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绿色强县、生态惠民,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要实现“秀美蜻蛉”战略目标,需要通过发展林草事业来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提供强大的生态环境容量,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扩大林业生态经济总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走出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六是林草成为推动大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姚作为林业大县,林草产业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比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林草大有可为。七是林草发展成为国家、省倾斜支持的重要对象。中央强林惠林政策不断巩固强化,生态文明体制不断优化和健全。《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实施细则》已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等一系列林草重点工程,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项目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林草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有助于缓解林草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全社会对林草发展更加关注,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林草建设中,极大地拓宽了林草发展空间,随着政策利好的陆续释放,林草改革发展的动力活力将不断增强。八是县委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姚“11233”和“12345”发展目标和思路为林业草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县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姚“11233”和“12345”发展目标和思路。“11233”和“12345”发展目标和思路为全县林草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林草部门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机遇,准确把握新形势、瞄准新任务,充分发挥战略目标实施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实现大姚林草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大姚县“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大姚县委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11233”发展目标和“12345”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加强资源保护,着力促进绿色惠民,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基础保障,以推进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加强生态保护,开展国土绿化,强化森林草原管理,加快培育林业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生态产业支撑,让大姚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立足绿色发展,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林草发展的根本方向,在生态建设和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强化人工辅助促进修复的作用,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培育优质森林资源,扩大生态环境容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协调发展。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在林草生态体系建设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林草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协调,围绕重点分类指导,优化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科学经营。

坚持惠民利民。立足生态惠民、共享富民,把改善民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林草发展的重要落脚点,转变林草发展方式,拓展林业多种功能,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坚持把做强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强大活力,大力发展林业生态经济,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扩大生态公共产品供给。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草原发展的关键动力。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放管服改革和林草行政执法改革为重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林业草原发展方式和组织方式,提高林业草原治理能力,优化治理体系,为新时期林业草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科技兴林。立足创新强林,把创新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林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不断补齐短板,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完善林业政策法规体系,保障林业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健全林业内部监督、层级监督制度,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全面实现林业依法行政。

第三节 发展思路

围绕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巩固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成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深化林草事业改革,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林草产业提质增效,有效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增强森林、湿地生态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巩固“森林大姚”品牌,提高林草行业对全县经济增长、助农就业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的贡献能力,为建成彝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节 发展定位

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维护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抓好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修复和治理,守住森林、湿地、草原生态红线,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推进森林大姚建设和国土绿化。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全面开展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加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强化湿地保护恢复。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山区综合开发,鼓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做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建设“美丽大姚”,使大姚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为推动乡村振兴、争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作出贡献。

全省林草绿色健康产业示范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着力培强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康养旅游产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兴林富民行动,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草业,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林草产品的生态化、现代化、多样化需求。全面提升全县林草产业发展水平,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现状,争创全省核桃“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林草产业大县向林草产业强县迈进的步伐,建设全省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为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的绿色产业基地作出贡献。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加快林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林草产业结构,推动核桃、花椒、板栗、华山松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着力提高林草产品质量和价值。同时充分发挥我县森林资源优势,建设森林人家、康养基地,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健康产业。

全省核桃产业发展示范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把大姚建设成为以核桃产业为特色“一县一业”示范县的绿色经济强县目标,坚持“两型三化”,围绕把大姚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核桃种植基地和核桃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两个定位”,突出政府服务力、科技支撑力和企业带动力“三力支撑”,注重实现体系、产品、文化、形象“四个提升”,坚持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五化联动”,进一步聚合力量,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核桃产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多渠道打造“大姚核桃”品牌,不断提升提高大姚核桃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一县一业”核桃示范县,擦亮“中国核桃之乡”名片,建成全省核桃产业发展示范区。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现代林草强县目标,坚持绿色强县、绿色惠民,突出优势、补齐短板、提质增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到2025年,力争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以上,森林面积增加18万亩,达2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0万立方米,达到2100万立方米。实现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森林质量稳步提高,森林结构进一步优化,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情况明显 改善。全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5%以上,全县湿地面积不低于6.5万亩,自然湿地保有量不低于3万亩,湿地保护率7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22万亩以上,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5%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90%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林草收入1万元以上。核桃面积稳定在164万亩以上,花椒种植面积稳定42万亩以上;实施核桃提质增效50万亩,实施花椒提质增效25万亩,板栗提质增效5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0.6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1万亩,实施退耕还林集约化经营管理5万亩。继续对全县490.41万亩森林资源实施有效管护,全县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稳定在140.22万亩和85.8万亩以上,城市居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农村居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以上。加大核桃烘烤房建设力度,全面推广核桃、花椒机械立式烘烤炉1000台,核桃剥壳机1000台,核桃清洗机1000台,实施核桃、花椒配水50万亩。实施野生食用菌促繁保育28万亩以上,野生菌产值达4亿元。培育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培育省级及其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森林旅游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森林火灾次数控制在州人民政府下达的15次以内,森林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林火当日扑灭率达98%以上,火案查处率达80%以上;每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率控制在4%以内、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8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森林草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林草产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良好,产业兴旺,林农小康,有比较完备的林草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草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文化体系。

“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1

森林覆盖率(%)

71.83

73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980

2100

约束性

3

森林面积(万公顷)

28.99

29

预期性

4

天然林面积(万公顷)

18.6

18.6

预期性

5

自然保护区面积(万亩)

1.85

22.47

预期性

6

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0.31

3.71

预期性

7

自然保护地面积(万亩)

22.85

44.23

预期性

8

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

3.8

7.31

预期性

9

自然湿地保有量(万亩)

3.39

3

预期性

10

自然湿地保护率(%)

71.2

70

预期性

11

森林火灾受害率(‰)

<0.9

<0.9

预期性

12

火案查处率(%)

80

80

预期性

13

森林草原病虫害发生率(%)

<4

<4

预期性

14

有害生物成灾率(‰)

<5

<5

预期性

15

无公害防治率(%)

85

85

预期性

1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

90

预期性

17

林业总产值(亿元)

46

59

预期性

18

农民人均林草收入(元)

8915

10000

预期性

19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55

预期性

20

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

80

80

预期性

21

义务植树(万株)

787.4

554.5

预期性

22

四旁植树(万株)

1431.9

1000

预期性

23

义务植树尽责率(%)

80

80

预期性

24

林草信息化率(%)

60

预期性

第三章 发展布局

第一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布局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打造“城区与森林共生、岭脉为本、廊道为网”的生态格局,根据大姚县的地形地貌及森林资源分布格局,以森林生态网络布局理念为指导,以山水林田湖草为要素,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生态修复、百草岭森林生态屏障带为主线,以城区绿化、乡村绿化、河湖水系绿化、公路廊道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草原自然公园及湿地公园等为生态控制点,构建县域“一山、一水、绿脉串珠”的生态森林网络体系;以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工程为着力点,建设大姚森林生态屏障。

一山:——百草岭山系生态屏障。百草岭山系地跨三台、桂花、铁锁、湾碧和三岔河5个乡镇,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该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森林类型原始多样、植被带谱立体分布明显、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有林麝、穿山甲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有猕猴、黑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3种;有云南红豆杉、水青树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近20余种,构成了一座巨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保护好该区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维护其独特且脆弱的生态系统安全意义重大。

主要生态保护措施:以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恢复、自然保护地建设等重点工程为依托,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草原自然公园,加强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管护,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生物物种栖息地安全。

一水:——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包括三岔河、铁锁、湾碧、赵家店、龙街区域。该区域的河谷地带土壤侵蚀严重,植被稀疏,以干热河谷稀疏灌木草丛生态系统为主,对保障“长江经济带”、“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水土保持和预防洪灾等作用。对该区域实施保护修复工程,提升森林质量,增加绿化面积,优化景观配置,构建长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

主要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和生态效益补偿,加大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开展陡坡地生态治理,减少坡耕地面积,实施生态修复,推进荒山、荒坡绿化,选配适应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形成错落有致、立体复层、特色鲜明的绿化景观带,优化景观配置,提升景观质量,防治水土流失,遏制生态恶化。

绿脉串珠:——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以全县公路、水系为网形成多个绿化廊道,连接国有林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地等板块,这些点块状分布的区域生物资源富集、自然景观优美、生态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以及景观价值。实施好道路廊道绿化,保护与修复好生态功能区,形成区域协调统一的生态景观。

主要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明确范围、界线,强化管护能力建设,确保生态功能区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正常发挥,聚焦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河流两岸、库坝沿岸绿色廊道等重点部位开展国土绿化,绿脉串珠打造森林县城,发挥生态功能作用。

第二节 产业发展布局

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全县地形地貌、气候、产业基础和优势,遵循“生态优先、市场导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全县核桃、花椒、板栗、华山松等经济林面积、产量、规模划分成几个层次、类别地区,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类型和规模,进一步强化综合统筹和分类指导,发挥产业空间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空间开发格局,强化一、二、三产区域规划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重点构建“三大重点产业板块,一批优势林草产品产业带,一批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镇”的“3111”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山上核桃,山中花椒,江岸热果,林下野菌、中药材和蔬菜”的“长短结合、以短养长、融合发展”的林产业发展一体化布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规模较大、链条完整、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扎实打造重点产业板块。根据高原特色高效现代林草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以产业化整体推进、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要素为基本要求,打造区域特征鲜明的高原特色现代林草产业。一是核桃、花椒、板栗、华山松为主的经济林产业。重点布局在北部的铁锁、三台、三岔河、桂花、石羊、六苴、湾碧、昙华8个乡镇,并以其为中心辐射其他乡镇。其中核桃重点布局在三台、桂花、三岔河、六苴、石羊5个乡镇,花椒重点布局在铁锁、三岔河、湾碧3个乡镇,板栗重点布局在石羊、三岔河2个乡镇,华山松重点布局在昙华、三台2个乡镇。二是以中药材、森林蔬菜、野生菌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重点布局铁锁、三台、三岔河、桂花、石羊、六苴、湾碧、昙华8个乡镇。三是森林生态康养旅游产业。积极培育森林生态康养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加强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核桃康养、森林村寨和森林人家建设,推动森林生态旅游服务信息标准化建设。重点布局在三台、昙华、桂花3个乡镇。

带动一批优势林产品产业廊带。充分发挥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交通骨干网络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资源、区位和特色优势,补齐短板,跨越发展,促农增收。重点建设昙华至湾碧,石羊至铁锁沿江高效绿色林业产业示范带等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桂花、三台20万亩核桃示范园,铁锁、三岔河5万亩花椒示范园,三台、昙华1万亩华山松示范园,石羊1万亩板栗示范园,六苴0.5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园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高效林业示范园。

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以核桃、花椒、板栗等为主业,建立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专业化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专业村镇。

建设一个核桃产业城。依托以核桃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的部署和大姚县“12345”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核桃绿色食品批发交易、精深加工、仓储物流、质量检测、数字化分级销售和饮食文化区,推动“绿色+”“互联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建成集生产、加工、交易、流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主导产业集群。

林业产业发展布局重点

三大重点产业板块一是核桃、花椒、板栗、华山松为主的经济林产业(铁锁、三台、三岔河、桂花、石羊、六苴、湾碧、昙华)。其中,核桃重点布局在三台、桂花、三岔河、六苴、石羊,花椒重点布局在铁锁、三岔河,板栗重点布局在石羊、三岔河,华山松重点布局在昙华、三台。二是中药材、蔬菜、野生菌、胡蜂等林下经济产业,重点布局在铁锁、三台、三岔河、桂花、石羊、六苴、湾碧、昙华。三是森林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重点布局在三台、昙华、桂花。

优势林产品产业廊带重点建设昙湾、石锁、沿江高效绿色林业产业示范带等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桂花、三台20万亩核桃示范园;铁锁、三岔河5万亩花椒示范园;三台、昙华1万亩华山松示范园;石羊1万亩板栗示范园;六苴0.5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园。

特色产业专业村以核桃、花椒、板栗等为主业特色专业村镇。

建设核桃产业城 建设核桃绿色食品批发交易、精深加工、仓储物流、质量检测、数字化分级销售和饮食文化区产业集群。

第四章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第一节 加强森林草原生态建设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思路,大规模实施国土造林绿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和修复植被脆弱地区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坚持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以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切实维护森林草原生态系统。

一、开展国土绿化。聚焦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河流两岸、库坝沿岸特别是两条生态廊道等重点部位开展国土绿化,修复面山生态植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以城乡森林为核心,城市居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农村居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以上,实施绿化景观人工造林,改扩建基础设施。

二、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为总任务,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导向和部门协调,大力挖掘国家规定地类的退耕还林实施潜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0.6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1万亩,加强对已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5万亩抚育管护、补植补种,巩固造林成果,提高工程建设成效。

三、完善重点区域生态建设。继续加强防护林建设,促进山脉、流域、河湖生态建设协同发展。争取实施大姚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干流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在金沙江流域、渔泡江流域、蜻蛉河流域沿线乡镇开展人工造乔木林0.3045万亩,封山育林5.46万亩,退化林修复54.2205万亩,人工种草1.0515万亩,飞播种草3.038万亩,草原改良0.546万亩,草原围栏110786米。增加绿化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改善林分结构,构建金沙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在楚姚高速公路(大姚段)实施美丽公路绿化建设20千米,在南永线、姚石线、元大线、湾铁沿江公路及金沙江水系开展生态廊道建设,推动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森林质量提升改造,拟绿化改造面积0.35万亩,“应绿尽绿”,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形成区域协调统一的道路绿地景观。

五、推进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建设。实施森林抚育3万亩,按照样板带动,逐步推进的原则,涉及地块办连片样板,突出科技措施,以样板为示范,提高周边森林资源管护,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对全县山林以全封方式实施封山育林10万亩,封禁治理50万亩(重点是大小百草岭)。封育期间禁止乱砍、滥伐林木、禁止砍柴、禁止幼林内放牧;禁止随意取土、葬坟、采石、采矿;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造林、非法征占用林地、烧木炭;禁止一切野外违规用火、移植活立木及猎捕野生动物;禁止破坏封山育林标志。通过实施封山育林,稳定林地保有量和森林保有量。

六、强化异地植被造林建设。始终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放在林业工作的突出位置,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对征占用林地的控制和引导,实现林地占补平衡,在适宜种植地块种植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每年足额完成工程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造林任务。

七、修复治理草原生态和矿山生态种草建设。针对全县的退化草地、废弃地等,根据自然条件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方法进行草原修复,促进植被生长,提高草原自愈能力,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万亩。对大姚县赵家店乡团塘利皮乍新村石料厂、大姚县新街乡碧么老尖山道班石料厂、大姚县金碧鑫生墙材有限责任公司、大姜砖厂、大姚博业建工有限责任公司砂石料厂等全县已关闭的矿山实施人工种草生态修复0.12万亩。

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实施营造林2万亩。

九、森林乡村创建。围绕“生态文明、人民幸福”的目标,树立“身边增绿、绿化为民”的理念,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乡村实施”的创建机制,进一步扩大乡村绿化面积,优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福地,着力建设“乡村在绿中、景在乡村中”的森林乡村80个。

森林草原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开展国土绿化 城镇周边、公路沿线、河流两岸、库坝沿岸特别是两条生态廊道等重点部位国土绿化,每年完成义务植树110.9万株,农村四旁植树200万株,1个义务植树基地。

面山绿化质量提升改造 实施绿化景观人工造林0.1万亩,老西山原有公路改扩建15千米,建设停车场1个,完善登山台阶等基础设施。

退耕还林工程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0.6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1万亩,对已实施的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抚育管护、补植补种,巩固造林成果。

重点区域生态建设 在金沙江流域、渔泡江流域、蜻蛉河流域沿线乡镇开展人工造乔木林0.3045万亩,封山育林5.46万亩,退化林修复54.2205万亩,人工种草1.0515万亩,飞播种草3.038万亩,草原改良0.546万亩,草原围栏110786米。

实施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在楚姚高速公路(大姚段)实施美丽公路绿化建设20千米,在南永线、姚石线、元大线、湾铁沿江公路开展生态廊道建设,推动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推进森林质量提升改造,拟绿化改造面积0.35万亩。

森林抚育封山育林 森林抚育3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12个乡镇),封禁治理50万亩(重点是大小百草岭)。

异地植被造林 实现林地占补平衡,在适宜种植地块种植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每年足额完成工程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造林任务。

修复治理草原生态和矿山生态种草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6万亩(其中人工种草1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5万亩,对全县已关闭的矿山实施人工种草生态修复0.12万亩。

国家储备林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营造林2万亩。

森林乡村创建 “十四五”期间,创建森林乡村80个。

第二节 提高森林草原资源保护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守住生态红线,严格落实各级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全面推行“林长制”,健全全县、乡、村林长制体系,严格保护和管理森林、草原资源,推进森林资源监测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

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消耗上线,严格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健全覆盖全县、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常态化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监测管理机制,巩固完善林草资源监测体系,做好资源数据年度更新。

二、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由县、乡(镇)党政领导担任林长,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开展林长制度试点工作,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草生态保护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协调各方力量,确保一山一坡、一草一林木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分级建立林长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尊重自然、爱林护绿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理。根据省州政策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动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公益林管护动态监测,进一步规范补偿资金发放、使用管理,积极优化公益林区划。至2025年,全县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稳定在140.22万亩和85.8万亩以上,(其中,国家级集体公益林113.96万亩,省级集体公益林66.97万亩)。把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列入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在实施补偿过程中,实行责任制,将公益林保护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根据公益林保护、补偿基金管理、使用的制度,专款专用,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工作有效开展。对公益林中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等低质低效林,采取林分改造、森林抚育等措施,提高公益林质量和生态功能,促进公益林形成高效、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全面推进禁牧和草畜平衡,每年实施禁牧补贴面积37.66万亩,草畜平衡奖励面积253.35万亩。

五、全面保护天然林。继续对全县490.4135万亩森林资源实施有效管护,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对一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实行重点保护、永久保存,健全和落实县、乡两级天然林管护体系、制度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天然林保护能力。

六、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编制新一轮《大姚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守林地保有量红线。严格执行林地总量控制,完善论证用途管制和森林占补平衡制度,禁止毁林开垦,严格工程建设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审批,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科学统筹安排使用林地定额,优先保障重大项目使用林地定额需求,压缩一般项目林地定额需求;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监督检查,加大处理林地(林木)权属争议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确保2025年全县森林面积不低于29万公顷。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编,全面推行“监测、核查、执法”全覆盖的森林督查机制,理清林地界限,界定林地范围,合理统筹林地保护利用,促进林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七、实施国有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在国有林区组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万亩,基地林区实施2万亩,保障森林资源数量,着力提高国有森林质量。通过对林场现有退化林地改造,培育适宜树种为主的混交林,形成综合效益突出、健康稳定的国有森林生态系统。

八、强化林木利用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规范采伐管理。根据我县森林资源现状和林木采伐实际,做好“十四五”采伐限额编制,进一步规范采伐审批,依法简化审批程序,确保采伐审批更加便捷高效,确保限额使用和采伐公开、透明。加强对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执行到位,确保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政策落实到位,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森林、林木行为。规范木材运输管理,坚持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木材运输监督检查,完善木材检查站职能,规范执法检查行为,实行违法运输木材追溯制度,切实制止违法运输木材行为,控制森林资源消耗。

九、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生态状况监测。全面推行“监测、核查、执法”全覆盖的森林草原稽查机制,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森林草原资源管理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森林草原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完成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展林地和森林资源年度变更调查,拓展林地“一张图”的内容和应用范围。完善森林、草原、湿地现状及动态数据库,完善我县主要树种、灌草植被等数据,加快建立和完善森林草原资源生态状况等各类监测、标准与评价体系,以及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监管体系和林政执法监督体系,建立森林草原资源监测和评估机制,为实行领导干部林业生态资源资产责任和离任审计提供科学依据。

十、加强林木种苗建设。加强县内林木种苗生产指导、种苗执法、种苗质量检验和种苗调供工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不断调整和优化林木种苗产业结构,积极开发特色林木种苗品种,提升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经济贡献率。积极引导育苗户发展清香木、香樟、栾树、滇朴、黄连木、马樱花等乡土树种为主的绿化苗圃。以大姚三台核桃、花椒、华山松为主的经济苗圃,拓宽对外经营,到“十四五”期末,全县苗木花卉产业产值达0.6亿元。

十一、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能力。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预防、扑救、保障建设。实施森林防火通讯信息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全县森林防火数字化通讯系统、预警监测系统,完善全县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调度指挥平台和森林草原防灭火数据,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县、乡、村防灭火队伍建设,充实防扑火装备和物资储备。加大科技研发推广和宣教培训力度,推动日常管理精细化、预警响应规范化、火灾扑救科学化、机构队伍专业化、装备建设机械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治能力,确保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在0.9‰以内,森林火灾案件查处率不低于80%。

十二、提高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推进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预警防治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检疫监管,探索建立社会化防治新机制,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等新技术。突出抓好以核桃、花椒为主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做好松材线虫、红火蚁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灾害应急、防治法规和科技支撑等六大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无公害防治率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种苗产地检疫率100%以上。争取实施无人机监测防治,对全县核桃、花椒、板栗进行无公害防治;建成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预警防治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由被动减灾向主动御灾的转变。全面提高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除治水平,阻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对外来有害生物侵入做到及早发现,立即消灭。

十三、建设天保工程和公益林管护体制机制。利用森林生态补偿和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全县每年安排护林员不少于1000人,让有劳动能力的部分农村劳动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等森林资源保护人员。出台大姚县生态护林员管理指导意见和规章制度,创新护林员管理使用方式,壮大基层森林资源管护队伍,形成长效稳定的生态护林员管护森林资源机制,规范护林员管理,完善巡护管护制度,加强技术培训与监督考核。

十四、扎实开展草原保护管理。加强草原工作保障和资源保护,加快理顺县乡草原管理体制,健全县、乡、村草原管理体系。结合“国土三调”,理清草原家底,加强草原生态监测,准确掌握草原资源生态状况。加强对破坏草原违法行为的打击整治,扎实做好草原防灾减灾,加大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力度,遏制病虫害蔓延。不断完善草原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机制,认真落实草原统计各项任务。

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工程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健全覆盖全县、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常态化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监测管理机制。

推行林长制度 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开展林长制度试点工作,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草生态保护发展机制。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积极优化公益林区划,至2025年,全县国家级集体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稳定在113.96万亩和66.97万亩以上。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 全县每年实施禁牧补贴面积37.66万亩,草畜平衡奖励面积253.35万亩。

保护天然林 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继续对全县490.4135万亩森林资源实施有效管护,其中重点保护天然林312.8838万亩。

林地保护管理林木利用管理 合理统筹林地保护利用,严守林地保有量红线,确保2025年全县森林面积不低于29万公顷。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规范采伐管理,控制森林资源消耗。

精准提升国有林森林质量 在国有林区组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万亩,基地林区实施2万亩,保障森林资源数量。

森林草原资源生态状况监测 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生态状况监测,完善县、乡、村三级森林草原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林木种苗管理 加强县内林木种苗生产指导、种苗执法、种苗质量检验和种苗调供工作,拓宽对外经营,到“十四五”期末,全县苗木花卉产业产值达0.6亿元。

森林草原 新修、复修森林防火通道200公里,建设专业队标准营房12处4500平米,建设专业队扑火物资仓库12处600平米,新建防火检查站10个500平米,县级专业队野外训练基地1处1800平米,大型户外宣传牌30块,森林消防水池水窖2000个,购置车载灭火炮28辆,扑火物资补充80万/年。采购五十铃皮卡车辆18台,配发到所有乡镇、林场,采购16座运兵车2台用于县级扑火队员运送,采购灭火动力水机60台,采购森林消防阻燃服200套,采购睡袋、帐篷200套。完善灭火装备、个人防护物资500套,提升改造野外视频监控100个及后台建设,对35个分布在林区重点路口的太阳能语音提示报警系统的网络传输环境进行升级。在重点林区新建电子围栏100公里,新建应急供电系统1套,完成指挥中心地理信息及指挥系统升级改造依托5G强大数据传输及处理能力,对所有林区监控全覆盖,无死角,做到实时监控、快速处理,实现对森林资源、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有效监测与保护、提高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响应速度。建设森林防火直升机停机坪和取水点1000000平方米。

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 完善490.41万亩森林和草原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在全县12个乡镇实施经济林(核桃、花椒、板栗、华山松)无公害综合防治20万亩,在全县12个乡镇、3个林场实施100万亩森林(天然林)和草原病虫害综合防治100万亩,建15个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测报点及县森防站防治能力提升改造,在南永公路和楚永高速公路沿线设置松褐天牛诱捕器500套。

天保工程和公益林管护护林员管理 全县每年安排护林员不少于1000人。

草原保护管理 加强草原工作保障和资源保护,加快理顺县乡草原管理体制,健全县、乡、村草原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草原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机制,认真落实草原统计各项任务。

第三节 做大做强做优林业产业

贯彻落实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理念,加快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林业产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林产品质量和价值,满足人民群众对林业产品的生态化、现代化、多样化需求。全面提升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现状,加快林业产业大县向林业产业强县迈进的步伐,确保2025年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9亿元。

一、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扎实推进一县一业核桃特色县工作。以巩固“一县一业”特色县和争创“一县一业”示范县为契机,按照省、州、县党委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采取管用、实用和能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从生产端入手,深入推进核桃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切实以基地培育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手段、市场竞争为核心,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聚合力量建设一批优质基地、培育一批市场龙头、创建一批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中国核桃之乡”的知名度,把核桃产业建设成为大姚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快产业从“核桃种出来、荒山绿起来”向“果农富起来、产业强起来”的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林农增产增收。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164万亩以上,核桃挂果面积达140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达12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300元。

扎实推进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盘活山地资源,发展花椒产业,再造绿色银行”发展思路,立足将大姚建设成为楚雄州花椒特色经济林基地县、花椒产业大县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化危为机、下定决心、定好样板、抓细措施、强化落实,坚定不移地把花椒提质增效行动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使花椒产业发展真正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引擎、创业致富的“绿色银行”。做到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切实把海拔、温度、降水、土壤、节令等影响核桃花椒生产的核心要素针对不同区域积极建立数据模型,切实以新的科技管理措施促进花椒产业的“二次创业”,把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和病虫害防治有机结合起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进花椒产业发展。扶持发展花椒精深加工企业2家,产量达6300吨,产值达3亿元,农民人均花椒收入达1500元以上。

扎实推进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结合林产业提质增效的实施,以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交通便捷化为重点,加大灌水网络、土地平整、电力供应、机耕路延伸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重点实施核桃、花椒、板栗密度调整、树干涂白、螺旋状环剥、修枝整形、土壤叶面施肥、喷水灌溉等措施。每年建设县级示范基地2个以上,乡镇示范基地(党委书记、乡镇长示范样板各1个)24个,县级示范样板由县林草局规划实施,乡级示范样板由各乡镇规划实施,确保县乡丰产示范基地水、电、路“三通”,进一步提高设施保障力,有效巩固产业基地建设成果,放大典型,提升效益,把示范样板办成群众看得见、摸的着、愿意跟着干的示范引领窗口。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集群,抓好以核桃、花椒、华山松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以野生菌、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和森林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实施经济林产业转化示范基地10万亩,林下经济产业转化示范基地5万亩,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万亩,建设森林康养示范基地2个。以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为重点,制定完善核桃专业村、专业户(营销大户)、专业人才(乡土人才)命名管理办法。以核桃、花椒、板栗等为主业,建立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专业化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专业村镇。建设核桃专业村30个,花椒专业村20个,板栗专业村10个。

扎实推进核桃、花椒初加工机械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快推广核桃、花椒初加工专用成套机械设备及标准化技术。以县为单位,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根据核桃、花椒面积、产量和运输半径,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成套机械化初加工产能,规划建设一批核桃清洗、烘烤、分级初加工机械一体化基地。扶持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各种股份合作经营主体,开展跨区域、订单、托管等多种形式的成套机械化核桃初加工社会化服务。全面推广核桃采后初加工专用成套机械设备及标准化技术。在1个重点企业试点的基础上,向乡镇、专业合作社延伸,并在全县铺开,实现三台、桂花、石羊、三岔河、铁锁、湾碧等重点乡镇全覆盖。实现全县核桃壳果、果仁成套机械化加工率达80%以上。切实解决采后果仁初加工机械化专用设备“无机可用”、劳动力成本高、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合格率低的问题,把好果子加工成质量稳定、标准均一、优质安全、符合市场需要的好产品。

建设核桃、花椒配水工程。根据全县核桃、花椒产业发展趋势和任务,计划实施核桃、花椒配水工程,促进核桃、花椒产业提质增效。2021年至2025年期间,实施核桃、花椒、板栗配水50万亩。通过进一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对我县适宜配水的核桃、花椒实施配水工程,通过建设水窖、水池、沟渠等措施,有效解决核桃、花椒配水问题,切实构筑支撑全县林业产业生产用水的灌溉体系,进一步转化资源,服务群众,达到林业产业提质增效的目的。

统筹发展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加强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工培育力度,到2025年实施野生食用菌促繁保育28万亩,引导涉林企业和合作社合理开发以野生食用菌、森林药材、森林蔬菜、松子、森林种质资源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产品,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建立健全林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到2025年实现林下经济产业总产值达2亿元以上。

加快培育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业。在保护林草、湿地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以昙华山、百草岭、咪依噜风景区、妙峰山、龙山、白塔山等风景区为依托,重点结合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乡(昙华乡)森林旅游发展情况,积极培育建设昙华山、紫丘山森林康养和永丰湖森林康养示范基地、森林康养人家、森林康养林。大力开发建设以静态康养为主的森林浴场、森林瑜伽等森林康养活动,建设以运动康养为主的森林康养基地,开展森林太极、森林夏令营、森林马拉松、森林越野行杖等等森林生态旅游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森林人家开展庭院经济,构建集吃、住、行、游、娱和文化、体育、保健、医疗、养老、康复等于一体,适合不同人群多样化需求的森林康养基地,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建设“千里彝山核桃走廊”,重点以桂花、三岔河、三台、铁锁、昙华、石羊等乡镇为中心辐射发展,带动一批优势林产品产业廊带建设。充分发挥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交通骨干网络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资源、区位和特色优势,补齐短板、跨越发展、促农增收,重点建设昙湾、石锁、沿江高效绿色林业产业示范带等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到2025年,森林旅游年均游客量达20万人次以上,实现森林生态旅游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林业建设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培育重点

核桃提质增效 全县实施提质增效50万亩。

花椒提质增效 全县实施花椒提质增效25万亩。

板栗提质增效 全县实施板栗提质增效5万亩。

华山松森林抚育 全县昙华、三台、桂花等华山松主产区乡镇每年实施1万亩华山松森林抚育项目,5年总计实施5万亩。

林业产业示范基地 每年建设县级示范基地2个以上,乡镇示范基地(党委书记、乡镇长示范样板各1个)24个。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引领区林业示范项目1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区林业示范项目1万亩,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林业示范项目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林业示范项目1个。

核桃、花椒加工机械一体化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建设集剥壳、洗果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生产线30条;2020年试点,2021年向乡镇、专业合作社延伸,在全县铺开,实现三台、桂花、石羊、三岔河、铁锁、湾碧等重点乡镇全覆盖。全县核桃壳果、果仁成套机械化加工率达80%以上。推广核桃、花椒机械立式烘烤炉1000台,核桃剥壳机1000台,核桃清洗机1000台。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烘烤初加工基地)+农户”等“大龙头”带“小龙头”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

实施核桃、花椒配水 “十四五”期间,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实施核桃、花椒、板栗配水50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林业示范建设 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集群,抓好以核桃、花椒、华山松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以野生菌、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和森林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实施经济林产业转化示范基地10万亩,林下经济产业转化示范基地5万亩,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万亩,建设森林康养示范基地2个,切实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核桃、花椒、板栗专业村建设 以核桃、花椒、板栗等为主业,建立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专业化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专业村镇。建设核桃专业村30个,花椒专业村20个,板栗专业村10个。

发展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 到2025年实施野生食用菌促繁保育28万亩,引导发展以野生食用菌、森林药材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产品,发展林下种养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到2025年实现林下经济产业总产值达2亿元以上。

森林康养基地 昙华山森林康养(昙华山、龙山、大小百草岭),紫丘山森林康养(三潭瀑布、紫丘山),永丰湖森林康养(白塔山、永丰湖)。

千里彝山核桃走廊 重点以桂花、三岔河、三台、铁锁、昙华、石羊等乡镇为中心辐射发展,带动一批优势林产品产业廊带建设。充分发挥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交通骨干网络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资源、区位和特色优势,补齐短板、跨越发展、促农增收,重点建设昙湾、石所、沿江高效绿色林业产业示范带等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二、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加快林业产业行业标准制定。尽快完善修订核桃、花椒种植管理和产品质量标准,自觉用标准引领发展、支撑发展。进一步加强“大姚三台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使用监管和宣传推广。积极申报“大姚花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扶持核桃企业培育打造企业和产品知名品牌。参照有机标准、绿色食品标准,尽快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大姚林产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追溯体系以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规范。

扩大绿色有机认证。按照云南省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食品牌”,按照“产品落在品牌上、品牌落在企业上、企业落在基地上、基地落在绿色上、绿色落在一流上”的要求,积极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认定。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申报种植基地和各类产品绿色有机认证,打造生产基地有机原料品牌。在全县12个乡镇核桃、花椒、板栗主产区每年实施5万亩核桃、1万亩花椒绿色、有机产品基地认证。

推动发展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在适合的低效林区,通过实施低效林改造,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在坝区林分差的区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结合国家储备林、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项目在适宜地区高效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一般用材林。积极发展木材生产、人造板、高档家具制造等产品,鼓励联合重组,形成规模经营,规范木材市场,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加快木制品产业发展。到2025年争取培育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企业1家以上。

加大林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林产品品牌战略,利用好“大姚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优势,积极培育“大姚花椒”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林业龙头企业和新兴经济组织,积极引导扶持林农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从政策、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林业开放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林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到2025年,争取新建野生菌精深加工企业1个,争取新建核桃、花椒精深加工企业2个,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省级及其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着力打造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引导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大力促进核桃、花椒、板栗、野生菌等林产加工企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专业化生产进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初精加工和冷链仓储设施设备投资或技改投资为重点,加快实施林产品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发展,进入全省林产品加工业大县强县行列。

林草产业发展服务体系重点

绿色有机认证 在全县12个乡镇核桃、花椒、板栗主产区每年实施5万亩核桃、1万亩花椒绿色、有机产品基地认证。

核桃产品开发加工 完善农产品产业链,开发核桃青皮、核桃壳、核桃油、核桃仁、核桃格心木等具有的保健和医药价值的产品。

建设大姚县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大姚核桃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林产品检测,严厉打击违规添加违禁药品行为。

建设大姚核桃等林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在全县12个乡镇、企业等核桃经营主体实施林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全县林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全覆盖。

核桃大数据中心建设 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能力,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积极建立一套大姚核桃产业资源信息数据库,积极向外界展示大姚核桃产业发展的优良形象。

建设大姚县核桃交易市场 加快建成全县“一中心多窗口''的以核桃为主的林产品交易中心,打造具有现货交易、电子交易、电子结算、综合信息、金融服务、初精加工、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冷链贮运、生产资料采供等综合功能平台。

核桃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改造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引领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资源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核桃文化产业园、核桃康养小镇、核桃庄园民宿、核桃文化美食节、核桃论坛等“核桃产业+”模式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县核桃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建设大姚核桃电子商务产业园以“线下一园+中心+线上五建设”为核心的运营服务模式,建设大姚核桃电子商务产业园,提供电商普及、人才培训、产品开发、品牌培育、技术支持、营销推广、物流仓储、转型指导一站式服务。

建设大姚古树核桃物联网 依托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将古树核桃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网络,通过实时在线视频监控、VR体验、云上消费在线果权认购等科技手段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核桃的互联互通,提升“大姚核桃”品牌影响力,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结合国家储备林等项目在适宜地区高效发展速生丰产林。鼓励规模经营,规范木材市场,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加快木制品产业发展,到2025年争取培育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企业1家以上。

林产品加工企业扶持 实施林产品品牌战略,利用好“大姚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优势,积极培育“大姚花椒”品牌,从政策、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对龙头企业扶持,到2025年,新建野生菌精深加工企业1个,新建核桃、花椒精深加工企业2个,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省级及其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

林产业加工园区建设 大力促进核桃、花椒、板栗、野生菌等林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专业化生产进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初精加工和冷链仓储设施设备投资或技改投资为重点,加快实施林产品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发展。

三、巩固脱贫成果与助推乡村振兴

按照脱贫攻坚“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督”的要求,继续打好林草业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持续关注并支持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高度重视乡村的生态系统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林草生态脱贫政策与乡村振兴融合。按照脱贫攻坚“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林草部门在促进贫困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相关政策,保持生态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发生。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惠民项目,持续推动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参与度和收入水平。加强生态护林员动态监测、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提升履职能力,建立和完善林草生态扶贫增收长效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推进林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依托县内土地、气候、自然景观等资源,因地制宜,在乡村大力发展特色林草产业,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巩固脱贫成效。重点加大贫困地区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特色经济林等现代林草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创新成果与技术的转化应用,发挥小额信贷对贫困地区农户的资金支持作用,建立一批对群众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相对稳定、经济价值较高的核桃花椒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围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的目标,加快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构建高质量林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产增收致富,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 推进野生动植物湿地自然保护地保护与修复

一、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与监管。按照《大姚县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压实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责任,遏制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巡护力度,坚决守住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这条红线。

二、实施森林公园提升改造。实施白塔山、南塔山、西山、东塔山提升和森林公园改造,大力提升森林公园的景观效果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创建大姚白塔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完善景区游步道、旅游厕所、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标识标牌,配套建设环保、安防、道路绿化、给排水、灯光亮化等,推动全县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根据《楚雄州一般湿地认定办法》指导各乡镇加快开展一般湿地认定工作,强力推进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不断提高湿地保护率。推进一般湿地名录公布工作,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争取实施湿地界碑、界桩、标示牌建设。出台《大姚县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大姚县湿地管理考核办法》,推动乡镇党委、政府履行湿地保护工作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新建渔泡江流域湿地保护小区1126.5公顷,金沙江(大姚段)流域湿地保护小区1288.37公顷,六苴双河流域湿地保护小区195.73公顷,在与永丰湖接壤和毗邻的水田实施1000亩的退耕还湿工程并给予补偿,提高湿地保护率,确保湿地总量不减、认真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存在问题整改。加快一般湿地认定,确保2025年全县湿地面积不低于6.5万亩,自然湿地保有量不低于3万亩,湿地保护率达70%以上。依托永丰湖湿地和周边森林资源的禀赋优势,重点在梅溪社区建设永丰湖湿地公园及森林疗养大健康项目,重点实施湿地、森林疗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世界湿地日”“湿地月”宣传,普及湿地知识,形成全社会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四、小微湿地保护修复。结合我县湿地公园、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河道治理等开展全县小微湿地保护修复200亩。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在乡村,采用“湿地+”模式,推动湿地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深度融合,比如“湿地+自然生态”、“湿地+环境治理”、“湿地+特色产业”、“湿地+保护利用”等,建成乡村小微湿地群落,使小微湿地与村落融合,促进人居环境改善,推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丰富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五、编制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国土三调为基础,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功能区划和发展方向。完善自然保护地机构,加强保护地管理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

六、推进自然保护地申报。根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结果,按自然保护地申报相关程序和规范,结合大姚实际要求,积极申报建设大姚百草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姚昙华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大姚帽台山省级草原自然公园。

七、实施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湿地小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骨干,以公益林区为生物廊道的保护网络体系建设,确保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与发展。启动县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查清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种类与分布,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有重大利用价值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变化与外来物种入侵动态。拯救保护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八、继续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分批次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实施古树名木抢救性保护,建设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的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对每株古树名木进行挂牌、抢救、复壮、加固计划,落实专人管护。

九、加强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珍惜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完善野生动物救助体系。实施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行为,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有效地预防、控制野生动物疫病,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与卫生、农业等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开展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培训,设置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固定监测点、监测样线,购置相关监测设备及防护设备、无菌操作装备、采样装备及样本容器等,提高应对突发性野生动物疫情的防控能力。特别是对百草岭重点区域内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野生动物繁育等单位驯养繁殖的防疫依法依规进行定期清理检查,持续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严防珍稀濒危动物感染,确保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生态平衡。

野生动植物湿地自然保护地保护与修复重点

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 在人流较大的道路入口处,保护区核心区与实验区的交汇边界,计划设置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界碑20块;在保护区外围、保护区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边界每隔500米,设置界桩一块,计划设置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界碑1200块,在路口、村庄等设置标识牌150块。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设置20公里机械围栏,新建移动气象观测站1个、水文水质检测点2个、地表径流场1个、关键物种监测点2个、观鸟设备1项、固定样地10块、固定样线2公里,新建巡护步道10公里、森林防火隔离带5公里、森林防火视频监控20个、购置森林防火指挥车和皮卡车各1辆、新建执法检查站2个。新建野生动物救护站1个200平方米、购置动物救护设施1套,新建保护植物繁育中心100平方米、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100平方米、购置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设备1套。

森林公园提升改造 白塔山、南塔山、西山、东塔山提升和森林公园改造。按照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创建大姚白塔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退化湿地保护修复 争取界碑、界桩、标示牌建设,新建渔泡江流域湿地保护小区1126.5公顷,金沙江(大姚段)流域湿地保护小区1288.37公顷,六苴双河流域湿地保护小区195.73公顷,在与永丰湖接壤和毗邻的水田实施1000亩的退耕还湿工程并给予补偿,梅溪社区建设永丰湖湿地公园。

小微湿地保护修复 全县实施小微湿地保护修复300亩。

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 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功能区划和发展方向。完善自然保护地机构,加强保护地管理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自然保护地申报 申报建设大姚百草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799.2公顷,在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哨所及管护房、动物救护站、检查站等房屋2200平方米,建设巡护步道30公里,设立生物防火隔离带、设立界碑、界桩和标示牌等。申报建设大姚帽台山省级草原自然公园,面积504.27公顷,在自然公园内建设哨所及管护房、检查站等房屋1000平方米,建设巡护步道30公里,设立生物防火隔离带、界碑、界桩和标示牌等。申报建设大姚昙华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面积2920.57公顷,在自然公园内建设哨所及管护房、动物救护站、检查站等房屋2000平方米,建设巡护步道50公里,设立生物防火隔离带、界碑、界桩和标示牌等。

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县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查清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种类与分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有重大利用价值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变化与外来物种入侵,拯救保护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建设 在金碧镇大坡头基地建设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包括房屋建设、隔离设施、康复饲养设施、野化训练设施、救护设备、防护设备等。

保护古树名木 分批次对全县古树进行核查和挂牌保护,落实专人管护建立数据库,视情况对核桃、黄连木、清香木等重点古树、濒危古树开展设围栏保护、堵洞、修补、支撑、安装避雷针和专人管护等措施。

攀枝花苏铁繁育、培植建设 对湾碧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攀枝花苏铁进行繁育、培植,新建繁育、培植基地10亩。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设置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固定监测点、监测样线,购置相关监测设备及防护设备,提高应对突发性野生动物疫情的防控能力。

第五节 加强林业草原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林草机构队伍建设,推进林草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提高林草信息化水平,完善融资服务,全面提升林草发展软实力。

一、加快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十九大后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投入和“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国有林场改革资金支持,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新建、迁建林场综合用房资金,加大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建设投入,实施大姚县国有林场林区公路硬化项 目。林区道路混凝土路面改扩建186千米,林场办公业务用房4500平方米及附属水电、防火物资仓库、路面硬化、围墙、绿化工程,新建10个护林点,新开挖森林防火通道100千米。改善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解决国有林场的现有困难。

二、加强林草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期间争取实施生态保护管护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林草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争取建标准化林草服务中心12个,提升乡镇生态保护管护能力。在制度方面,建立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廉政建设制度,建立健全各林草服务中心工作职责、主任职责、财务制度等管理制度,把林草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有方、功能齐全和具有自我发展活力的基层林业管理服务组织。在业务方面,每年对林草服务中心人员开展一次业务和执法培训,并鼓励各林草服务中心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更高学历教育和培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每个林草服务中心力争配备汽车等交通工具,对各林草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进行改善,优化办公环境,尽力为乡镇林草服务中心配齐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

三、林草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十四五”期间逐步增加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林业工作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林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林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林草部门的力量,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核桃研究所的杠杆作用,集中力量协作攻关,重点抓好以核桃为主的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以梁家山核桃矮化密植丰产示范基地为标准,引领大姚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大姚核桃提质增效十项技术措施和核桃矮化密植丰产技术,加快核桃集约化经营进程。以大姚青花椒提质增效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推动大姚县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对花椒产业要在做好花椒瘿蚊防治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花椒H型轮枝修剪技术和花椒促控剂施用技术,改变我县现有花椒管理模式,降低花椒生产管理成本,提高花椒产量和质量。开展特色林木资源的调查,建立种质资源库,特色林木的繁殖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形成快速繁育技术体系。大力实施林草科技“上山入户”工程,培树林业科技示范户,大幅度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林业的综合效益,实现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培训基层林业科技技术骨干1000人次,经济林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林农5万人次,新建核桃提质增效示范村20个,核桃提质增效示范户100户。

五、林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金融扶持力度,实施大额、小额林业贴息贷款(核桃收储贷款)2亿元,争取财政贴息资金600万元。使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惠及广大林业企业和林农。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基地,增强林业产业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后劲,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完善简化林权证、经济林木权证抵押贷款有关手续,相对延长贷款期限。探索建立林权收储制度,完善林权抵押质押贷款管理,盘活林地资源,探索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对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以及用于林业生产、森林资源保护、经济林产品经营加工、森林休闲等林业产业贷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积极开展以森林草原火灾和森林草原病虫害为主要险种的森林保险业务,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监管体系,实现政策性森林保险全覆盖。积极引入农业保险机制,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经济林果自然灾害保险等农业保险林业示范项目,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三农”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机制,发挥金融支持惠农作用,推动全县林草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六、推进林草数字化建设。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州林草局关于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快实施“数字林业”建设,全面推进林草资源数字化、生态保护数字化、生态修复数字化、生态产业数字化、生态文化数字化、林草政务数字化建设。初步建成全州数字林业框架体系,基本实现行业监管实时化、资源管理高效化、生态修复精准化、产业服务智慧化、生态文化大众化、林草政务电子化。以二类调查数据和林地“一张图”成果为基础,拓展至各类林草专项资源调查、林地年度更新、公益林修编、保护地勘界、生态红线落地、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地管理等方面,建成州县上下贯通,相关部门横向联通、标准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促成数据汇聚和共建共享。加快全县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度,促进实现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计划地块化、精细化,提高保护修复精准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对生态工程项目实现数字化管理。围绕全县重点发展的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领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推进产品加工,质量追溯、产品交易、森林生态旅游数字化,确保“十四五”期末林草信息化率达到60%。

林业草原保障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建设国有林场基础设施 三岔河、昙华、湾碧国有林场办公场所新建(办公业务用房4500平方米及附属水电、防火物资仓库、路面硬化、围墙、绿化工程),新建10个护林点,新开挖森林防火通道100千米,林区道路混凝土路面改扩建186千米(西鲁林区纳那江边至乌龙口村委会公路40千米、拉巴河、腊务堵林区糯米基岔线8千米、芭蕉菁岔线12千米、依茨底么岔线7千米、钻天坡岔线4公千米、腊务堵护林点岔线24千米、拉唔小村至过拉地林区16千米,自卑么至博厚国有林区25千米,吾普吾么至转湾河林区16千米,荃麻箐至马家松林林区5千米,乡镇主线公路至照壁山林区12千米,三岔河至罗锅水井林区10千米、乡镇主线公路至昙华山瞭望台7千米)。

建设林草服务中心标准化 争取建标准化林草服务中心12个,每个乡镇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提升乡镇生态保护管护能力。

金碧木材检查站搬迁建设搬迁建设办公室楼300平方米,生活附属地设施100平方米。

建设林业专业技术队伍 逐步增加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林业建设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培训。

建设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推广大姚核桃提质增效十项技术措施和核桃矮化密植丰产技术,核桃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展初加工技术研究提升商品质量,开发以核桃为原料的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设核桃提质增效示范基地600亩,花椒提质增效示范基地600亩,板栗提质增效示范基地200亩,建设收集全县核桃树信息,数据保存更新平台,650亩梁家山核桃基地实施核桃矮化密植试验示范,大姚三台核桃矮化密植丰产试验示范基地800亩,推广花椒H型轮枝修剪技术和花椒促控剂施用技术,推广青花椒丰产管理技术3万亩。开展特色林木资源的调查,建立种质资源库,特色林木的繁殖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形成快速繁育技术体系。培训1000人次基层林业科技技术骨干,经济林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林农5万人次,新建核桃提质增效示范村20个,核桃提质增效示范户100户。调查建立种质资源库,特色林木的繁殖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形成快速繁育技术体系。培训1000人次基层林业科技技术骨干,经济林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林农5万人次,新建核桃提质增效示范村20个,核桃提质增效示范户100户。

建设林业融资服务体系 实施大额、小额林业贴息贷款(核桃收储贷款)2亿元,争取财政贴息资金600万元。探索建立林权收储制度,完善林权抵押质押贷款管理,盘活林地资源,探索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

农业保险林业示范建设 积极引入农业保险机制,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经济林果自然灾害保险、森林防火保险、森林草原病虫害保险、野生动物肇事保险等农业保险林业示范项目,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三农”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机制,发挥金融支持惠农作用。

建设推进林草数字 实施“数字林业”建设,以二类调查数据和林地“一张图”成果为基础,严格落实生态红线,推进林产品加工,质量追溯、产品交易、森林生态旅游数字化,“十四五”期末林草信息化率达到60%。

第六节 加强林业草原法治建设

完善大姚林业草原法治建设,提高法治水平,加强林草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主体资格管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稳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强林业法律法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林农和涉林企业知法守法意识。

一、提升林业草原执法能力。建强林业草原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充分发挥综合执法队伍作用,做好林业草原资源保护工作。全面开展深化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活动,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完善林业草原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案件任务指标奖惩制度,明确追究范围、追究形式以及责任划分标准,并加大对执法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预防重大执法违法案件发生。加强执法监督,坚持开展林业草原行政执法案卷和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活动。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着力推进林业草原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认真做好林业草原行政审批服务工作,逐步实现我县林草行业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和在线受理,网上审批。进一步优化林草营商环境,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审批效率和监管水平。既依法依规,又主动作为做好服务,切实抓好重大项目林地要素保障工作。

二、强化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装备执法记录仪、证据采集仪等执法设备,集中办理重点打击盗伐滥伐林木、毁林开荒、破坏野生动植物、木材非法运输等违法犯罪行为。健全完善林区治安防控机制,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执法大队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通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强化执法大队的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执法岗位目标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确保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执法能力,全面推动依法治林进程。

三、加强林业草原普法。建立健全职工学习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学习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抓好林草原法律法规宣传培训运用工作,全面提高广大林草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抓好向社会普及林业草原法律法规知识工作,积极营造依法治林的良好社会环境,开展网络线上线下普法活动,充分发挥林业网站、微博、微信新媒体优势,创新形式手段,丰富内容载体。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大力推进普法与执法融合,落实森林资源管理、草原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湿地管理、自然保护地管理、森林草原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等股室单位普法责任。深入开展以案释法,推行林业草原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普法与执法相结合,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过程中,继续推动说理式执法。

林业草原法治建设重点

提升森林管护能力(执法能力提升)建设森林资源监管专业化队伍一支(20人),配备专业的森林资源监管器材及办公设备和专业软件,完善执法信息平台建设,涉案财物管理平台信息建设,安装野外森林资源管护高清摄像头100个,配备高清摄像无人机2架,配备最新大地2000坐标GPS手持机100只,装备执法记录仪、证据采集仪等执法设备,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开展深化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活动。

林业草原普法 定期举办学习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推进普法与执法融合,推行林业草原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普法与执法相结合。

第七节 推进森林草原生态文化建设

弘扬森林草原生态文化,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传承民族的、地域的生态文化优秀传统和民俗特色,推进民众广泛参与互动传播,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强其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和创新支撑的发展活力,增加良好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产品的新需求。

一、提升森林草原生态文化价值意识。支持相关部门和民间文化团体挖掘森林文化资源,特别是核桃文化资源,规范生态文明道德行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高森林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的消费方式,增强森林文化的规范力,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森林文化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弘扬森林草原生态文化理念。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广泛开展森林文明宣传、传播森林文化理念、普及森林文化知识。在农村、学校、社区等场所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标志标牌等宣传手段,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森林文化的渗透力。逐步将森林文化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宣传效果,打牢传承森林文化的基础。通过建立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森林文化传播体系,增强全社会森林保护意识,促进森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大力创作反映森林生态文化的歌谣、书画和文学作品等,定期不定期举办“森林大姚·美丽家园”等以森林文化为主题的摄影、诗歌征文比赛,让广大人民群众亲近森林、感知森林、享受森林,进一步提升爱护森林、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打造森林文化品牌。结合民族团结示范建设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以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民族文化为依托,挖掘提炼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森林文化表现形式,鼓励社会各界以文艺、影视、书画、美术、音乐等多种形式,反映森林文化内容,特别是核桃文化内容,大力发展森林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小镇,建成绿化美化示范精品,构建森林生态文明示范体系架构,增强城乡居民生态文化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向纵深发展。

森林草原生态文化建设

宣传森林草原生态文化 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开展森林文明宣传、传播森林文化理念、普及森林文化知识。

森林文化品牌打造 构建森林生态文明示范体系架构,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小镇,建成绿化美化示范精品。

第八节 深入推进林业草原改革

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摆在林业草原发展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完善运用林业草原政策法规,解决制约林业草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增强林业草原发展内生动力。

一、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林权证发放查缺补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大姚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林改“回头看”,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基础上,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在全县逐步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加强林权管理,增强林地保护意识,林地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是林业生产的核心,强化林地管理,确立“林权证”的主体地位。逐步推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政策、森林保险制度、林权流转机制和制度、农民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等工作,探索破解制约农村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三权”的功能和整体效率,依法推进集体林权有序流转,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探索建立林权收储制度,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盘活林地资源,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二、转变林权管理服务职能。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林权管理服务职能转变后,林权管理主要以林权产权交易、林业科技、法律、政策咨询服务,提供综合服务。完善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大林权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完善林权纠错等后续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严格管理重点公益林,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搞活一般公益林,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作,完善金融服务林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切实解决好林业生产经营者和林权持有者融资难问题。积极开展林业产权交易活动,有序推进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建立林权交易收储机制,推动林权和林地资本化运营进程,发展林业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一批新的市场经营主体,提高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三、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林管理体制、健全机制,探索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监管有效、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使用、收益相分离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资源监测考核、国有林场发展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等制度,确保国有林场在保资源、转机制、增活力上取得明显成效,巩固提升改革成果。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激活内部经营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国有林场管护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有林场场长任期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加大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开发建设,在保护生态的原则下,适度探索适合国有林区的特色发展之路,激活国有林区发展动力。通过改革,使国有林场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

四、引资培育林草资源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包装一批适合我县林业资源实际情况的项目,跟踪服务已落实的项目。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着重从资源保护、科技、产业、项目和森林旅游等方面合作。

林业草原改革重点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林权证发放查缺补漏工作,开展林改“回头看”,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强化林地管理,确立“林权证”的主体地位,推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政策、森林保险制度、林权流转机制和制度、农民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等工作,探索破解制约农村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探索建立林权收储制度,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完善国有林管理体制、健全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监管有效、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使用、收益相分离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资源监测考核、森林经营方案等制度,确保国有林场在保资源、转机制、增活力上取得明显成效,巩固提升改革成果。

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障

完成“十四五”林业草原各项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林业草原支持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明确责任主体,理顺运行机制

科学分解落实五年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各职能股室要根据规划精神,结合职能职责,逐步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将目标具体化、措施化、可操作化。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县委、县政府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切实加强乡(镇)人民政府对生态保护与建设、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城镇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生态保护建设和林产业,及时协调和解决好生态保护建设林业产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综合运用市场、政策、财政等手段,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项目争取,拓宽投资渠道

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搞活投资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吸引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和草原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制定开发鼓励政策,落实财政扶持政策,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对林业草原发展的投入,为实现林草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大对林业草原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支持,积极组织好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恢复、物种保护等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论证、储备和上报工作,争取国家、省、州对我县林草发展给予更多项目资金支持,争取国家银行对林草项目的贷款支持。深化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加强项目进度和质量管理,加大财政资金综合稽查、效益评估等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平台,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以独资、合资、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林草开发,广泛吸纳各种民间资金投入林草开发。

三、坚持依法治林,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森林法》、《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管护。以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为抓手,规范文件制定和行政决策程序,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动力,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以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为重点契机,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目标,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滥砍乱伐、林地征占、森防检疫、滥捕乱猎、滥采乱挖、滥垦乱占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案件。认真抓好普法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法治意识。

四、加强人才培养,突出科技支撑

注重培养具有良好森林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和修复、绿化信息管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林草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宣传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强化林业科技培训,增强林农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普及和转化,实现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加大对林业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实现林业干部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现代林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着力提高干部职工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推动林业改革发展、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加强干部职工日常监督管理,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着力造就一支适应林业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五、科学实施规划,强化实施监督

加强部门合作,将规划的各项目层层落实到各股室、各乡镇和重点实施单位,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顺利完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规划评估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特别是在中后期,要开展相关评估工作,部分指标因客观原因需要调整的,及时协调完善,建立协调机制,有效管理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六、加大社会宣传,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各界的绿化意识、生态意识、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支持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绿化的积极性,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养护管理的市场化进程。鼓励社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和个人积极以认建、认养、认管、承包、合作等方式参与绿化美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林业各项优惠政策,巩固和发展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格局,动员全社会参与、支持林业建设。

七、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认真执行好省、州发展林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继续贯彻已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事林产品种植、养殖和林产品初加工所得收入按税法规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改进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从过去用行政手段抓林业转变为用经济手段抓林业,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转到帮助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来,努力为龙头企业和林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大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投身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特别要吸引鼓励国内外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集团投资核桃、花椒、野生菌等基地建设和产品精深加工,投资我县生态旅游、商贸物流、产业园区等产业建设。

此件公开发布

图纸目录

1.大姚县森林资源保护布局图

2.大姚县林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3.大姚县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示意图

4.大姚县自然保护地布局图


附件:大姚县l“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项目表(1.25 ).xlsx  267K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