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2021-2025年)

索 引 号:dyx-/2022-0925024 公文目录:财政信息-备用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24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2021-2025年)

前 言

水利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直接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十三五”期间,大姚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水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县水利系统实干笃行,紧紧围绕保障水安全、管好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多措并举,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大姚水利改革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保障和支撑。

根据《大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按照大姚县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大姚县水务局组织编制了《大姚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改善生态环境”,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等,是指导“十四五”期间全县水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

第一节 规划背景

随着大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等老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的同时,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更加凸显,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已成为大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面临的突出安全问题。迫切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保障和支撑。为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根据李克强总理对“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的指示:“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按照《中共大姚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大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相关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且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水安全领域编制“十四五”专项规划,作为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节 发展基础

一、基本情况

大姚县位于滇中高原中北部、楚雄州西北部,属滇中高原降水低值区,蒸发量高值区。全县国土总面积4146平方公里,境内水资源主要由大气降水产生,现状年2020年全县平均降水量800.6毫米,年降水量32.39亿立方米,与常年统计值相比下降14.8%。年径流深236.2毫米,地表水资源量9.5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89亿立方米,现状全县总人口为28万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400立方米,较全州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214立方米相比稍高。全县水资源量在近十年间呈现“上升一持平一下降”的变化趋势。

到2020年,大姚全县已建成库塘871件,总库容1282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328万立方米。其中建成白鹤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11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75万立方米。建成红豆树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153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99万立方米;小(1)型水库24座,总库容762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359万立方米;小(2)型水库60座,总库容15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65万立方米;小塘坝785件,总库容103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30万立方米。另外有引水工程394件、中小型河闸77座、机电排灌站229站、地下水和集雨工程等32375件。但由于径流区来水逐年减少加之多年泥沙淤积等原因,水库实际供水大多达不到原设计供水能力。

二、“十三五”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治水理念不断升华,治水兴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5年来我县水利投资实现快速增长,2016~2020年列入州级“十三五”规划项目清单的水利项目累计投入7.03亿元,其中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工程投资4.06亿元,防洪减灾工程投资1.38亿元,农村饮水及农田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54亿元,城市供排水完成投资0.05亿元。

民生水利成效显著,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施,水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水利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投资规模大、建设进度快、改革力度强、综合效益好、群众受益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

全县已建成库塘871件,重点城镇堤防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江河防洪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了42.98km重要河段河道治理,统筹推进了中小型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薄弱环节建设,完成了小庙坝、屏风山、荒田山、子母冲、凹底里5件小(2)型病险水库以及付家湾、响水河2件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重点河段和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成功应对了2016年“9•07”万马河流域山洪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2019年大范围严重干旱影响,2019年降雨极少为同期最小值,全县投入大量抗旱人力物资,解决了4.193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二)供水保障能力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续建的大姚红豆树中型水库和大坡、木卡拉2座小(1)型水库已全面完工投入使用,新增库容1956万立方米,新增年供水量1403万立方米。新开工建设桂花中型水库、小村扩建小(1)型等2座水库,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完成叭腊么高效节水、铁锁小水网、昙华海古簸小水网、铁锁乡五小水利、龙街镇五小水利、鼠街片区高效节水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了大姚赵家店、石羊灌区2件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作。大力推进了大姚县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完成投资5000万元。2020年成功创建了大姚县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完成六苴集镇、三岔河集镇、赵家店黑什里、新街大古衙碧么等片区集镇供水工程建设,解决了7.007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23件,投资15400万元,所有脱贫摘帽的贫困乡、行政村均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一定成效

严格执行《楚雄州地下水管理办法》,根据《楚雄州水务局关于印发县级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通知》(楚水资源〔2016〕16号),完成大姚县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对全县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评价,按月发布水质状况,所有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纳入考核水功能区7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认真落实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相关要求。三级河长四级管理体系和专项督导制度已全面建立。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饮用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完成大坡水库水源地保护和石洞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加大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并结合治理工程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封禁治理工程,完成了仓街小流域治理和涧水塘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组织实施了鼠街班果河源头小流域治理项目,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四)涉水事务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深入推广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实行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桂花水库等项目与建投合作实施PPP模式开展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水利行政审批事项;同时简化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7个工作日办结;改变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认真落实全县已建中型、小(1)型水库工程大坝安全责任人,推行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卡制度;基本完成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市场监管,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业绩备案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招投标行政监管工作,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紧密配合,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

进一步加强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完成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数据库相关信息整编,全县中型水库和部分重点小(1)型水库、重点河段建成视频监控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汛抗旱监测预警预防体系。

第二章 面临形势与发展机遇

第一节 面临形势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大姚水利积极抢抓新机遇,一批事关全局的重点水利工作强力推进,全县防汛抗旱减灾,重点水利工程、民生水利、农田水利、水生态文明、水利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但要看到,全县水安全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不尽匹配,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水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县除水害、兴水利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水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难度日益加大。对标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提出的更高需求,全县水安全保障仍存在不少差距和突出短板弱项。

一、防洪减灾体系存在明显短板

洪涝干旱灾害仍是心腹之患,流域性大洪水、局部强降雨、山洪、坝区内涝、区域干旱等灾害时有发生,防汛抗旱仍面临严峻挑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基础条件可能朝着不利方向演进,极端和突发水事件风险不断加大,面临严峻的水旱灾害威胁。“十三五”期间全县发生多次大范围强降雨,一些流域和区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相继发生2016年“9·06”山洪灾害、2017年“8·15”山洪灾害等洪涝灾害,累计洪涝灾害损失超过29685万元。暴露出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需要着力补齐中小河流治理、县城防洪排涝等“短板”,增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水利设施抵御旱灾能力弱,大姚县为典型滇中干旱区,“十三五”期间大部地区出现重旱,部分地区轻旱到中旱,抗旱工作一直是水利行业的重点工作,“十三五”累计干旱灾害损失超过6640万元,抗旱形势仍然严峻。

由于水库管护资金少,无法按时开展水库的日常维护及定期开展大坝安全鉴定工作,水库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已鉴定出存在病险的水库尚有5座未处理,中型水闸16座“带病”运行,制约其效益发挥。需要着力补齐小型病险水库、中型水闸除险加固“短板”,增强防洪、抗旱、排涝减灾能力。

二、经济社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

(一)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大姚县水资源利用率总体偏低,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县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年80%的降水集中在5~10月(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目前已建成水库总库容1.28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只有2座,其蓄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3%,建成小(2)型水库数量占全县水库总数的比例达70%。现状年水库总蓄水量仅0.83亿立方米,仅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8.6%。

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西部渔泡江地区分布全县18%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县31%的人口和29%耕地,开发利用程度不到10%;北部金沙江石鼓以下地区(含万马河)分布全县53%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县8%的人口和25%耕地,开发利用程度不到5%;东部蜻蛉河流域水资源占有量为29%,承载了全县62%的人口和46%的耕地,开发利用程度已过30%,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日益趋紧。

县城供水水源仅能满足丰水年供水需要,遇干旱时供水量不足,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主要用水靠挤占农业灌溉用水、河库生态环境用水解决,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低。集镇集中供水未能全覆盖,农村地区供水集约化程度低,水质水量保障仍存在一定风险。为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提高集镇、农村供水能力,供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二)现有水利工程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全县78件中、小型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供水能力逐年下降,部分水库面临报废或降等,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现有水库调度不精准,不科学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水库由年调节水库变成了多年调节水库,降低了水库的调节供水能力,加剧了供需矛盾。

全县现有耕地有效灌溉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35%),近三分之二的耕地缺乏有效灌溉条件,现有的灌区配套不完善,部分耕地仍“靠天吃饭”。现有已配套的灌区绝大多数采用渠道供水,灌溉供水管道化率低,存在渗漏大、维护成本高,供水不能按作物生长按需供水问题,导致供水效率低、效益差。

三、水生态环境长期累积性问题突出

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河湖水域岸线分区管控有待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尚未根治。西河、蜻蛉河等重点河湖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部分河流仍存在断流现象,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不足。农村很多河道淤积堵塞严重,河流水力联系被割断,严重影响河湖水生态环境。新老水生态环境问题叠加增加了治理难度,迫切需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

四、监管体系不健全,水利发展动能不足

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旱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涉水事务监管薄弱。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队伍力量不足,监管手段落后,检测体系不健全,监测设施覆盖率不高,监测能力不强。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尚未全面完成,河湖岸线管制、河道采砂监管任务复杂艰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过程监管还有待强化,特别是小型水库管护责任、管护经费落实不到位,管护人员不专业,造成人为的水库运行安全隐患。

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未得到妥善处理。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水利建设投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水价、水权和水市场改革仍待推进,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节约用水、资金筹措和水利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十四五”期间水利投资依然是支撑全县投资的重点行业,对加大资金投入及深化投融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明显不够。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推动我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及各级政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都为大姚县水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系列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对水利改革发展赋予了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水利改革发展赋予了新使命。

二、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

20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意见指出“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骨干治理工程和大型灌区工程,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人口分散区域重点小型标准化供水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保障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好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展现大美西部新面貌”。

三、水利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明确了新阶段水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水利工作主题。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一要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二要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构建国家水网。三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四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开展智慧化模拟,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五要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六要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省委、省政府明确大力实施“兴水润滇”工程,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全面开创云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推进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基本消除云南工程性缺水瓶颈,基本消除区域性、大面积干旱为目标,大力实施“兴水润滇”工程,提升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五、州委、州政府把水利摆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主动服务和融入“滇中崛起、延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好努力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展定位,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建设以“五大枢纽”为重点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即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强力强势推进“两新一重”项目,下大力气做强做畅国际大通道,下大力气巩固提升国际大通道楚雄“五大枢纽”地位,下大力气织密织畅综合交通网、水网、能源网、数据网、商贸物流网,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巩固提升水利枢纽地位,实施“兴水润楚”行动,建设一批水源工程、连通工程、灌区工程、饮水工程,推进滇中引水、小石门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建成点线面结合的资源水网、民生水网、生态水网。

六、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的具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五大枢纽”基础设施建设,破解跨越式发展瓶颈,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有效支撑大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水利枢纽建设,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转变治水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涉水活动监管,构建节约高效、保障有力、人水和谐、风险可控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抓住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两新一重”等重大机遇,主动服务、融入“滇中崛起、延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布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楚雄州“一极两区”的发展定位、县委“11233”发展目标和“1234”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按照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思路,以着力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基本消除县域工程性缺水瓶颈,基本消除区域性、大面积干旱为目标,以加快推进现代化水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与建设为着力点,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发挥水利建设对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的重要推动作用,建成区域互济、均衡优质、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与利用体系,为我县保障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乡村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供水保障水平,完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快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防洪、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水生态治理保护,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坚持节水优先,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工、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县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空间均衡、协同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水资源作为先导性、控制性和约束性要素,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约束和规范各类水事行为,促进我县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加强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彰显河湖人文历史,提升河岸景观品味,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河安澜的美好家园。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特点、发展水平和基层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提出合理的目标任务和可操作性强的措施。以防洪、供水、河湖管理和水系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确有需要、可以持续。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制定实施计划。抓住关键环节,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有序推进规划实施。

两手发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育水产业,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和水治理制度体系。

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意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有效应对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到二〇二五年,以基本消除县域工程性缺水瓶颈,基本消除区域性、大面积干旱为目标,基本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显著增强,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网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涉水事务监管能力全面增强,全县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水资源节约集约目标。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1.09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逐步提升至0.56。

供水安全保障目标。全县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消除工程性缺水瓶颈,基本消除区域性、大面积干旱。新增蓄水库容1330万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600万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以上,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3,农村集中供水率提高到98%,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45%。

防洪减灾目标。大江大河重要支流重点防洪保护区、中小河流重要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县城和重点经济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重要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70%,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更加完善。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管理范围基本划定。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提升,备用水源水质稳定向好,蜻蛉河坝区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水清、河畅、岸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水土流失区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

涉水事务监管目标。逐步健全监管体制机制,涉水事务监管能力明显提升。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水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得到全面监管,基本实现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水利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水利改革创新目标。建立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水利发展模式。全面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全面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全面推广农田水利水价改革试点经验。水权水市场改革取得突破。通过水务一体化、水利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实行水利工程“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水利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专栏1 大姚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表

主要指标

指标

备注

1.重要江河堤防达标率(%)

[70]

预期性

2.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1.09]

约束性

3.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

16

约束性

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16

约束性

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6]

预期性

5.水利设施新增年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0.26

预期性

6.新增蓄水库容(亿立方米)

0.133

预期性

7.人均年供水能力(立方米/人)

[>450]

预期性

8.农田有效灌溉率(%)

[45]

预期性

9.农村集中供水率(%)

[98]

预期性

1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5.75]

预期性

11.供水安全系数

1.3

预期性

12.水土保持率(%)

[>80]

预期性

13.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

[>90]

预期性

注:

1.规划指标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重要江河堤防达标率指重要江河堤防长度中达标堤防长度占比;

3.供水安全系数是指工程供水能力和总用水量比值。

4.水土保持率指区域内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5.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展望二〇三五年,大姚县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人民群众饮水放心、用水便捷、亲水宜居、洪旱无虞,做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第四节 主要任务

针对防洪、供水、水生态、水利信息化四大领域,切实做好查短板、补弱项工作。根据该流域或区域水利建设的规划标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对标规划标准,分析本流域、本地区水利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查找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主要短板和薄弱环节,统筹考虑补齐短板与提升质量的关系,科学厘定建设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现状规划措施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深化论证,统筹提出水利建设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防洪方面“消隐患、强弱项”。根据流域、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据流域、区域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针对防洪不达标、水利工程病险隐患突出等问题,对照防洪标准提出工程措施和建设任务,不断完善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

二、供水方面“抓节水、强骨干、构网络”。按照节水优先、保护优先原则,围绕经济社会对供水安全保障需求,深化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前期论证,谋划一批节水供水水利工程,构建完善区域供水骨干网络。

三、水生态方面“重保护、促修复”。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结合河长制、湖长制实施,针对生态受损严重河湖,统筹系统治理,以重点河湖为单元,提出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的重点综合性工程。

四、信息化方面“强感知、增智慧”。以智慧水利为基础,加强水利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围绕本流域、本地区水利建设现代化的需要,加快提升水文等领域现代化水平,分阶段提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五节 总体布局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11233”发展目标和“1234”发展思路,针对北部金沙江地区(含万马河)水资源丰沛山高河陡来水大,开发利用难,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灾害频发;西部渔泡江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不均衡,开发利用不足,用水户多在半山腰或者分水岭上,农村水利设施薄弱;东部蜻蛉河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较高,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并存,部分河流生态水量不足,水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等实际问题。本次规划聚焦基本消除工程性缺水瓶颈,基本消除区域性、大面积干旱,围绕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和水生态突出问题,以大江大河主要支流、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等输排水通道作为纽带,以中型水库等控制性节点作为调配中枢,以智能调度平台作为关键支撑,通过畅通输排水通道,完善枢纽调蓄功能,加快推进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县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一、防洪减灾布局

作为供用水载体的江河湖库,同时也是行泄蓄纳洪水的重要通道和关键节点。为保护输水通道安全,保护受洪水威胁的城镇、河流两岸农田、山洪灾害防治区以及重点涝区等防护区安全,着力构建“两大七中通畅”的重点防洪减灾体系,即通过开展大江大河重要支流以及中小河流重点段治理,实现蜻蛉河、渔泡江2条大江大河重要支流以及西河、江底河、龙街河、石羊河、万马河、湾碧河、多底河等7条重点中小河流的行洪通道稳定、安全、通畅。同时开展除险加固消除水利工程带病运行隐患;开展县城坝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重点山洪沟治理等,进一步健全城乡防洪体系。

二、水资源配置布局

依托渔泡江、万马河、蜻蛉河、龙街河等江河水系和现有供用水工程,通过实施中上游水库工程、跨区引调水工程、城乡供水工程、灌区工程等建设,初步构建“两纵两横四库连”的大姚县水网体系,即以在建的桂花水库输水工程和规划的盐丰水库输水工程为供水工程为“两纵”,以妙峰水库与蜻蛉河与白鹤连通工程、滇中引水二期大姚线为“两横”,通过已建白鹤、在建桂花、规划新建的盐丰、扩建的妙峰等四座控制性水库调蓄,连通渔泡江、蜻蛉河、万马河,将北部、中西部河流丰沛的水资源引调到东部蜻蛉河地区,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丰枯调剂。

同时统筹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山区小水网工程,以及灌区配套工程及现代化改造建设,为粮食安全保障和乡村振兴提供水利支撑。

三、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体系建设布局

为有效保护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安全,通过采取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河湖库渠水生态建设等综合措施,构建“三河四湖多源”的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体系,即通过蜻蛉河、小南河、西河以及白塔湖、东塔湖、蜻蛉湖、永丰湖的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提升河湖水生态修复能力、水源涵养能力、水体净化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等,提升各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能力,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水利风景资源,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同时适时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水库生态改造工程等,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连通河湖水系增加水力联系,恢复水生态功能。

四、水利信息化建设布局

打造“一部手机水利通”,基于政务服务平台已有数据和服务功能,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进行应用建设,从“看水利”、“知水利”、“管水利”三个维度构建“智慧水利指挥”、“智慧防汛抗旱”等八大系统,为实现信息公示、灾害预警预报、公众服务、监督举报提供精准服务。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实施防洪排涝工程,保障防洪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统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江河防洪能力提升、山洪灾害防治和超标准洪水防御为重点,加快补齐防洪薄弱环节短板。完善“两大七中通畅”的重点防洪工程体系布局,强化洪水风险管理,整体提升我县洪涝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一、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

常态化开展水库、水闸、江河堤防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全面完成石洞、妙峰、赵家冲、大箐、大罗古等现存和新增的病险水库以及范湾等16件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应急度汛和水毁修复工程建设,消除工程安全运行隐患,恢复病险水利设施供水、防洪等功能效益。

二、提升重点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能力

继续加强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保护对象重要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完善重点坝区和重点经济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重点地区防洪能力。本次规划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点治理项目涉及“两江一河”。继续实施一批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对防洪未达标段的中小河流开展达标建设,优先解决集镇河段防洪不达标、近年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率、堤防达标率,不断增强中小河流防洪能力。

三、补强防洪薄弱环节

继续开展县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统筹城市面山雨洪出路空间,以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提升为主,结合城区滞、蓄、截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排涝体系,确保县城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城市防洪与排涝,不断优化城市蓄排泄空间,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相适应的城市防洪安全体系。

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全面强化已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运行管理,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基层防御体系,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自动监测站网布局,补充预警报警设施设备,扩大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继续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成效,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专栏2 防洪排涝重点建设任务

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完成现存的16座中型病险水闸、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提升重点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实施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重要支流防洪整治工程5段,治理河道长度56公里。实施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23段,治理长度114公里。

补强防洪薄弱环节。实施大姚县县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32条,治理长度164公里。

第二节 节水优先,保障供水安全

按照“抓节水、强骨干、构网络”的思路,深入贯彻节水优先,完善空间分布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按照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加快构建“两纵两横四库连”的大姚县水资源配置体系,不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一、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成跨县主要河流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从严节水指标管控,严格用水总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等约束性指标的管理,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水资源论证许可工作。强化用水管理,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城市用水计量和取用水统计,推动非常规水利用,建立水资源监测预警机制。继续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措施和重大节水工程。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推动节水制度、政策、技术、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用水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二、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县规划建设重点水源工程28件。“十四五”期间力争开工建设盐丰、妙峰2件中型水库,续建完成桂花中型水库;继续加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续建完成小村扩建工程,力争开工建设石羊箐头、白杨湾、马桑箐、红光昔木水库等4件小(1)型水库,加快推进蒋麻冲扩建、桂花小河、石羊大箐河、鱼么乍等4座小(1)水库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择机开工建设。同时储备一批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储备项目前期工作,滚动和优化项目实施。通过水源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全县工程性缺水问题,改善区域供水结构和提高供水保证率,不断筑牢大姚水网基础支撑。

三、推进重大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滇中引水二期工程大姚段开工建设,实现与一期工程同步建成发挥效益。与全县大中型灌区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相衔接,因地制宜实施一批引提水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着力构建“两纵两横”特色水网,实现水资源丰枯相济、区域互补、互联互通,不断提高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十四五”期间力争开工建设大姚县白鹤水库和妙峰水库引调水工程、石羊灌区供水管网工程等11件河库水系连通工程;积极开展桂花河至桂花水库引调水工程等5件河库水系连通工程前期工作,条件具备时加快实施。

四、加快推进灌区改造建设

对已完成续建配套的灌区,围绕“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开展现代化及生态灌区建设。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理念指导灌区改造建设,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打造灌区工程设施,用现代科技引领灌区发展,用现代管理制度、良性管理机制完善灌区管理,建立公平、可靠、灵活的供水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灌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有效支撑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逐步推进蜻蛉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有效促进灌区深度节水和减排,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

五、继续实施农村供水工程

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量质提升、安全可靠、城乡统筹的要求,开展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推行城乡一体化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重点解决分散供水工程保证率低、水质保障不高的问题,对老化失修、建设标准低的工程进行提升改造,加强小型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重点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方案,城乡一体化供水、千吨万人供水、万人以下集中供水等工程。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不断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六、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县城目前供水水源水量紧张、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要在对现有供水水源挖潜改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在建和规划水源,合理确定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方案,加快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善城市水源格局,增强城市应急供水能力。应于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桂花水库至县水厂供水工程、利皮乍水库至县水厂供水工程等4个项目建设。

七、推进水库清淤增效工作

对部分淤积严重,蓄水功能受到较大影响、制约水库效益发挥的水库,加快推进清淤工作。规划清淤水库78座,“十四五”期间力争实施白鹤、永丰、里长园、团山、老坝山、赵家冲等19座水库清淤工作,恢复兴利库容938万立方米。

八、加快山区小水网建设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加快山区小水网建设。在干旱易发区、分水岭地区、高寒山区建设一批小型、微型水源工程。在光热条件充足的山区、半山区,干热河谷区实施一批光伏提水工程。结合水窖、水池、塘坝等小微型蓄水工程,提高雨水积蓄能力,通过抗旱水源储备和区域水源科学调配,充分发挥各类水源调节互补的抗旱减灾作用,改善乡村基本生活生产条件。

专栏3 供水工程重点建设任务

供水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桂花1座中型水库,小村扩建1座小(1)型水库建设任务;开工建设妙峰、盐丰2座中型水库,箐头、白杨湾、马桑箐、红光昔木等4座小(1)型水库。加快蒋麻冲、桂花小河、石羊大箐河、鱼么乍4座小(1)型水库前期工作,储备渔泡江1座大型,双河、大罗古扩建等6座中型水库,储备碧拉乍等9座小(1)型水库。“十四五”新增库容1330万立方米,新增年供水量2072万立方米。

重大引调水工程。开工建设滇中引水二期工程,实现与一期工程同步建成发挥效益。

水系连通工程。实施大姚县白鹤水库和妙峰水库引调水工程、西河至龙林水库连通工程等11件水系连通工程;积极开展桂花河至桂花水库引调水工程等5件前期工作,适时实施。“十四五”新增供水能力528万立方米。

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蜻蛉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年新增节水量397万立方米。

农村供水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工程168处,新增覆盖人口128580人,新增供水规模15908立方米/d,增加净化设备160台,消毒设备21台,管网配套1949km,进出水厂计量装置297块,规模化水厂水质化验室建设3处,规模化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6处。

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完成桂花水库至县水厂供水工程、利皮乍水库至县水厂供水工程等4件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备用日供水规模3.5万立方米。

水库清淤工程。实施白鹤、永丰、里长园、团山、老坝山、赵家冲等19座水库清淤工程,恢复兴利库容938万立方米。

山区小水网建设。实施小型水库、连通等10件山区小水网工程建设。

第三节 加强水生态环境修复,维护水生态安全

“十四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作为一系列建设的前置要求。按照“重保护、促修复”的思路,牢固树立“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观,以“三河四湖多源”为重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水生态修复、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生态用水退还和河湖生态补水,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

一、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

强化重要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重要水源地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要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重点推进金沙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基础。规划金沙江中下游大姚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集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项目等102件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十四五”期间力争开工建设16件。

二、推进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实施蜻蛉河大姚段生态修复与治理项目、长江上游大姚县龙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小石门径流区大姚片水生态修复与治理项目等10件工程,改善河湖水环境,修复河湖水生态。

三、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需要,总结国家试点县建设经验,以乡镇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采取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有效解决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推进河湖库水域岸线划定工作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防洪、河势、供水及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加强河湖岸线管理,科学划定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及岸线开发利用区,构建功能分区管理体系;提出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建议,规范岸线开发利用行为;合理确定涉及岸线开发利用行为的部门间的管理范围与管理职责,促进岸线科学、有序、规范利用。

专栏4 生态修复建设重点任务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金沙江中下游大姚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等16件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储备86件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

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蜻蛉河大姚段生态修复与治理、龙街河流域、小石门径流区大姚片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等10件工程。储备36件重点河湖生态修复。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积极开展12个乡镇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第四节 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全智慧水利体系

按照“强感知、增智慧”的思路,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通过“数字水利”项目、数字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及水平,以水利信息促进水利现代化。

一、建设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感知网

综合运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建设覆盖全县的空天地一体化水信息感知网。利用水利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平台,逐步用自动监测替代常规人工监测,加强对流域雨情、水情、工情、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相关指标的感知,进一步扩展监测指标范围,形成多对象、多要素的全域覆盖空天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实现全县所有水信息“一张网”。

二、建设水利数据中心

通过实施水利数据中心整合、水利业务应用整合、水利一张图、核心支撑框架等,构建水利大数据资源池,汇集和共享全域数据,提高水利数据成果利用率,提升全县水利数据接收、综合服务分析、决策分析能力。

三、构建创新协同的智能应用

打造“一部手机水利通”,基于政务服务平台已有数据和服务功能,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进行应用建设,从“看水利”、“知水利”、“管水利”三个维度构建“智慧水利指挥”、“智慧防汛抗旱”等八大系统,为实现信息公示、灾害预警预报、公众服务、监督举报提供精准服务。

四、提升网络安全威胁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实施水利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水利信息化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安全服务能力。

第五节 建机制,提升涉水事务管理水平

针对全县水利行业监管薄弱的突出问题,按照“建机制、强能力”的思路,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监管标准,创新监管手段方式,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提升监管和服务支撑能力,努力破解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主要矛盾。

一、完善监管法制体制机制

进一步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水域和岸线保护、河湖采砂管理、水域占用补偿和岸线有偿使用等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制。探索建立由水利部门牵头,公安、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加大水政执法队伍建设力度,配置设备、落实经费,提高执法装备配给率,提升日常监管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强化江河湖泊监管

进一步加强河湖监管能力建设,抓紧编制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等规划。纵深推进河长制,进一步推进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能”转变。强化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监管,依法查处非法侵占河湖、非法采砂等行为。抓好河湖“四乱”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清理现有的非法侵占水域滩地、非法采砂、非法堆放固体废弃物、非法排污以及河道内非法建筑物等。加强日常监管,鼓励媒体、群众参与监督,形成良好的公众监督氛围,确保河湖治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强化水资源监管

(一)强化取用水监管。加快推进跨县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明晰流域区域用水权益,落实空间均衡要求;开展河流水资源调度,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规范取水行为,强化取水计量及监管。完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推进用水总量指标逐级分解工作,狠抓取用水管控。推进取用水计量设施、监测设施、节水设施等的升级改造,提升用水计量监测监控能力。(二)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监管,加强生态流量(水量)管控,开展生态需水研究,明确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统筹流域来水、水库蓄水和用户需水,制定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实施方案,着力保障流域生态用水,加强关键断面和重点区域的河道水位、水质、地下水水位等监测。

四、强化水利工程监管

(一)加强工程建设和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建立完善水利建设招标投标、质量管理、市场监管工作流程,规范过程监管。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市场主体的主体责任,完善有关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县建设管理水平。严格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资质审批,加强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持续做好县、乡各级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推进全县水利建设电子化招标投标进程,确保招投标相关工作规范运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水利建设市场正常秩序。(二)加强工程运行监管。完善工程运行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工程安全和运行调度监督检查,防范化解水利工程运行安全风险。加快水库、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划定,明确工程管理边界。开展工程安全鉴定和隐患排查,对新增病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编制水库等工程运行调度方案,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力度,逐步完善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设施,提高小型水库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强化水土保持监管

(一)完善水土保持监管体制机制。完成年度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推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承诺制管理。(二)加快水土保持基础支撑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县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全县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有序推进全县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体系及信息系统建设和布局优化,更新、维护现有监测站点设备,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能力。(三)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土保持监管,严肃查处生产建设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加强农林开发活动监管,防止大规模农林开发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制作并向社会发放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义务告知书和简易指南,提高生产建设活动主体的水土保持意识。

六、强化水旱灾害防御监管

(一)编制和修订蜻蛉河及渔泡江两条重要江河的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重点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和山区小型水库联合调度方案,建立流域防洪动态调度协同机制,加强联合调度能力和监控措施建设,实现对水旱灾害的科学防控。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二)加大汛期洪水监测、旱季墒情监测以及预警预报工作。做好全县水情旱情预警以及暴雨洪水期间重要水利工程调度工作。

第六节 重创新,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

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全面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水利投融资机制和建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创新引领、法治保障的水治理、水管理体制机制。

一、改革完善水治理体制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水安全,有效约束规范涉水行为,依法治水管水护水。适应新时代治水需要,加快完善与执行节约用水、水量调度、防洪、饮水安全、河道管理、水库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二、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统筹当地水资源条件、种植结构、耕作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用水习惯等因素,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水价改革模式。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以水价机制为核心,以奖补机制为保障,以工程建设为硬件基础,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制度基础,以工程管护机制为重要依托,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形成促进农业节水的政策合力。充分利用设施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等措施腾出的空间,及时推进水价改革,合理调整农业用水价格。在提高水价的同时,促进省工省时和增产增收,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供水水价改革。建立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健康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社会合理承担与水利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改革机制。分类别、分区域、分阶段稳步有序推进全县水价改革工作,合理调整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非农业用水价格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全面实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建立鼓励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价格激励机制。

三、积极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

加快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以水量分配方案为基础,确定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权益。开展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范围的确定,分清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使用量。建立健全水权登记、公示、调整等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使用、收益、处置等权利归属关系和权责。加快培育和发展水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取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加强水权交易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四、全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继续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明确水利建设支出责任。加大政府投资对节水供水、防洪抗旱、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用于水利领域公益性项目。落实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政策,发挥好政府性水利基金的支持作用。推进行业内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强化资金监督管理,对水利领域财政资金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运营管理。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资本金注入、价格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完善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和相关制度;通过股权出让、委托经营、特许经营、整合改制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包括原水生产、自来水生产、节水开发、水环境整治等在内的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水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水产业发展。规范运用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模式盘活有稳定现金流的存量资产,转让所得优先偿还存量资产对应债务后用于新建项目,通过再投资形成新优质资产的良性循环。加快探索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水利领域的应用。

做实做强水利投融资平台。以市场化改革推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发挥水投公司作为融资主体,构建水利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体系。进一步依法理顺产权等关系,全面完成水利资产划转、管理、经营工作。

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鼓励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打造水源、供水、排污、中水回用等完整的水务产业链,推动水务市场向城乡供排水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确保经营性水利项目获取稳定收益以增强融资能力,打通以经营性供排水反哺公益性原水、农村供水的通道。

加大金融支持水利建设。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用好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优惠政策,拓宽水利项目融资渠道,缓解地方筹资压力。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将水利作为信贷投入的重点领域,形成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鼓励投融资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与银行、保险等金融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水利投资基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

五、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改革

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推行水利工程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建设管理,全面推行水利建设市场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监管,加强工程的扫尾竣工验收工作,确保工程及时交付使用发挥效益。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移民安置新方式,健全落实移民安置监督评估机制,依法依规做好水利工程移民工作。

创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机制。推行水利工程企业化、物业化管理。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专业化队伍承担工程维修养护和河湖管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推行“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水利工程集中管理模式,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优化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方式。综合考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兼顾防洪保安和蓄水兴利,按照安全第一、风险可控、效益最大的原则,合理制定各类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方案,不断提高调度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稳步实施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完善优化洪水预报,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遇见期,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建立河湖生态水量(流量)动态调度机制。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网络,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标准体系。加强大坝安全监测、水情测报、通信预警和远程控制系统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空间衔接

第一节 投资规模测算与资金筹措

到二〇二五年(规划年),规划项目合计170件,总投资138.2亿元。其中:防洪能力薄弱环节工程82件,总投资23.5亿元,占17.0%;供水工程60件,总投资59.2亿元,占42.9%;生态修复工程27件,总投资40.9亿元,占29.6%;水利信息化项目1件,总投资14.6亿元,占10.5%。预计“十四五”末完成投资66.0亿元,其余结转“十五五”规划实施。

展望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规划项目合计569件,总投资610.6亿元。其中:防洪能力薄弱环节工程164件,总投资58.7亿元,占9.6%;供水工程240件,总投资348.8亿元,占57.1%;生态修复工程164件,总投资188.5亿元,占30.9%;水利信息化项目1件,总投资14.6亿元,占2.4%。

规划所列项目只作为开展前期工作的依据,而不是必须要开工的约束性任务。具体项目建设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资金筹措按分级负责、分类筹措原则,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省、州各类专项投资,落实各级财政投入。利用行业优质资源和金融支持水利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专栏5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项目投资表 单位:亿元

功能

分类

项目类型

“十四五”规划件数

“十四五”规划投资

“十四五”拟完成投资

防洪

主要江河支流治理项目表

5件

4.25

3.16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表

23件

7.73

3.97

山洪沟治理项目表

32件

8.43

3.6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表

5件

0.28

0.28

病险闸除险加固项目表

16件

1.03

0.81

城市防洪排涝提升工程项目表

1件

1.74

1.74

供水

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表

8件

28.09

14.35

重点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项目表

11件

5.06

4.75

新建大中型灌区项目表

0件

0.00

0.00

山区小水网建设项目表

10件

1.65

1.65

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表

4件

2.74

2.74

滇中引水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表*

1件

1.70

1.70

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

1件

4.82

0.05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表*

1件

4.38

2.19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表

3件

1.81

0.58

水库清淤增效工程重点项目表

19件

4.16

2.08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表

1件

2.23

2.23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项目表

1件

2.60

2.60

水生态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表

16件

6.24

3.42

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表

10件

26.86

11.45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表

1件

7.80

1.17

美丽河湖及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表

0件

0.00

0.00

信息化

水利智慧化建设项目表

1件

14.55

1.46

全县汇总

170件

138.2

66.0

第二节 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十四五”期间,以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为依据,编制大姚县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构建规划水利基础设施“一张图”。建立水安全保障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协调机制,根据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变化动态调整和优化空间信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本着集约用地、功能保障、安全可靠的原则,合理安排工程空间布局,做好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衔接,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分层次落图落地,增强项目可实施性。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大姚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防洪工程、供水工程、水生态建设、水利信息化等。由于规划项目所承担的任务以及保障对象的不同,其环境影响各异,其中水生态修复和建设属生态恢复与保护类工程,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防洪工程主要包括江河堤防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防洪工程的主要有利影响表现在可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高重点江河和重要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不利影响是改变河流水文情势、占地、水土流失以及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影响。

供水工程包括大中型、小型水库和引提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水库清淤增效、山区小水网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等。工程实施的主要有利影响为“十四五”可新增蓄引提水能力0.26亿立方米,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形成覆盖全县的供水骨干工程网络体系,提高区域供水能力。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水库淹没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灌溉回归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结合项目区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分析河道内外环境需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项目开发任务。

水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包括河湖水生态修复与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可有效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排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通过规划实施,“十四五”期间可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6平方公里以上,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得以保障,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第二节 对策与保护措施

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依法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监管,最大程度减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

一、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维持湖库的合理水位,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开发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根据大中型水库涉水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需水要求,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下阶段进一步研究综合用水(生活、生产、生态)需求及调度运行方案,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对水库下泄流量提出明确要求。

二、对具有城乡供水任务的水源工程要按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相应的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严格按照环境保护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进行分级防护,防止水质污染,确保供水安全。规划项目若涉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Ⅱ类水域和Ⅲ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禁止污水集中排放。

三、具有农业灌溉任务的水源工程应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强化区域农业环境管理,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努力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灌溉回归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四、防洪工程的江河堤防工程堤线、堤型选择应尽量维持原天然河道的形态,避免大规模的截弯取直、整齐划一,尽量采用生态护岸,避免硬质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横向阻隔。

五、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在红线划定的区域里实施严格管控。按照功能分区对涉及的受保护地区分类,明确在相应的区域内能否从事水利建设等活动,若允许开展相关活动,明确其开展的限度,将水利建设等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六、在规划工程的选址选线过程中,尽可能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一般控制区等生态敏感区,切实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确实无法避让的情况下,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七、优化和调整工程布局,慎重选择施工场地,尽量避开保护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对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采取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等生态影响防护和恢复措施,减轻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下阶段要进一步研究通过采取预留生态库容、生态调度等措施保证下泄生态流量及制定相关的在线监测方案等措施减缓规划实施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八、优化工程选址和建设规模,尽量减少淹没占地及移民,从源头上减轻移民安置难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搬迁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城镇、工矿企业以及专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迁建或者复建选址,应当依法做好有关工作。

九、加强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十、加强执法监督,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要联合执法,对于违反水资源管理、不按取水许可规定取水、浪费水和污染水资源、未按环境保护要求下泄生态流量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联合查处。

第三节 评价结论

本规划实施后,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规划项目建设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将得以减缓、消除或改善。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本规划是可行的。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坚持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目标和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水利部门是本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各股室的任务和职责,建立实施、检查、验收、后评价制度,确保规划的实施,指导水利建设。

第二节 深化前期工作,落实资金保障

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制定前期工作3年滚动计划,将项目前期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月,责任落实到人。统筹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形成推进一批、开工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格局,确保项目科学有序实施。多渠道筹措前期工作经费,满足前期工作需要。

“十四五”规划项目同时需纳入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以及“多规合一”规划体系,为项目落地提供用地保障。水利工程多属于民生项目,应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用地政策支持力度,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优先保障水利项目。自然资源部门按照审批权限指导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等用地审批有关工作,统筹协调耕地占补平衡,结合水利项目特点拓宽耕地占补平衡渠道。林草部门加强对水利项目使用林地报批工作的指导。

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规范前期工作。全面加强前期工作成果质量管理,积极推行前期工作招投标,精心选择勘察设计单位,按照规程规范科学论证确定技术方案,完善专家技术咨询论证制度,严格审查审批把关,实行前期工作质量终身负责制。

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投入;要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要争取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各渠道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在符合政策规定和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加大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水利建设力度,用好用足专项债券用于重大项目资本金政策,合理通过专项债券筹措重大水利建设项目资本金。

第三节 严把质量关口,强化监督检查

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认真落实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和社会监督。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督促监督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工程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实施,确保工程质量。

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设计变更、资金安排、征地拆迁等全过程的监督、审计和稽查,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切实管好、用好防汛抗旱水利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第四节 加强人才培养,做好宣传工作

要加大引进补充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做到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档,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定期招收一定数量的水利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注重现有队伍的培训工作,水利系统要预留一定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经费,不断更新和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打造一支过硬的水利科技队伍。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县情水情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宣传水务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干水利建设。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使防洪供水水安全工程各项举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务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大姚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附表.xlsx  130K
附件:大姚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附图A3.pdf  4411K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