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索 引 号:dyx-/2022-0925018 公文目录:财政信息-备用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25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前 言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助推制造强国、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认真贯彻落实州委九届七次全会、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州、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州委发展思路、县委“11233”发展目标和“12345”发展思路为引领,着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稳增长的支撑力,结合大姚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特编制大姚县“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2021-2025年)。

第一章 “十三五”完成情况

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大姚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9.7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4%。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36%。202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05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6%。2020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4%。2020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8500元、12484元,分别增长8.1%、10%。

产业基础工业发展渐成规模,全县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96.4亿元,形成以绿色食品制造业、装备制造、生物药业大健康产业、冶金矿产业、绿色能源产业、轻纺加工制造业的工业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一定需求,现代服务业稳步推进。一是建立起以金碧镇城中步行街、北街、南街、东街、新大街、百草岭大街为中心的商业区域,建成大姚县城市港湾商业综合体一座、打造了西河印象、核桃文化饮食街两条以餐饮休闲为主的商业街区。县城区域建成4个农贸市场、5个乡镇相继建设了标准化农贸市场。二是投资近500余万元建设了大姚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61家,主要销售核桃、松子、土豆、芒果、大蒜、花椒、蜂蜜等农产品。全面打造“云南省电子商务示范县”,有效解决农产品“双向流动”问题,构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物流体系、农产品营销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县电子商务纵深发展。到2020年末,实现电商销售额1.47亿元,同比增长59.78%。三是“十三五”期间,我县共规划文化艺术类项目18个,已实施项目15个,完成投资1.17亿元;规划旅游类投资项目26个,已实施项目10个,完成投资4.02亿元。石羊古镇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名镇,昙华山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扶贫示范乡,县城西河印象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三台天籁民宿、赵家店紫照庄园等一批民宿客栈评定为星级特色精品旅游民宿客栈,旅游业态得到拓展;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实施了石羊古镇、昙华山景区智慧化建设,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四是科技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在新兴业态的发展上,信息服务、商务服务、观光休闲、健康服务、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省州重点发展的新业态正逐步兴起,发展前景良好。我县达到规模以上的营利性服务业5户,租赁和商贸服务业1户,纳入国家家政信用信息平台监管的家政服务企业3户,使得大姚县的服务业业态结构和层次均得到了提升。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也是服务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全球经济逐渐回暖,国际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经济整体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服务业创新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正加速替代简单重复性劳务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一大批现代服务业的新产业、新模式及新业态。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促使一大批新兴产业逐渐兴起,为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从全国看,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几年我国经济的总体要求是高质量发展,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随着城镇化率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推动消费不断升级,要求城市大力发展高品质现代服务业,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加大、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剧,催生出医疗、养老、休闲、保健等健康服务需求,为预防保健、健康运动、休闲旅游等相关 健康服务业带来广阔前景。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届九次、州委九届七次、县委十四届七次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围绕县委“11233”发展目标和“1234”发展思路,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跨越、三定位、五着力”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大姚县打造“攀楚经济带重要商贸物流节点”的发展新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布局,构建产业新体系、优化空间新格局、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协调。积极对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现有规划,坚持服务业发展与棚户区改造、城市建设统筹推进。

2、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营商环境。

3、坚持创新驱动。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机遇,支持新兴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4、坚持产业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各个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5、坚持集聚发展。整合空间资源,优化生产力要素配置,引导优势现代服务业在城区及其他有条件的区域形成多种形式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6、坚持开放合作。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大姚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在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的区域合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形成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逐步走向精细化和品牌化。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核心产业的总体规模和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成为推动大姚县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8亿元,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0%。

第四章 发展任务及措施

立足大姚现有基础、把握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目标要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提升发展现代商贸、健康服务,配套发展商务服务。近期,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三大产业。

第一节 现代物流

重点发展工业品物流、商贸物流和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到2025年,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5.7亿元,培育2家A级物流企业。建设大姚县现代物流园区,形成体系完善、配套健全的现代物流集聚区。实现物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社会物流总额增幅及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大力提高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实现物流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物流运营智慧化。

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充分补齐我县流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大姚县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增强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力和辐射力,努力将大姚县打造成为“攀楚经济带重要商贸物流节点”。建设大姚县现代物流园区,为我县农副产品、工业品、消费品提供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

二、建设大姚县物流信息中心。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物流信息服务资源,建设服务于物流信息供需精准对接、物流产业全链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物流配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三、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继续加强对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的构建,完善城市配送体系,优化配送网点,构建公共配送平台、专业化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终端、配送装卸货场地等服务的城市配送体系;整合快递企业、运输型物流企业,组建配送联盟;推动电子商务分拨中心与电商融合发展,建设共享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快递智能便民设施。构建由控温贮藏、冷藏加工、冷藏运输配送和冷藏品销售等环节组成的冷链物流全产业链;

四、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我县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扩大企业规模;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节 文化旅游

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深度挖掘我县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区域性文化资源,将大姚县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康体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户外运动休闲目的地。力争文化旅游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一、积极谋划做好项目储备。及时对接国家、省、州投融资导向,谋划好“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州、县项目储备盘子,为“十四五”期间争取国家、省、州项目资金投入支持,做好文化旅游投融资,促进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当前,3个文旅项目纳入中央资金储备项目;6个旅游项目纳入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结合省、州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纳入州级项目盘子12个大项51个小项;大姚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重点项目谋划储备项目77个,总投资221.44亿元,其中:公共文化类11个,投资:14.52亿元;文物保护类6个,投资:1.02亿元;旅游基础设施类56个,投资:205.9亿元。

二、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进一步加大投入,巩固提升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效能化水平,促进和扩大以“文化乐民”为基础、以“文化育民”为抓手、以“文化富民”为目标的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使我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或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强文化服务供给。一是提升改造“三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核桃博物馆),把“三馆”建设成为我县文化承载地和标志地,引领带动乡村两级文化事业发展;二是巩固提升乡村两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夯实农村文化发展基础;三是按照“统一标识、统一挂牌、统一业务要求、统一资源配送、统一数字服务、统一绩效考核”的目标,深化县乡文化馆和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在供需有效对接、扩大有效覆盖、实现资源整合、推动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夯实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四是创新发展,办好县城区和乡村重点节日节庆活动;五是加强文艺作品创作演出、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六是扶持和规范城乡文艺队发展,促进群众性文化蓬勃开展;七是强化精品意识,打造文化、文艺精品力作,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实施文化“请进来、走出去”,提高我县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是强化文物安全管理,落实各级文物安全保护责任,定期开展安全巡查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到位。加大投入,认真开展各级文物保护修缮和文化景观建设;二是认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定期举行国家、省、州传承人考核,组织非遗文化展演,组织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艺骨干、民间艺人培训,并参加节日展演活动。

五、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加快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着力旅游景区创建、乡村旅游、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把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旅游发展要求,编制出台《大姚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文化旅游项目清单(2020—2022)》、《半山酒店实施工作方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更多地进入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进行投资开发,特别是要重点将赵家店三潭瀑布景区开发、永丰湖康养小镇开发作为大姚旅游的引爆点来打造,带动县内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业态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把我县打造为省级旅游特色城市和省级旅游强县。

六、培育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精品线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采取“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模式,在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的同时,大力培育“康、体、休”新兴旅游要素,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批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产品,逐步解决我县旅游业发展格局小、业态少的问题;积极谋划和规划一批半山酒店投资开发项目,重点优先规划建设赵家店三潭悬崖半山酒店、永丰湖湿地半山酒店、石羊盐浴温泉酒店、三台古树核桃半山酒店4个项目,落实省州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加大投入,打造旅游新业态;依托我县丰厚的彝族文化、儒家文化、核桃文化和优质的绿色生态等资源优势,重点推出以县城“三馆”—白塔山—西河印象—东塔湖——永丰湖—石羊古镇—赵家店三潭瀑布为主要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县城—石羊古镇—三台—桂花—昙华环百草岭核桃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构建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的工作格局,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七、加大文旅品牌创建。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在县城西河印象已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蜻蛉湖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上,把白塔山公园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加快“美丽县城”建设项目,切实推进核桃康养小镇建设,高位推进县城4A级旅游景区创建;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根据各乡镇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高水平的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客栈、星级农家乐、农业旅游观光园、乡村旅游点等,提升我县旅游吸引力,夯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基础。

八、提升智慧旅游水平,推动我县“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进一步完善石羊古镇、昙华山景区智慧化功能,启动西河印象景区智慧化建设,推进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慢直播等景区智慧化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县内酒店、餐饮企业诚信评价;强化旅游投诉平台建设,安排专人监管,实现我县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和旅游投诉处置响应的最优化,对游客投诉,快速反应处置,确保按省州部署完成“一部手机游云南”大姚建设任务并不断提升完善功能和覆盖面,提升我县旅游服务质量。

九、开展文旅市场秩序整治。按照省、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一部手机游云南”相关工作要求,持续深入开展“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无理由退货”旅游革命三部曲,构建我县旅游购物退货监理中心,落实“30天无理由退货”,不断健全完善旅游诚信评价体系,实施“红黑榜”制度。通过整合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力量,重点在县内景区景点及周边地区开展旅游购物场所集中整治工作,坚决查处商业贿赂,无照经营、虚假宣传、强制购物、不明码标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创建旅游购物“诚信经营放心消费”承诺景区(店),加大对县内旅行社门市部、旅游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施旅游业“22条”措施和“八不准”规定,推进全县旅游市场秩序健康有序发展。

十、强化宣传营销。以营销为突破,加大工作力度,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推广体系,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培树大姚文化旅游形象品牌;进一步加大“文旅大姚”微信平台建设运营维护力度,丰富宣传内容,提升宣传质量;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营销渠道,在巩固拓展周边重点客源市场的同时,继续加大对攀枝花、四川等省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发挥互联网+旅游和旅游+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推进大智慧旅游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要素流动、互利互惠”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格局,全力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将大姚打造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亮丽的节点。

十一、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以培养旅游人才能力为核心,强化高层次、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紧紧抓住培养人、吸引人、合理使用人这三个环节,重点提升旅游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资本化、社会化水平,为大姚县旅游业的发展构造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调动旅游行政部门、培训中心、旅游院校、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多方面参与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积极性,建立各方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人才培训机制。制定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和工作目标任务,出台有利于各类旅游人才成长创业的奖励办法,开展旅游人才等级评价、职称评定工作和各类旅游人才表彰奖励,给旅游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减少旅游人才的流失。在文化和旅游创新创业的各个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更多的支持、更强的激励,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第三节 电子商务

一、产业升级集聚工程。积极推进县内有条件的企业加大电子商务应用,促进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进程。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高流通效率,拓展流通渠道,扩大销售规模。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强化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等园区功能,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强化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效应和电商配套服务业集约发展。支持龙头工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增强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协同能力,促进产品分销和售后服务水平提升。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专业化生产、协作配套作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购销体系,实现共同发展。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一批各具特色的县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电商企业孵化工程。通过出台积极的电商引进政策、电商创业政策,配置有效的社会资源,对创业项目给予政策、资金、场地、税收等的优惠,搭建多层次的创业平台,全面助力大众创业,支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落户大姚,争取未来几年培育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土电商企业。充分发挥大姚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孵化示范作用,实施针对性培育服务,吸引更多的创业者投身到电商创业的洪流之中,加速创业企业成长,不断提升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数量和规模。

三、跨境电商壮大工程。跨境电商已成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撑,大力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和完整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形成第三方平台和自营平台同步推进、境内外电商共同参与、出口与进口并重、多种模式并存、线上线下有序结合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格局。

四、共同配送整合工程。以现有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为基础,结合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共同配送”模式,打通电子商务配送“最后一公里”,实现物流快递行业人员、网点等末端资源的高效整合。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配送效率,提升快递物流水平。支持快递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宗生态产品仓储和集配中心,兼具检测、预冷、分选、加工、冷藏、配货和信息平台等基本功能,推进农副产品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满足地方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建设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进一步统筹推进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实现物流快递的智能调配和智能监管。

五、营销宣传推广工程。整合大姚县域特色农产品,加大培育“塔韵蜻蛉”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注册商标,开展品牌宣传和营销,创建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逐步打造网络知名品牌。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大型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媒体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大力宣传我县特色产品,强化大姚地域品牌意识,提升我县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将其打造成全省、全国的名牌产品。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现实意义,提高全民对发展电子商务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我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各项举措,增强企业投资和应用电子商务的信心。树立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典型并加大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创业氛围,为推动全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座谈会、电商讲座等活动,营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六、人才队伍支撑工程。以省、州、县出台的人才规划政策为引领,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电子商务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电子商务专家学者、企业家数据库,鼓励和扶持各类专业化人才投资创办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充分体现电子商务人才价值、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人才建设战略体系和工作保障机制,吸引和留住电子商务高端人才,优化电子商务人才环境。整合我县人社、教育、扶贫、农业、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引进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专业院校与我县电子商务中心合作,组织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加强电商从业人员实操性和技能性培训,切实提高电商人员实战操作技能,为电子商务产业链提供专业、全面、系统、实用的知识与应用型电子商务中高端人才。建立大姚县电子商务协会,由协会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积极搭建人才供需交流平台,通过专场招聘会、赴外招聘、网络招聘等形式,为农村和企业引进紧缺电商人才。主动与高校对接,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吸纳更多高级院校毕业生加入县域电商的队伍,解决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的难题。

七、新型零售推进工程。鼓励与引导县内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大卖场、便利店等商贸流通企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线下向线上推送、线上向线下引流的循环来构建一体化营销体系。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对供应链上下游进行整合,实现实体与虚拟零售供应链、交易交付链、服务链的全面融合,追踪产品来源,及时核对制造商及其产品的信息,从而缩短上下游的信息沟通距离。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围绕消费者需求,开展实体店试用、网上购买产品,网上订货、就近实体店取货等服务。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定期向顾客推送相关信息,以及通过社交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增加消费者购物趣味性,提供高品质的购物体验,从而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

第四节 信息服务

到2025年,力争电信业务总量增速增长20%;实现信息传输、互联网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以

一、继续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扩大光网和4G覆盖面,推动5G商用,全面提升网络服务能力。

二、深化“互联网+”应用。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深入推进“互联网+”在城市综合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工业制造、交通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传媒、旅游休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和服务。

三、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面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能工业、高原特色农业、远程医疗等重点领域,在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技术集成等方面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

四、督促电信基础业务运营商开发新业务。以5G商用为契机,督促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开发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新业务新服务,并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等,丰富网络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挖掘信息消费潜力。

五、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云应用和服务在我县中小企业、工业企业中的应用,鼓励企业购买云服务,推动各类中小企业、工业企业充分依托云服务商,购买服务、租用系统,应用成熟的云应用软件和云服务,降低企业实现信息化成本,帮助企业快速形成信息化能力,通过“云”化服务,升级信息消费。

第五节 现代商贸

全面促进零售、批发、餐饮、住宿四大传统商贸业向体验式购物、采购型专业市场、特色化餐饮、品牌化酒店等现代商贸体系转变,不断丰富产品及服务内容,通过转型传统商贸、发展新型业态、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限上企业户数达到75家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2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0%;有出口业绩的外贸进出口企业达5户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万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租赁和商贸服务业达3家,年均增长20%以上。

一、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传统批零住餐服务行业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批零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开展线上线下市场良性互动的网络批发、零售业务。积极培育新零售,支持限上企业发展连锁店和专业专卖店新建直营门店、发展农超对接和在农村地区新建或规范提升便民店。

二、抢抓机遇,推动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结合我县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聚焦大姚县优势领域和发展短板,将观光休闲、健康服务、文创时尚、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纳入云南省重点发展的14个行业作为我县“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三、补齐短板,加大商贸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大力规范商贸流通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场环境,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行业和企业发展。尊重市场规律,培育壮大现有商贸企业,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达限,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氛围。

四、夯实电商基础,实现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以楚雄州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州和大姚县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纵深发展。提升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商服务站点,畅通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以网络构建为基础,以模式创新为引领,以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共享协同为重点,着力破解“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的双向流通问题,以电子商务助推商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五、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商贸流通生产力空间布局。统筹做好“十四五”期间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县城商业中心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结合我县实际,从农产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节点打造、县乡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商业综合体、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提升、电子商务等具体业态和构建完善流通体系等方面着手,科学谋划商贸流通生产力空间布局。

六、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外贸竞争力。加大对外贸企业的联系帮扶力度,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和外贸进出口动态,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洽会和线上推介展销等贸易促进活动,鼓励企业发掘商机,抢抓订单,将委托出口转变为自营出口,扩大贸易成交额,推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六节 健康服务

依托大姚公立医疗资源,重点发展民营医疗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打造一批发挥作用明显、辐射周边一定地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健康产业,建成覆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主要健康指标水平大幅提升,好于全州平均水平。

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变膨胀为“瘦身”,民营医院发展变限制为鼓励,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变弱化为强化,私人诊所布局变无序为有序,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作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向贫困地区、向医疗资源缺乏的地区流动。加强区域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功能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及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与服务。到2025年,全县基本形成城镇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2人。

二、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全面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行健康“守门人”职责。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引导二级医院加强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服务能力。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服务网络及其运行机制,多措并举,形成符合全县地理位置、地型地貌特点、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的医疗服务模式。

三、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行养老机构备案管理,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评估和信用评价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评估工作。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促进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养老行业的主体,规范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管理、促进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健康发展。配合医保部门探索建立长期照护服务险,建立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群的长期照护基础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标准与规范,提高专业化照护服务能力。加快区域性敬老院和照料护理区建设,提升敬老机构和救助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发挥农村敬老院区域性示范作用,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能力。推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养老服务公益行动,推动养老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四、积极发展健康运动。以大姚群众体育为基础,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不断健全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市体育运动中心、老年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整体搬迁、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基地和高原特色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完善城市15分钟健身圈,加快实施乡镇足球场和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篮球场建设项目,逐步实现全县村组体育场地全覆盖。加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做好现有体育场馆提升改造工作,完善服务功能,逐渐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打破机构编制束缚,研究成立体育场馆管理机构,引进管理人员,实行全县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探索现有场馆多元化运作模式,确保体育场馆合理利用,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效能。按照“一月一赛事”活动要求推广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气排球、马拉松、登山、广场健身操(舞)、彝族左脚舞等普及性、参与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大力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积极筹办大姚传统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好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城区职工运动会、五人制足球邀请赛、篮球邀请赛、农民体育运动会等赛事。鼓励乡镇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办好彝州高峰—百草岭登山大会、插花节民族传统体育、火把节彝族式摔跤等赛事活动,逐渐形成“一乡一品”的特色体育赛事。普及和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市场空间大的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全县体育社团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体育社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现有体育协会的组织建设,实行规范管理和贴心服务;引导体育社团规范化建设,支持鼓励体育社团筹办精品体育赛事;以健康运动产业为依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州《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增强体育事业动力。到“十四五”末,积极争取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体育(户外运动)营地,建设1个州级或省级运动休闲小镇或特色体育小镇,打造“云南楚雄彝州之巅百草岭登山大会”全国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项目,力争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6千万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0万人次,全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宣传和引导,更新群众体育消费观念,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体育消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引导高、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积极扩大中低收入群体体育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要。按照城乡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规范提升体育用品业。积极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体育竞赛、体育场馆开放、体育表演等加大力度面向社会购买服务,提高体育产业发展质量,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壮大体育产业发展力量,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全面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在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推广,加快建设大姚县特色体育训练基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极力推动足球、网球、登山、徒步等高原特色时尚运动发展,积极推广陀螺、磨秋、射弩、秋千、双拐、摔跤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在坚持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多业并举,综合开发。

五、大力传承发展中(彝)医药。(1)发展中(彝)医“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彝)医“治未病”工程,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彝)医健康咨询、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规范的中(彝)医“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彝)医医疗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彝)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彝)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彝)医健康保障模式。(2)提高中(彝)医药服务能力。加快中(彝)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彝)医医疗服务网络,到2025年,力争县内建有二级甲等中(彝)医医疗机构1个,巩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彝医馆”建设成果,100%的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彝)医药服务;推广中(彝)医非药物疗法,发挥其在康复医疗中的核心作用,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10种以上中(彝)医药技术服务,每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5种以上中(彝)医药技术服务;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彝)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建立融入中(彝)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彝)医药健康干预,充分发挥中(彝)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突发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3)推进中(彝)医药继承创新。加强中(彝)医药理论及方法的继承,依托县中彝医医院,开展彝医药挖掘、整理、研发传统名方和经验方剂。全面研究并系统继承名老中(彝)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强化中(彝)医药师承教育,鼓励、引导名老中(彝)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彝)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中(彝)医药骨干人才。

第七节 配套发展商务服务

到2025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引进或培育2家年营收超过1000万的商务服务企业。

一、加快发展会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三进企业”为抓手,抓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工作。打造会展品牌,着力提升一批会展节庆活动规格和影响力,培育打造品牌会议展览活动。鼓励相关组织和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地手,抓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工作。打造会展品理标志保护(含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招引各种专业会议和展览活动,争取国内各重要行业协会的年会、研讨会、论坛、学术会议等到我县举办。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展览公司、行业协会加强合作,策划创办与我县产业发展相吻合、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会展项目。

二、加快发展汽车租赁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与汽车租赁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引领、网络覆盖广泛、经营行为规范、服务品质优良的汽车租赁服务体系。规范汽车租赁管理,建立完善租赁车辆档案管理、检测维护、身份查验、安全管理等制度。

三、加快发展广告业。积极培育重点广告龙头企业,减轻广告企业负担。

四、加快发展法律服务业。推进律师业和公证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规模合理、专业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的法律服务机构,强化综合法律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影响力。

五、加快发展安全服务业。切实改善和提升保安员工资福利待遇,稳定保安员队伍,研究制定出台相关规定,按照地区经济水平,明确保安员服务费价格。加大政府购买保安服务力度,推动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市场化”。

六、加快发展环境治理服务业。加快生态环境项目实施,释放环保产业有效需求。推进重大治理工程建设,有效带动环保产业发展。做好污染防治攻坚项目储备规划,建立完善县级环保投资项目储备库。积极探索环保治理投融资新形态,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广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拓展、创新市场化治污投融资渠道。加快构建环保投融资平台,加快探索组建环保投资公司。

七、加快发展教育培训服务。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八、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将家庭服务业纳入县级社会事业资金扶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的支持政策。积极发展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依法规范家庭服务机构从业行为。把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落实培训计划和培训补贴政策。

九、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在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等优势特色领域,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综合科技服务等,打造一批科技服务机构。

十、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推进环境保护咨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投融资、环境培训、清洁生产审核咨询评估等环保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资产评估和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建立完善中介服务超市,提升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引导行业公平竞争。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县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大姚县第三产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项目会商联批制度等工作机制,出台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政策,督促规划、计划和有关重大工作落实,统筹协调各部门间重要工作。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平衡各部门利益和关系,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有效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难题。

一、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聚焦环境优化,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和投融资环境。

二、深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和服务商标注册周期。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在质量监控、消费维权、税收征管等方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加强服务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服务业价格监管,及时查处消费侵权等问题。

三、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强化相关部门的政府职能职责,全力做好“三个主动”。主动走访调研,定期走访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各类中小企业。主动争取支持,协助企业向上争取政策扶持。主动协调指导,加大对企业法律、发明专利申请等方面指导,促进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交流。

四、加大融资支持。进一步完善有关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机制和产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五、强化人才支撑。鼓励服务业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进一步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引留人才。

六、保障用地需求。优化土地供应调控机制,保障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适应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点,创新用地供给方式。

七、落实财税和价格政策。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确保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全面落实工商用电同价政策,推动落实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水与工业同价;探索落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政策。

第二节 健全行业监管体系

完善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建立由行业协会、征信机构、金融保险机构等专业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及新兴业态的相关行业标准。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测分析中的应用,提高行业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 优化行业管理机制

创新事前事中监管,建立市场监督监管工作会议机制,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检查,提升监管效率。探索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赋予市场主体更多主动权,激发市场活力。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实体经济的监测,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围绕国家新的核算体系,建立健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完善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不断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及时组织开展多层次的统计业务培训,做好相关统计业务的指导,对达到统计标准的,及时组织企业开展纳限申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及时性和精准度。

第四节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

围绕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领域优秀人才,结合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各类技能人才以及科研人才。采取亲情招商、政策扶持和平台建设等措施,促进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依托州内高等院校、技师学院、科研院所和其他组织,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

此件公开发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