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索 引 号:dyx-/2022-0925014 公文目录:财政信息-备用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25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前 言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向高收入阶段和实施创新强国阶段的开局时期,是大姚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关键阶段,必须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集中力量把产业做大做强。

我县产业发展将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十四五”产业发展重点和总体目标,结合州委、州政府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七大重点产业,以及我县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链长、产业融合程度高、关联度强、发展潜力大、能尽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中高端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带动全县产业转型升级。要按照“两型三化”(创新型、开放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和“一突出两打造”(突出主导产业,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和集群化打造)的要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扩大开放、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产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突出主导产业,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和集群化打造,突出打造绿色食品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业三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轻纺工业、绿色能源业、冶金矿产业三大传统产业,加速培育现代服务产业。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重点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5%左右,着力建设项目、培育企业、打造基地、塑造品牌、优化布局,特别是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百亿元产业园区,培强绿色产业基地。健全完善服务企业成长、生产要素保障、科技创新进步、名优品牌创建等机制,努力形成大企业领军、产业链延伸、群体式崛起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大姚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产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问题,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兴产业,调整结构创特色,真抓实干惠民生,统筹兼顾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既定的目标任务。通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以核桃、花椒、烤烟、蚕桑、中药材、马铃薯、魔芋、百合为主的特色经作发展壮大,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68:32调整为67:33。核桃种植164万亩,花椒种植41万亩,以云岭牛、黑山羊、生猪、山地鸡为主的山地牧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产值50.4亿元,年均增长6.1%。以楚粳系水稻为主的高原粮仓建设有力保障了全县粮食安全,2020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3.55万吨,年均增长1.85%。

(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8.4亿元,年均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6.4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工业占GDP的比重达21.4%。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83.59亿元,比2015年46.49亿元增长79.8%。累计入园企业56户,园区25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64亿元,比2015年13.14亿元增长26.6%。5年园区共投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78亿元,按“一园两片区”规划布局,金碧工业片区主要发展以核桃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南山坝工业片区重点发展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大姚机械配件厂搬迁技改项目、云南森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质成型燃料开发建设项目入驻南山坝工业片区。

(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建成大姚城市港湾商业综合体,打造了西河印象、核桃文化饮食街两条以餐饮休闲为主的商业街区。县城区域建成4个农贸市场、5个乡镇相继建设了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了大姚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16家,建成了“云南省电子商务示范县”。石羊古镇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名镇,昙华山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扶贫示范乡,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

、产业发展的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

全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产结构由2015年30:33.2:36.8调整为2020年27:37:36。从一产来看。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50.4亿元,年均增长6.1%;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9.9亿元,年均增长6.6%。“十三五”期间,我县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幅较快的是:核桃3.4万吨,年均增长9%;花椒0.25万吨,年均增长10%;中药材0.65万吨,年均增长5%。从二产来看。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108.4亿元,年均增长9.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发展较快、占比较大的是绿色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冶金矿产业、绿色能源、生物医药业,增加值达11亿元,同比增长2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1%。从三产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9.5亿元,年均增长7.2%。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7.9亿元,年均增长6.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为3.9亿元,年均增长3.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2亿元,年均增长7.6%。

三、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我县产业发展按照“两型三化”和“一突出两打造”的要求,突出主导产业,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和集群化打造,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全县重点产业占GDP的比重达75%以上。其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增长33.2%,占GDP比重为35.4%;绿色能源产业增长10.1%,占GDP比重为30.4%;冶金矿产业增长2%,占GDP比重为5.9%;装备制造产业增长28%,占GDP比重为5.6%;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增长6%,占GDP比重为4.3%;轻纺工业占GDP比重为2.3%;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增长25.2%,占GDP比重为1.5%;旅游文化产业增长7.3%,占GDP比重为1.3%;新兴服务业增长27%,占GDP比重为0.8%。

四、产业发展政策保障更加有力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高位推动,定期不定期专题研究部署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完善产业推进机制,在县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推进组、一位主抓领导、一个发展规划、一套配套政策”的思路,加强对重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编制实施《大姚县“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生物医药产业、旅游业、工业转型升级、商贸物流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深入开展“三进企业”活动,突出培育扶持了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强化了龙头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六大攻坚工程”,切实增强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能。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即将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我国的主要矛盾也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日新月异的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一、面临的机遇

(一)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云南将整体实现从“末梢”变为前沿的战略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定位,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给云南确定了新路子、明确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云南将实现从“末梢”变为前沿的战略性转变。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云南主动服务和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

(二)在云南发展战略中,楚雄作为支撑滇中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国务院批复设立云南滇中新区,明确提出“滇中兴则云南兴,滇中强则云南强”,要求滇中地区率先发展、引领发展,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新引擎和火车头,楚雄作为滇中经济圈四州市的“短板”,楚雄的快速崛起,对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昆瑞经济带、成昆经济带云南“北大门”、滇中引水工程、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和金沙江经济带建设,楚雄都是主战场、主阵地,是全省重大战略规划实施的最大受益地区之一。

(三)在楚雄的发展战略中,大姚的区位优势将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州委、州政府作出加快两江(金沙江和元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积极推动两姚(大姚和姚安)城镇组团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综合交通5年大会战的部署,州委、州政府提出“十四五”期间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与周边区域全面实现高等级路互联互通目标,过境大姚的楚(雄)永(仁)、元(谋)宾(川)高速公路以及攀枝花经湾碧至金安的沿江(金沙江)高速公路有望启动建设,金沙江中游航运基础设施(湾碧码头)加快建设,制约大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会逐步缓解。大姚位于川滇结合部,昆瑞经济带滇中、滇西两个增长极的节点上,属于云南北大门(永仁)的辐射区,大姚与周边攀枝花、大理、丽江、楚雄等中等城市的融合互动必将强化,大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四)在大姚的发展进程中,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变得更加坚实。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县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城镇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以核桃、蚕桑、花椒、中药材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产业园区更趋完善,绿色食品、清洁能源、轻纺加工、生物医药等工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体旅游、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全县上下盼发展、思发展、谋发展愿望强烈,各级干部发展信心日益倍增,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大姚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二、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发展水平低,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不足。“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较弱”的问题还依然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不足。重大产业项目少,缺乏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支撑项目。产业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具有成长性、支撑性、带动性的航母式企业短期内难于形成。由于劳动力报酬、教育、卫生、文化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导致产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产业发展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融合发展能力弱。产业供给侧能力弱,重点产业产品单一,发展粗放,企业之间的产品缺乏关联性和配套性,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主导产业不强,尚未形成与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制约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未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和融合度较低,三次产业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和内在联系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不够。

(三)营商环境不优,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政务服务环境不优。政务环境建设存在短板,主动服务、跟踪服务认识不足,协同配合,解决矛盾问题的主动性不够,效率不高。惠企政策精准投放和落实难,部门服务意识有待提升;二是资源要素保障不到位。涉及企业落地需审批的土地、林地等要素保障,审批的部门多、环节多、要求多,项目从立项到审批,从选址批复到开工建设时间长;三是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兑现不到位。国家和省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我县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落实减税降费等相关优惠政策力度不够,效率不高。四是金融服务市场主体不到位。金融部门在落实疫情防控期间给予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延期企业到期贷款等方面工作力度不够,创新金融产品,分类指导企业发展上用心用情用力不够。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重点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当前,我县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日趋凸显,要破解这些难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突出加强党对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彰显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新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云南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三张牌”和州委“十四五”发展思路、县委“11233”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我县绿色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两大优势,以“绿色+”、“生态+”、“互联网+”及“两型三化”为目标,主动融入滇中经济圈,成渝经济圈、楚雄增长极的战略布局,以大健康产业体系建设为龙头,构建“3+3+1”的产业格局;集中力量在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成为支撑大姚发展的主展产业和优势产业。着力巩固提升轻纺工业(以缫丝、印刷为主)、绿色能源、冶金矿产三大产业,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依托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支撑性强、业态新、质量高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二节 发展原则

一、科学发展原则

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基本依据,优化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

二、产城融合原则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高度融合,同步推进,优化产业和城镇布局,努力实现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带动一个城镇、一个城镇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格局。

三、集约发展原则

坚持走“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聚、用地集约”道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效聚合发展要素,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第三节 发展重点

一、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以园区建设作为大姚产业发展振兴的“牛鼻子”,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业、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轻纺工业、绿色能源业、冶金矿产业,形成大姚多层次的现代园区体系,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产业园区要拓展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打造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一)积极推行市场化建园模式,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产业园区“订单式”标准厂房建设模式,提高入园企业条件,严把项目审查关,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

(二)创新招商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头,积极引进相关联的配套企业和项目入园,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以大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为主体开发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建设产业园区。农业园区以两条生态廊道(南北生态廊道金碧镇、赵家店镇和东西生态廊道龙街镇、新街镇、石羊镇、三岔河镇)为主线来布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0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建成国家级产业园1个(金碧镇蜻蛉河片区绿色生态种养集群)、省级产业园2个(石羊、龙街)、州级产业园4个(六苴、新街、赵家店、昙华),充分发挥园区的“引擎”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把大姚县建设成为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的绿色健康食品供给基地和高原现代化特色农业样板区。

二、培育壮大重点产业

(一)绿色食品业

1.抓品质。我县的绿色食品具有一定的规模,要把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目标和重点,建立从基地到餐桌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要通过集约化经营措施,提高产量和品质,更好发挥市场主体在质量引导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抓标准。建立粮种、培育、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之成为企业和农户遵守的行为准则,按照定品种、定主体、定目标、定责任、定管理的要求,把质量标准的规范落细落实,全面提高我们的产品进入高端市场的能力,进而塑造更多更好带动力强的产品、更多技术职业农民,为产业化发展拓展空间和条件。

3.抓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牌打造工程,开展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提升品牌效益和精深加工附加值,提高品牌知名度。推进“三品一标”示范县、镇、村创建,持续擦亮“大姚核桃、大姚粉丝、大姚蜂蜜”三张名片,积极申报“大姚小把粉丝”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积极创建国家、省、州名牌产品。做大做强核桃“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加大“大姚核桃”地理证明商标的应用,统一大姚产品品牌。

4.抓营销。充分发挥区域扶贫合作特别是富滇合作的作用,以市场为主体,以政策为导向,加大绿色食品营销力度,努力将绿色食品业培育成为大姚的标志性产业。

(二)装备制造业。支持大姚机械配件厂技改搬迁项目、星禹水利整体技改搬迁扩产扩能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快引进一批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数控机床、农业机械等领域的大型研发制造企业,打造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

(三)生物医药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品、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养生养老、健康管理、康体健身、健康服务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是云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也是我县培育的重点主导产业之一。围绕我县生物医药、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在健康生活、健康养老、健康旅居上下功夫,把生物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成为引领性产业。

(四)轻纺工业(以缫丝、印刷为主)。扩建蚕桑基地,依托蚕桑专业合作社,着力栽桑养蚕技术标准,提升亩桑效益和蚕茧品质,依托七彩丝绸有限公司扩大产能发展织绸产业,通过招商引进1-2家集缫丝、织绸一体化的加工企业。紧紧抓住大姚彩印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楚雄卷烟辅料集团的机遇,转型面向市场拓展出版、娱乐、日用品等中高档印刷领域延伸产业链,助推全县以缫丝、印刷为主的轻纺工业发展。

(五)绿色能源业。巩固“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果,抓住楚雄州被国家列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光伏发电重点区、金沙江流域风光水互补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区域的机遇,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优势,加快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建设项目,把绿色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六)冶金矿产业。依托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持续接替工程建设步伐,支持桂花公司破产重组,科学合理地开采县内铜资源,通过招商大力发展通信电缆、空调、汽车、电子电器制造等产品所用铜制件制品,做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改造提升冶金矿产业。

(七)现代商贸物流业。按照“物联网+”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内配套建设大姚县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建立综合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我县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要紧紧抓住产业融合发展这个“牛鼻子”,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一是以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健康和绿色食品业为支撑,延伸产业键、价值键,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实施“绿色+”、“生态+”,进一步释放健康养生产业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带动我县绿色食品、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加速融合发展;二是通过形态、模式的创新,与大数据、物联网为支撑实现产业融合。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实施“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村产镇融合发展,带动全县产业真正走上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路子。三是以基础性、统领性、成长性都较好的企业作为龙头,推动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发挥关键作用,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形成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基层群众医疗、教育问题,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乡融合,促进旅游文化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等融合发展。

四、打造和谐的营商环境

(一)抓营商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建立有效的跟踪问效服务体系,促进部门强化服务意识,推行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制”,龙头企业“现场办公制”,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行政效率。精准投放和落实惠企政策。各行业部门要认真落实2020年国家和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我县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疫情防控期间出台的惠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市场主体责任。落实金融部门疫情防控期间给予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延期企业到期贷款等惠企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分类指导企业发展。

(二)抓产业链招商。突出产业招商,着眼于实施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层次、延伸产业链条,实施精准招商、点对点招商、绿色化招商,支持以大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为主体开发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实现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打造拳头产业。

(三)抓文化招商。深度挖掘我县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区域性文化资源,依托“非遗”文化、孔子文化、盐文化、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系列文旅融合产品,通过招商推动“彝绣”、民族舞蹈、民族文化走向旅游文化商演市场,打造一批以彝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产品、彝药等为主的文化旅游招商项目。

五、抓好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党对产业发展的领导。以强化政治引领、突出人才支撑、夯实基层基础、聚焦产业发展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向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下派党建指导员,有条件的重点产业在建项目要成立党支部、党小组,全面加强党对产业发展的领导。

(二)形成产业发展体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推进组、一名主抓领导、一个发展规划、一套配套政策”的思路,充分发挥大姚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系统统筹协调好全县产业发展。要认真抓好企业服务团队、金融服务团队、专家服务团队和项目落地团队帮扶工作。

(三)形成有利的要素保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降低企业成本的相关保障政策,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州产业重点投向,积极争取产业发展资金,统筹整合各种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品牌打造。生产要素,土地、林地等政府性资源优先配置用于重点产业和打造产业链及产业群集,切实增强产业发展要素供给。

(四)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支持力度,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建产业投资公司,融资支持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建立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畅通信息沟通渠道,积极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瓶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项目前期支持和产业发展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3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9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8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力争规模以上企业达40户以上,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达11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轻纺工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绿色能源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冶金矿产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

二、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断延伸扩大

按照产业发展全产业链打造、集群化打造的要求,围绕七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到2025年,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融合程度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同时,产业配套体系基本完善,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化程度明显提高,逐步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过渡,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项目、培育企业、打造基地、塑造品牌、优化布局,特别是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健全完善服务企业成长、生产要素保障、科技创新进步、名优品牌创建等机制,努力形成大企业领军、产业链延伸、群体式崛起的产业发展格局,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把大姚县建设成为全州产业转型升级新高地、楚北对外开放门户。

三、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到2025年,园区建设成效明显,中高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内部结构更为合理,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努力将大姚产业园区打造为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产业园区,进一步增强与全省其余省级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围绕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培育取得突破,重点企业梯队培育制度日趋完善,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带头人”,一批骨干企业成为行业“主力军”,一批科技型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

第三章 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向重点区域布局,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构建“产业随功能区走、企业随产业走、人随产业走、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随人走”的发展格局。

一、空间布局

围绕建设滇中对外开放北大门,依托“四纵四横”路网建设,变交通末梢为开放前沿,发挥大姚在楚北区域的比较优势,擦亮“核桃之乡、文化之邦、秀美蜻蛉、幸福大姚”四张名片,在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形成楚北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与元谋、永仁等县市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建设楚北滇川合作发展示范区,打造楚北区域发展中心。

(一)推动“两廊”联动

以楚姚、永大、元宾、大攀高速和蜻蛉河、西河、渔泡江、金沙江等流域为骨架,推进南北、东西两条生态廊道产业布局。以金碧、赵家店、新街、六苴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绿色能源、装备制造、轻纺加工、生物医药和健康养生等产业,打造县域经济支撑极、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区、农业观光旅游区、健康养生休闲地,努力把南北廊道建设成为全县经济体量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生态廊道。以龙街、石羊、三岔河和环百草岭区域的三台、铁锁、桂花、昙华、湾碧为重点,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经济林果等产业,依托石羊古镇、永丰湖、昙华山、百草岭等旅游资源,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把该区域打造成为“生态屏障保护带、绿色食品供应地、民族风情体验区”,努力将东西生态廊道建设成为全县生态最美、最宜旅游康养的生态廊道。

(二)促进“四园”融合

抢抓“互联互通”高速路网建设机遇,立足大姚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建设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样板区、产业兴旺引领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培植以绿色食品加工、轻纺加工、生物医药为主的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和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为一体的新型工业产业园。依托交通路网规划建设,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规范物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等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巩固提升美丽县城建设成果,以大姚核桃康养小镇为重点,开发旅游、彝药等健康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健康旅居、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健康产业园。

、产业园区布局

合理布局各个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将新能源发展区域纳入规划,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根据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突出资源特色,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拓展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完善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十四五”期间,根据大姚县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综合考虑产业在全县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发展潜力、产业链、带动力等因素,大姚产业园区按照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突出资源特色,促进产业聚集发展。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以核桃加工为重点),辅助发展轻纺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林木加工等产业,与金碧产业园区互为补充。

(一)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

紧紧围绕以核桃、花椒、蜂蜜、中药材、茧丝加工等为主的生物资源产业、彝族药业、轻纺工业,大力发展非公企业,不断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培强现有产业,扩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重点培强以核桃加工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轻纺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建设生物资源加工区、轻纺工业区。

(二)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主要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装备制造、林木加工等产业,与金碧产业业园区互为补充,缓减金碧产业园区对城市环境的压力。依托园区较好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优势以及县内优势资源,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林木加工等产业。

(三)新能源产业区(全县适宜发展新能源的区域)

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产业,培强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把大姚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

第四章 突出打造三大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突出打造绿色食品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业三大优势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

一、绿色食品业

按照“立足特色,细分市场,提升品位,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发展大姚核桃、野坝子蜂蜜、小把粉丝等特色食品和白芸豆、蚕豆、魔芋、辣椒、黑山羊等农畜产品,加大有机蔬菜、绿色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力度。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深入实施“农业+”。引进和培植一批有实力的加工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省、州名牌产品,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加大产品营销力度,努力将绿色食品加工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到2025,力争绿色食品业产值达110亿元以上。

(一)核桃

抓住我县被列入“全国100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的机遇,围绕“中国核桃之乡”建设,创新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在规模、龙头企业及品牌、科技上下功夫,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现有核桃加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实行内联外引,加大招商引资,引进精深加工先进企业,从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规范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优势,建成楚雄州乃至云南省最大的核桃干果加工基地和交易集散地,努力使大姚的核桃加工企业在全省绿色食品业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

(二)蜂蜜

打响“野坝子蜂蜜”品牌,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培植以石羊、龙街、赵家店为重点的新蜜源及蜂业养殖区,实现养蜂规模化、专业化,建立新的养蜂价值链,研究开发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蜡、蜂蜜饮片等蜂蜜系列产品及蜂蜜饮料制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三)小把粉丝

开发优质蚕豆资源,整合县内小把粉丝生产户,统一质量和品牌,扩大小把粉丝生产规模,提高小把粉丝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做大“大姚小把粉丝”品牌。

(四)林果蔬菜

发展林、蔬、果种植,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重点抓好花椒、魔芋、大白芸豆、板栗、树葱、桑果等绿色食品加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使产品上市场、进商场。畜禽产品。依托黑山羊、生猪、肉牛等畜禽资源优势,稳步改良和发展黑山羊、生猪、肉牛等畜禽养殖,加快畜禽加工产业建设,走深加工发展及加工出口之路,把绿色畜禽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五)其它加工业

在野生菌、粮食、保健品等其它加工业上取得突破,重点抓好野生菌、优质水稻、马铃薯、优质蚕豆等绿色食品加工,支持野生菌、粮油制品等加工业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

依托我县机械配件加工制造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电力(电器配件)产品、机械(配件)产品、小型农机具等加工制造业。大力支持以大姚机械配件厂退城入园项目为依托的大姚南山坝建设汽车配套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数控机床、农业机械等领域的大型研发制造企业,打造南山坝片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引导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鼓励企业走“专、尖、特、新”的路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定型产品产量,不断提高与主机厂的协作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支持企业组装农用车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跟上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利用产业转移的趋势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企业产业优势产业链向上延伸重点发展铸件项目。以汽车、发动机、农用机械、电力机械为依托,成为省内汽车、发动机、农业机械的主要铸件提供商。同时支持星禹水利设备公司技改扩建,扩大规模,使闸门、启闭机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延伸铸造产业链。到2025年,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

三、生物医药业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品、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养生养老、健康管理、康体健身、健康服务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是云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也是我县培育的重点主导产业之一。围绕我县生物医药、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在健康生活、健康养老、健康旅居上下功夫,把生物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成为引领性产业。到2025年,力争生物医药加工企业产业达6户以上,培植年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1户、1亿元以上企业2户,实现生物医药业产值15亿元以上。依托大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等“金字招牌”的优势,规划建设大姚健康养生产业示范县。突出特色定位,加快推进森林康养、阳光康养、彝医药康养发展,特别是要在森林康养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提升健康生活、健康养老、健康旅居。

运营策划一批依托奇山异水旅游走廊做优千里金沙观光游、千里彝山体验游、千年古镇文化游三条特色旅游线项目,将大姚县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康体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户外运动休闲地。依托“大姚孔子文化节•核桃文化节•彝绣文化节”、“昙华插花节”、“三台赛装节”等重要节庆的影响力,做好大姚文化的宣传营销。依托“非遗”、“彝绣”、民族舞蹈、民族文化,打造一批以彝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产品、彝药等为主的文化旅游商品。

结合永丰湖绿色康养区、石羊古镇文化康养特色小镇、昙华生态康养特色小镇、湾碧热作民族风情体验康养特色小镇、赵家店休闲度假康养特色小镇等项目和依托金碧制药、恒元饮片等企业引进与生物医药关联的高端服务业做好项目招商工作,建设一批半山酒店项目,最终形成集健康医疗、养生养老、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康养、休闲”全产业链健康养生产业。

大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支持县城酒店提升打造三星级酒店,规划建设东塔湖四星级酒店。鼓励支持各乡镇大力发展民宿客栈、乡村旅馆、帐篷酒店等新业态。动员和支持开发以核桃美食、彝族菜肴、风味小吃等绿色食品为重点的特色餐饮,达到食品安全卫生、就餐环境舒适、设施整洁、服务优质、主客共享的旅游餐饮体系。以大姚彝绣、核桃、彝医药以及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民族特色商品等为依托,重点打造健康食饮品、彝族医药、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多样化旅游商品系列,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第五章 巩固提升三大传统产业

按照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低碳的要求,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轻纺、绿色能源、冶金矿产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和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一、轻纺工业

紧紧抓住卷烟生产行业整合和大姚彩印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楚雄卷烟辅料集团的机遇,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转型面向全省市场拓展出版、娱乐、医药、食品、日用品等中高档印刷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力争促使新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重组成功,大力发展缫丝产业;依托现有的七彩丝绸有限公司发展织绸产业,扩大产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1-2家集缫丝、织绸一体化的大中型加工企业,助推全县丝绸纺织为主的轻纺工业大力发展。到2025,力争轻纺工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

二、绿色能源产业

加快光伏、风电场、城市充电桩及充气桩建设,充分利用楚攀天然气管道,启动龙街至大姚燃气次高压长输管网建设项目。积极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牌”,形成完整产业链,做优绿色能源产业,巩固“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果,把绿色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到2025年,力争水电总装机达7.352万千瓦,力争风电装机达78.4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97万千瓦,实现新能源产值15亿元以上。

(一)电网建设

至2025年,高压配电网线路“N-1”通过率C类及以上区域达到100%,D、E类区域达到80%;中压配电网目标网架典型接线率B类及以上区域达到92%,C类区域达到85%,D、E类区域达到98%;中压配电网可转供率B类及以上区域达到80%,C类区域达到85%,D、E类区域达到65%,中压主干线路供电半径合理率100%,农村电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3kVA,消除重过载和电压质量问题;乡镇变电站布点覆盖率达到97%,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配电自动化开关覆盖率达到90%。

(二)油气发展

大姚县天然气开发利用工程将建设专用储气设施,发展用户30000户,利用天然气发展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将建设中国石油楚雄-攀枝花天然气管道5号阀室至大姚天然气供应支线管道;中缅油气管道大姚支线段建设姚安至大姚天然气管道支线35公里的项目建设,补充我县能源消费市场,填补我县油气方面的空白格局。

(三)新能源开发

1.风能开发。2021-2025年重点开发涧水梁子风电场建设项目、大姚县茅稗田(二期)风电场建设项目、大姚县叭腊么风电场建设项目、凉风坳(三期)风电场建设项目,有侧重地引入抗风险能力强的央企、国企开发建设板栗山风电场建设项目、学校梁子风电场建设项目、菜西拉、李家地、月拍山区域风电场建设项目、泗溪大箐风电场建设项目,对规划的其余风电项目进行有计划调整林地,对风电发展规划调规修编。

2.太阳能开发。2025年前,完成大古衙太阳能光伏电站二期、三期共6万千瓦装机的开发建设,利用农业大棚发展并网光伏发电10万千瓦,利用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10万千瓦。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对小黑箐、花果山、黄羊岭、小红山区域进行光伏项目开发,对规划的其余6个太阳能并网光伏项目有序开发利用。

3.生物质能开发。围绕大姚县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重组实施,加强与新实施企业的对接协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大原料收储体系建设力度,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我县废弃的林业三剩物和农作物废弃物。

三、冶金矿产业

抓住我县具有丰富的铜、铁、金、云母、煤、盐等矿产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重点以铜矿资源开发为主,继续勘探新矿源。依托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持续接替工程建设步伐。支持桂花公司破产重组,尽快投产生产,科学合理地开采县内铜资源。走矿电结合的路子,加大以电解铜为核心的铜资源深加工,大力发展通信电缆、空调、汽车、电子电器制造等产品所用铜制件制品,实现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做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改造提升冶金矿产业。到2025年,力争冶金矿产业产值稳定在10亿元左右。

第六章 加速培育现代服务产业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平台,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鼓励传统行业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创意的研究和运用,以新技术、新创意为基础,通过重新整合产业链,加快各产业内部的融合发展,加快培育现代商贸物流、新兴服务业两大成长性产业。

一、现代商贸物流产业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限上企业户数达到75家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2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0%;有出口业绩的外贸进出口企业达5户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万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租赁和商贸服务业达3家,年均增长20%以上。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达100户,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突破5亿元。

(二)发展重点

1.商贸流通。一是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传统批零住餐服务行业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批零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开展线上线下市场良性互动的网络批发、零售业务。积极培育新零售,支持限上企业发展连锁店和专业专卖店新建直营门店、发展农超对接和在农村地区新建或规范提升便民店。二是抢抓机遇,推动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结合我县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聚焦大姚县优势领域和发展短板,将观光休闲、健康服务、文创时尚、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纳入云南省重点发展的14个行业作为我县“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三是补齐短板,加大商贸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大力规范商贸流通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场环境,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行业和企业发展。尊重市场规律,培育壮大现有商贸企业,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达限,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氛围。四是夯实电商基础,实现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以楚雄州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州和大姚县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纵深发展。提升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商服务站点,畅通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以网络构建为基础,以模式创新为引领,以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共享协同为重点,着力破解“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的双向流通问题,以电子商务助推商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五是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商贸流通生产力空间布局。统筹做好“十四五”期间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县城商业中心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结合我县实际,从农产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节点打造、县乡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商业综合体、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提升、电子商务等具体业态和构建完善流通体系等方面着手,科学谋划商贸流通生产力空间布局。六是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外贸竞争力。加大对外贸企业的联系帮扶力度,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和外贸进出口动态,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洽会和线上推介展销等贸易促进活动,鼓励企业发掘商机,抢抓订单,将委托出口转变为自营出口,扩大贸易成交额,推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2.现代物流。充分利用大姚县地处楚北连接线的地缘优势,主动融入“攀楚、成渝”经济带,通过完善仓储、物流等服务配套功能,以物流中心和商品市场为重点,统筹城乡,兼顾业态,促使大姚县形成与周边互联互通、快速、便捷的城市配送、城际配送和农村配送有效衔接的物流体系。

3.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商贸物流融合。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战略任务,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鼓励商贸物流企业、物流园区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移动通信、射频识别等技术,建设集物流信息查询、网上结算、货物在途管理于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以电子商务培训、孵化、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推进电子商务入企进村,高起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支持区域性特色电商平台建设,鼓励传统市场和传统企业向电商转型,改造传统商贸物流业,促进线上与线下、有型与无形互动发展,重建销售与消费双向流通渠道,增加就业,促进创业。

二、新兴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一是积极培育和引进设计咨询、信息服务等各类中介行业。二是壮大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公证服务等机构,规范和推进拍卖、租赁、典当业的发展。三是引导和促进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发展。

(二)发展重点

立足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比较优势,加强扶持引导,实施重点突破,加快壮大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行业规模。

1.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当放宽对基层机构的授信额度,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大姚农村商业银行发挥好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争成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县,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培育壮大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商金融等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探索针对“三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2.发展房地产服务业。建设一批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现代化文明社区,增加居民住宅有效供给,努力实现价格合理、层次多元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明确物业管理行业责任边界,健全符合行业特征和市场规律的价格机制,规范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秩序,不断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打造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

3.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方针,整合现有社区商业资源,加快新建社区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维修、家政等配套网点建设。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区中心和文化、卫生、养老、计生服务等。加大对社区服务业投入,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和创办社区服务实体,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培育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引导有条件的社区服务从社会福利型向社会化服务转变,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形成自我发展、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服务经营实体。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我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民族工艺、民族服装服饰等产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和扶持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深入挖掘和弘扬孔子文化、民族文化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办好孔子文化节、核桃文化节和彝族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举办好插花节、火把节、开井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活动,打造一批代表大姚形象的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

5.发展信息服务业。将“三网融合”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大姚、网络教育等新市场,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实现信息网络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加快构建公共基础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库,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完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网上查询、网上预订等信息增值服务。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在物流、通信、金融、教育、数字娱乐、房地产、外贸、旅游等现代服务行业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普及。大力推进数字电视、电脑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6.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发挥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城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家庭建设,加速推进农村和社区、家庭电子商务;重点建设黄海屯电子商务园区和职教中心电子商务孵化园区,鼓励企业(个人)借助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战略,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在村组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打通工业品下村、农产品进城通道。

7.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围绕“生态宜居城”建设,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做好基本养老与商业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村屯养老、就地养老与异地养老有机结合,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医及文化娱乐等需要,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形成集健身休闲、养生旅游、医疗养生、老年用品开发等为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开发建设一批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公寓式康体休闲养老机构、养老小区、养老村。通过招商引资和培强本土企业,打造集健身休闲、医养结合、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养老基地。

8.加快其它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广告会展、租赁等商务服务业。同时加快科技服务、家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第七章 统筹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信息技术产业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加速融合,数字经济势不可当。互联网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万物互联推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带来产品与服务供给方式、商业模式、企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深刻改变,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分工形式从过去线性模式向网络化方式转变,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物流、用户等各个主体之间距离不断缩短,形成无缝链接的产业生态圈,数字化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信息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更加广泛,工业区块链初步构建,呈现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大姚发展的新格局。全县家庭宽带覆盖率达100%、全县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城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5G覆盖率达100%、家庭(端到端)平均有线网络接入带宽达100M、城市无线网络接入带宽达200M、农村无线网络接入带宽达100M。

(二)发展重点

1.推广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快信息化技术在生产过程的广泛使用,建立个性化制造与规模化生产协同的新型生产方式。提高冶金矿产、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轻纺等行业的数字化生产装备的比例和联网率,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生产方式,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工艺优化、故障诊断和及时响应,推动生产过程与主营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和集成应用,形成迅速应对市场变化的个性化制造能力和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对主要耗能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倡导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对生产过程能耗物耗的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能力。

2.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和综合标准体系。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有线宽带和无线宽带建设并举,在普及光纤宽带网络基础上,大力发展5G无线通信工程,推动“三网”融合,筑牢信息化基础。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推动大数据的应用与服务。发展信息消费产业,筑牢两化融合发展的应用基础。

3.突出重点领域。大力引进国内外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中心,建立大数据基地,培育大数据产业。坚持试点先行,突出应用牵引,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试点,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内部业务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和上下游企业间系统集成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扩大两化融合试点区域、行业和企业范围。重视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标准建设。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和平台经济,引导企业通过互联网发掘利用全国甚至全球资源,开展产品研发、联合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克服技术、人才、地域等限制,最大限度地整合优质资源,促进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着力打造智能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二、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等资源综合利用。

(一)发展目标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体系建设。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1.5%。

(二)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在冶金、建材等行业推广节能技术装备,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技术装备配件生产和使用。推广和使用节能产品,推广能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的应用。在城市街道、宾馆、写字楼、体育场馆等公用设施积极推广和使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灯、LED等高效节能产品。加大新型建筑材料和节能产品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不断提升节能服务的技术集成和融资能力,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壮大节能服务产业。

2.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加快形成成套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产能力。加快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切实改进水环境质量,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并统筹推进饮用水源地水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矿井水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切实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加强砷渣、铬渣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推广环保产品应用,大力推广应用环保材料和环保药剂等环保产品,积极推广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应用。扩大政府采购环保产品范围,不断提高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创新环境服务模式,推广合同环境服务,促进环保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工业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环境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服务。大力发展多要素、全过程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的综合环境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大力发展环境法律政策、战略规划、工程咨询、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核查、评估认证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环境教育普及与培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等新兴环境服务业。

3.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大资源和产业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高效安全采选技术和装备,突破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技术瓶颈,降低入选品位,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重点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进一步提升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对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电池、废旧纺织品、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废弃物集中资源化回收和规范化处理,发展以废旧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旧汽车、废弃油品等为主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扩大城市生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4.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残留地膜、畜禽粪便、林业三剩物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培育农林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实施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等重点工程,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机具的研发与推广。积极推进残留地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利用,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畜禽粪便工厂化处理技术,推广生物发酵模式,加强对分离后的粪水、粪渣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大型养殖场推广粪便综合治理工艺。推动林业剩余物制木材、养殖食用菌等资源化利用,支持林业剩余物能源化利用,发展生物合成液体燃料先进技术。鼓励开发农林废弃物超低排放焚烧技术。

5.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动物联网电子监管在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利用处置等领域应用,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统筹县内外再生资源利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衔接。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广再生产品和原料。建立健全覆盖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技术工艺、再生产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标准体系。

第八章 实施四大工程

一、实施四大工程

(一)项目支撑工程

1.强化项目支撑。以转型发展为方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立完善项目库,深入研究、科学论证,以打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强产业、惠民生、利长远为重点,“十四五”期间谋划提出支撑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项目100项,总投资150亿元。加强与国家和省、州对口部门的汇报对接,争取将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州规划盘子。完善“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建成一批、补充一批”滚动推进的项目库建设机制,梯次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2.切实加大项目前期投入。不断提高项目的成熟度,最大限度争取到国家和省、州的扶持。把加强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对规划所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加快组织推动实施。按照“策划储备一批、洽谈签约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思路,建立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认真研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的土地、林地、资金、服务等要素保障措施,统筹平衡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土地和林地指标、融资、原材料供给和水、电、路配套等工作,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

3.完善重大项目推进考核制度。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纳入县综合绩效考核指标,实行工业项目领导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力争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5年全部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二)企业提升工程

1.落实“质量兴企”战略。按照“总量不足特色补,规模不足质量补”的思路,以创新品种、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每年每个重点工业行业集中扶持1户以上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作为“质量兴企”示范企业,以示范为引领,以点带面,力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规模企业中推广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把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与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现场管理等质量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指导企业建立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体系;督促企业认真履行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产品质量诚信体系;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源头上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完善产品追溯体系。开展质量标杆活动,按照质量品牌标杆试点企业办法,树立州级质量标杆企业。大力鼓励申报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到2025年,培育1-2户全国质量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个工业名牌产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

2.狠抓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轻纺、清洁能源等重点培育的产业,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质量品牌创新带动科技、产品、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同步创新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期间,每年组织实施5个技术改造和创新类项目、5个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达到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建设,到2025年,全县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5家以上,州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10家以上,省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达到2家,3个专家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

3.着力培育行业小巨人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细分行业领域做强做优,促进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发展迅速、产业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行业小巨人”,以不断成长的工业“行业小巨人”为标兵,引领带动全县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力争到2025年,培育成功“行业小巨人”2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5户以上,1户企业进入云南100强,5户企业进入楚雄州100强。

(三)机制创新工程

1.简政放权,提高效能。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行网络审批服务,加快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应用推进速度,不断完善网络审批流程,实行行政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并联审批,全面提高审批效率。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推行代办制,对在县内投资的项目,由县政府专门服务机构负责代办所有审批手续。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制度。对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全程跟踪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设立政策法律咨询中心。依托政务服务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

2.加强规划衔接,清理规范政策。根据国家、省、州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作出的战略部署,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分析县情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明确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把转型升级规划与大姚县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环评同步进行,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执行力、约束力,切实发挥规划对转型升级的引领、指导作用。对县级制定的现行政策进行清理、规范。对转型升级作用不明显、力度不大的,要修订完善;对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对产业结构有阻碍、限制的,特别是部门规章,要及时予以纠正或废止。

(四)绿色发展工程

1.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冶金矿产业行业低碳化改造。加强低碳技术推广示范应用,鼓励生产和研发轻质材料、节能环保等低碳产品。加强企业项目建设和生产全过程的节能管理,加快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渣、废水、废气等回收利用,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通过优化上下游产业布局,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筑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

2.严格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政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工业用水等方面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差别电价政策,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装备和产能。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防止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禁止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对区域实行能耗总量控制,新建项目主要产品能耗不得超过省定额指标,重点建设项目能耗须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切实加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做到“三个不批”:属于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的不批,企业排污超过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的不批,超过排污控制指标的地区新增排污量的项目不批。

3.推进节能减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倒逼工业转型升级机制。继续实施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对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和低碳示范产业园区。围绕冶金矿产、轻纺、装备制造等重点耗能行业,抓好重点减排项目进度,确保工程按期投运。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重点,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严格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对标达标、能源审计和能源清洁度检测活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健全高耗水行业用水限定指标和新建企业(项目)用水准入条件;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节水技术和产品的推广使用,推进污废水再生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广节材技术工艺,发展木基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再生循环和节材型包装。

4.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在推进重点行业治污工程建设,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渣、废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时,以尾矿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积极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不同产业间的共生耦合,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

第九章 打好五大攻坚工程

要改变我县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支撑不足的局面,必须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增能、工业经济攻坚、园区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主体培育发展“五大攻坚工程”,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一、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能攻坚工程

我县产业结构单一、冶金矿产业一枝独大的局面在“十三五”期间虽然有了改变,但冶金矿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仍占一定比重。但受楚雄矿冶六苴、桂花矿区铜矿资源枯竭的影响,冶金矿产业支撑乏力、新动能培育不足,产能逐步下降,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同时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更快地实现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坚持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双向发力,积极巩固改造提升旧动能,大力引进培育打造新动能,稳妥推进去产能,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能,始终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中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过多年努力,我县“十三五”期间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7:37:36。“十四五”期间,仍然要坚持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强做大除冶金矿产以外的产业,最大限度弥补冶金矿产业下降形成的缺口。认真贯彻落实《大姚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大姚县支持批零住餐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快发展批零住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落实好农业农村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政策,以调结构、培主体、提品质、促融合为抓手,促进粮经饲统筹,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二)通过重点产业结构优化推进新旧动能接续发展。对传统优势产业,不能因一时市场波动而“自废武功”。要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对冶金矿产业、轻纺工业要进行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修复传统优势产业动力。加快新兴产业动能培育,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业、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扶持,催生新的增长动能。实施特色优势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彝医药、核桃、花椒、野生菌、蜂蜜、果蔬制品业及汽车配件发展,力争尽快形成支撑大姚县的产业体系,不断创造新动能,力争到2025年全县7大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左右,其中,通过改造提升冶金矿产、轻纺两大支柱产业,确保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突出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清洁能源四大产业,确保四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左右;加快培育现代商贸物流、新兴服务业两大产业,确保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0%左右;其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左右。

(三)在重大项目实施中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引进实施重大项目和加快推进现有项目技改提升,不断扩大新增动能。在“五网”建设和精准脱贫攻坚战、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补民生短板等工作中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动能。

二、工业经济攻坚工程

工业是强县之基、兴县之本。从我县来看,工业占GDP的比重达35%左右,“三分天下有其一”。就我县而言,工业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服务业,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推进跨越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突破点也在工业。“十四五”期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总量达38亿元,力争突破40亿元。

(一)突出创新驱动。积极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及清洁发展,提升竞争力。着力在农产品深加工、药品制造、冶金矿产、装备制造等领域扶持引进、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开发生产一批新产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实施行业信息化服务工程,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力争到2025年,全县认定省级技术中心达5以上,州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家以上,省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达到2家,院士工作站2个,每个重点产业培育1户“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二)强化项目支撑。一批重大的产业项目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抓手。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投资的理念,建立前期、新开工、在建、竣工全链条的项目管理模式,做好项目的定期跟踪服务,盯紧抓实全县重点工业项目的推进建设,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工期倒排监测,强化国土、环保、林业、金融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着力解决规划、选址、征地、配套等问题,从核准(备案)、建设、投产实行全过程跟踪。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我县产业实际,围绕重点产业培育,积极完善本级工业投资重点项目库,强化重点项目库更新和管理。完善重大项目分级分类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调研督查,努力协调解决项目规划、选址、征地、配套、融资等问题,促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对我县重点工业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存在困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措施。

(三)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县工业投资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引进实施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加快推进现有项目技改提升,不断扩大新增动能,确保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0%以上,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占规上投资的比重达20%以上。

(四)强化基地支撑。基地建设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基地建设,产业发展才有基础。要围绕我县重点产业培育,切实抓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核桃、花椒、魔芋等高原特色农业)、蚕桑产业基地、冶金矿产业基地等基地建设及培育。

(五)强化“一突出两打造”。突出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针对我县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短,产业配套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现状,按照全产业链打造的要求,围绕产业,拉长产业链,突出打造9条产业链。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形成“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融合程度,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围绕“两型三化”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力争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五大重点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

三、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攻坚工程

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全县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以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为目标,以科学合理规划园区、优化园区布局定位、开展园区清理整顿为抓手,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能力为基础,以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闯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园区跨越发展新路子。

(一)积极推进园区实体化管理,创建高效的园区管理模式。科学、高效、顺畅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是推进园区跨越发展的关键,坚持“小机构、大服务”,推动园区扁平化管理,创建“权、责”配置科学、运转高效的园区管理机制,提高园区利用率和开发效率。大姚产业园区要率先推行扁平化管理,调整充实内设机构、压缩管理层级,配齐配强园区管理队伍,建立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相对独立的统分管理体制。

(二)科学合理划分园区分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定位。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的要求和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的理念,立足我县实际,围绕资源、交通、区位、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基础和潜在优势,在全州、全省的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准确定位园区的功能和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划分各产业园区产业分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科学选择和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将可持续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贯穿其中。

(三)着力产业培育,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和关联配套为方向,策划园区发展项目,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围绕绿色工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以精深加工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根据我县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综合考虑我县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发展潜力、产业链、带动力等因素,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发展核桃加工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轻纺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建设生物资源加工区、轻纺工业为辅助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创新资源开发理念和思路,以新技术应用为基本特征,以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终端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根本目标,坚持高端引领,策划园区发展项目,强化招商目标责任制,重点实施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代理招商,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提高招商实效,加快项目引进,形成规模,着力打造具有大姚特色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

(四)严格项目准入,推动园区绿色集约发展。要依法依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强化项目建设用地监管,园区单位面积投入强度需达到150万元/亩以上,产出率达到200万元/亩以上。园区用地自供出之日起2年未建项目的,依法依规退出用地。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所有新入园的项目要符合规划要求,决不允许项目乱摆乱放。要严把项目审查关,入园项目应符合园区产业布局和配套聚集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园区“订单式”标准厂房建设模式,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五)积极推行市场化建园模式,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坚持“适度超前、整体配套、滚动开发”,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园区“七通一平”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主干路网、区域路网的构建,畅通园区各功能板块间的有机联络,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项目的承载力,带动和加快园区土地的有序开发。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社会组织和其它投资机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设“园中园”,突出园区特色,积极推进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避免同质化的重复投资。积极推行市场化方式经营园区基础设施,以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特许经营权出让为突破口,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园区项目建设与运营。加快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设施以及学校、旅游、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园区吃住行娱购及就医就学等生活配套功能,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六)创新管理体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争取落实大姚县产业园区机构设置,切实充实运管机构的力量,进一步落实园区管委会管理职权,按照“部门(政府)委托、园区办理、部门备案”的模式,充分授予园区管委会行政审批和经济管理权限,健全完善机制,推动园区独立运行。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支持园区管委会自主设置内设机构,推行聘任制和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薪酬分配机制,做到岗酬相适、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以实体化管理为方向,建立行政权限和经济管理权限相对独立的统分结合管理体制,推动园区管理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市场化、公司化管理转变。采用“小管委会+工业投资公司”的运作模式,工业投资公司承担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职能,所属乡镇政府负责园区社会事务管理,园区管委会根据授权行使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以规划、建设、融资、运营、服务为园区管委会主要职责,逐步建立起融、建、投、管、营的“扁平化”运行模式。凡是符合产业导向、规划设计、环保要求的项目,环保、市场监管、安监、住建、消防、国土、电力等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实现项目建设与其他行政审批环节同步进行,提高办事效率,做到特事特办。园区管委会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

(七)加强融资体系建设,增强园区造血功能。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推动园区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增强园区造血功能。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外,要建立园区建设“资金池”,广开融资渠道,积极主动加强与省、州各大商业银行的联系和沟通,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要积极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县工业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加强园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加大县工业投资公司资本、资产的注入力度,授权公司参与土地收储和土地一级开发,通过经营土地等生产要素积累资金,切实提高大姚县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融资能力。鼓励企业入股县工业投资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银政企合作等投融资模式,充分吸收金融、非金融、民间资本或企业集团共建产业投融资平台,解决园区建设缺资金和入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鼓励大企业(集团)和其它经济组织以“园中园”形式参与园区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出让为条件,实施特许经营,大力引进各类资本投入,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八)加强园区招商引资,提升园区开放水平。坚持“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的理念不动摇,强化落实各招商服务团招商责任,坚持请进来招商、走出去招商,借助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的方法突出工业招商主体地位。深入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立足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主动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着力发展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服务周边发展的配套产业和配套项目。既重视大项目,又不放过小项目,关注短平快项目,形成大小结合、长短结合、主辅结合,对投资大、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项目,可结合现行税收政策,从土地出让金、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等给予切实有力的优惠政策。

四、民营经济发展攻坚工程

民营经济是最大的市场主体,在推动就业创业、帮助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上具有明显优势,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要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活力。“十四五”期间,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到“十四五”期末达到7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每年以10%速度增长,到“十三五”期末达到7万人。

(一)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发展重点。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思路,调整优化民营经济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和新兴业态。在保持加工制造业等传统领域优势并不断提升层次水平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努力培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民营经济在一、二、三次产业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二)落实政策,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抓好国家、省、州、县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力推行无刁难审批、无歧视办证、无拖延办事的工作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便利化。认真落实“三清单一目录”(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负面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涉企收费目录),努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清理规范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坚决整治“红顶中介”,优化审批流程,推行涉企收费清单管理,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的原则,鼓励民营经济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加强对民营企业、非公人士的法律维权工作,大力整治向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现象,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维护企业经营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把优化环境、改进服务作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三)拓宽融资渠道,突破发展要素瓶颈。一要完善小微企业融资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建立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动态项目库,定期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需求信息。二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中期票据、集合信托、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上市融资等渠道进行直接融资。三要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运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方案。对上市培育重点企业,在项目、资金、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集中扶持。四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新三板市场参与股份转让、融资和并购等业务。

(四)创新驱动,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支持推进民营经济调整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县民营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的路子,以解决企业成本上升、产品老化、价格走低等问题。转变思维模式,从深化改革、创新创造、“互联网+”等重大变革中寻找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围绕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营销等环节,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结合我县绿色产业基地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投资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扶持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养殖企业,优化结构,做强做优,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加强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五、主体培育发展攻坚工程

市场主体发育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活力,当前,我县经济发展与其他县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培育上,包括市场主体的数量、规模和活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必须培多培大培强市场主体。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活力源泉,也是当前稳定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

(一)实施“五个一批”,推进市场主体培育。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阀门”,着力破除一切制约市场主体发育的体制机制,切实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自觉行动。一是着力放宽创业经营条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搞好创业培训辅导、扶持孵化,鼓励创办各类中小企业,引导创业发展一批;二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大型骨干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主导产业带动项目、企业集群项目,做好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推进招商项目落地生根,招商引资落户一批;三是着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差异化创新发展道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导转型升级一批;四是着力推进优势企业、优质企业、成长型企业、高新企业改制上市,发挥上市公司的带动作用,扶持上市带动一批;五是着力抓好重点技改项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帮扶技改助长一批。

(二)培强扶小,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扎实开展“行业小巨人”培育工程,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细分行业领域做强做优,促进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发展迅速、产业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进入全州同行业排名前五位,成为“行业小巨人”,引领带动全县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力争到2025年,培育成功“行业小巨人”2户以上。加快扶持发展大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开拓新产业、加强与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等措施,整合各类发展要素,加大政策、资源、资金支持等扶持力度,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先进装备制造、轻纺等行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五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对列入五亿元以上培育计划的企业由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向五亿元以上企业倾斜,到2025年,努力培育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1-2户销售收入过十亿元,5户销售收入过五亿元的企业。每年争取新增认定1-2户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出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

(三)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支持、大众参与的创业创新氛围。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将凡是法律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要从租金、场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大众创业,继续推进“贷免扶补”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小微企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有动力,个个想创业”的氛围。加快发展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依托园区、社区建设一批创业中心、创业社区和中小企业孵化园,积极申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助推个人创新创业和中小微企业成长。

十章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和同步发展。以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为重要手段,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和内部融合,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一、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

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打造覆盖全县的光纤宽带网络。加快4G、5G网络建设和商业化步伐,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提升应急通信能力和偏远地区通信接入能力。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全面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融合发展。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承载网络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和关键技术攻关,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和信息安全平台等一批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运用平台,逐步构建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和运行支撑体系。

二、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加快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售后服务、节能减排等环节信息技术改造和融合步伐。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商贸融合,大力促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支持区域性特色电商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公务服务融合,提高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为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实现公共服务网上预约、网上办理,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支撑。深入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公共场所、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智能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体系。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

三、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更加突出产业培育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站在全州乃至全省来定位城镇的功能、规模、空间布局,确定规划的思想和灵魂,突出彝族文化、历史文化,确定城乡建设风貌,努力做到既传承历史、弘扬历史,又创造历史。协调推进城镇与产业发展,着力完善产业园区管理运行体系。对城镇生活基本无污染、干扰和安全隐患的产业,把产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作为城镇新区进行规划建设,以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城镇新区扩展,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逐步把更多的城市功能、公共服务植入园区,努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创新多元化城市投融资模式,整合存量金融资源,盘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规划发展城市投融资主体,提高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推动产业内外融合

推动农业向二三次产业融合延伸,打造涵盖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流通、研发并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服务领域拓展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食品制造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融合生物、旅游等资源形成新优势,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带动健康养老等消费新业态发展。以高新生物科技为引领,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互相依托融合发展的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彝州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通过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加快产业发展是补齐我县经济发展短板,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举措,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资源开发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战略之举,是稳增长利长远的重要抓手。必须树立“干部队伍充满激情、体制机制彰显高效、产业发展富有活力”这样一种风气,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目标不动摇,咬住项目不放松,扶强企业不松劲,通过扶持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支撑经济增长

一、强化规划引领,构建产业规划体系

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不符合规划的产业和项目,不给予要素保障和资金扶持。加强对全县重点产业的科学谋划,在编制全县“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个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加快构建县、乡两级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县级编制好“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园区规划,乡镇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通过规划,确保做到对各自“要发展什么产业、园区如何布局、项目如何支撑、政策如何保障”等了然于胸,清清楚楚,为产业发展选好路、布好局。

二、强化政策扶持,推动重点产业发展

结合我县实际,出台《大姚县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我县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重点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从资金投入、项目审批、信贷、用地等方面完善支持政策,强化政策扶持,强化融资、要素保障、资源配置,支持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品牌建设,既要有普惠性政策、又要有特殊性政策。调整完善全县主体功能区划,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全县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突出重点产业、强化配套支撑,全产业链拓展,全产业链打造,推动重点产业向重点区域布局,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集中,实现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经营集约,从根本上改变我县主导产业集中度不够、规模小、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

三、强化项目支撑,推动重点区域发展

抓好“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项目的实施,坚持延伸产业链、集中连片布局、优势互补联动、大产业大基地的理念,以重点项目集聚,支持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发展,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资金要素资源整合,分层推进,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等措施,推动重点项目向重点区域聚集,促进重点区域发展。

四、强化平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按照要素最优化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合理调整园区布局,打破“一县一园区”格局,积极探索跨县域集中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聚集。按照产业同兴、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分工合作的原则,从规划对接、产业招商、项目实施入手,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

五、强化主体培育,突出产业招商

通过招商引资、整合改造提升、扶持培育,培强产业主体,形成以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为基础,规模以上企业为重点,骨干企业为支撑,龙头企业、行业小巨人为标杆,大企业、大集团为引领的产业主体。突出产业招商,着眼于提升产品层次、竞争优势和延伸产业链条,实施精准招商、点对点招商,提高招商针对性。大力引进优秀企业和重大项目,主动有序承接以轻工为重点的产业转移。围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食品制造等重点产业开展招商,突出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打造。以省内外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密集区域为重点,选择各类优秀骨干企业,鼓励以大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为主体开发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

六、强化融资服务,创新投融资模式

转变发展产业的投入扶持方式,设立再担保公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融资支持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重点支持对经济增长拉动较大、与重点产业培育关联度较高的大项目及高科技产业项目、国内外大企业集团重大投资项目。积极组建各类产业开发投资公司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上市、“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给予奖励或补助。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中期票据、集合信托计划、集合短期融资券。

七、强化人才支撑,提高企业竞争力

打赢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人才是关键。加强领导干部培训,使领导干部具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具备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在提高企业家队伍建设上着力,培养具有现代理念、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帮助企业用好用活政策,推动企业发展。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形成一批结构合理、技术过硬、适应我县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人才队伍。鼓励企业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鼓励人才向重点企业和新兴产业聚集。鼓励企业加快产品技术研发,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项目支持力度。加大品牌培育与保护力度,实施好规模以上优势企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健全名牌保护机制。建立企业新产品推广应用制度,引导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优质产品的比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八、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发展合力

成立县主导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加强对全县产业总体规划、产业优惠政策、跨县市重大项目、资源开发、利益分享进行统筹。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个推进组、一位主抓领导、一个发展规划、一套配套政策”的思路,一个重点产业成立一个推进组,每个重点产业至少由一位县级领导主抓,明确各重点产业推进组的主抓部门和配合部门。认真落实重点产业发展领导组推进机制,各重点产业推进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具体抓、深入抓、精准抓、务实抓。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以上率下,当好标杆,走在前、干在前,确保取得成效。

产业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研究制定本部门本系统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保障措施,形成产业转型攻坚合力。要以精准、精细、精致的“工匠精神”,稳、准、狠的“钉钉子精神”和不畏艰难、久久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三种精神,坚定信念、下定决心,铆足干劲、锲而不舍,抓好产业建设。要健全完善奖惩激励机制,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考核,促进产业建设取得成效。

此件公开发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