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索 引 号:dyx-/2022-0925001 公文目录:财政信息-备用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6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前 言

大姚县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部,东邻永仁县、元谋县,南靠牟定县、姚安县,西接大理州祥云县、宾川县,北与丽江市永胜县、华坪县隔金沙江相望,全县国土总面积414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1.7%以上,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县。县境最高海拔3657m,最低海拔1023m,最大相对高差2652m,地势南低北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同时,大姚县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地带,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较为频繁。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大姚县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县份,素有“无灾不成年、无大灾不成年”的说法,是云南省有名的重灾县。大姚县自然灾害的特征概括起来是: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灾情损失重等特点。“十三五”期间,大姚县防灾减灾形势较为严峻,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为做好全县“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依据《大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建设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大姚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特大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干旱等灾害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及重大挑战,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县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取得了抗灾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县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最快最好时期之一。

灾害损失有所下降。“十三五”期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6.41万人次受灾,2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3355人;需生活救助12.5万人,死亡大牲畜470头(匹);农作物受灾16.3千公顷,成灾7.6千公顷,绝收1.02千公顷,倒塌民房78户259间,损坏民房1205户2905间;交通、水利、校舍、城镇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6.64亿元。由于2016年9月我县遭受了特大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桂花马茨村整个小组44户农户房屋、村委会、学校全部陷落倒塌,其它乡镇和地区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此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造成我县“十三五”期间灾害损失程度比“十二五”期间有所上升,但排除此次灾害后总体来说比起“十二五”有所下降。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三五”期间,县防灾减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大姚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防灾减灾工作平台,使防灾减灾委员会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防灾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和应急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县防灾减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三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大姚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大姚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大姚县地震应急预案》、《大姚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灾害防御功能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我县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29652户,投入资金1.83亿元。截至2020年,全县8镇4乡129个村居委会1550个村民小组农户住房达到了安全稳固,遮风避雨要求,切实解决了农村住房安全问题。排查出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189个,共威胁2144户9064人的安全,投入2079万元实施搬迁避让467户,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0个,共投入资金5885万元。投入资金4.68亿元,新建红豆树中型水库1座,新建大坡、木卡拉、河底小(一)型水库3座。2020年启动桂花中型水库建设,总投资7.28亿元。完成子母冲、小庙坝、荒田山、凹地里、屏凤山五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975.85万元。石洞及妙峰二件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得到州级批复,投资1120万元,计划2021年启动工程建设。投入资金45.5万元,对金碧大坡头、新街大古衙、新街碧拉乍3个人影作业点进行了改造建设,开展250余点次人工防雹作业。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及时高效,灾害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十三五”时期,县政府建立了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共下拨救灾大米1640吨、帐篷727顶、棉被1.45万床、衣服1.23万套、棉大衣4018件、毛毯1536条、三色布418件、折叠床186张、床上用品296套、床垫249床等救灾物资;投入防汛抢险人数6551人次,投入抢险设备16台班,避免人员伤亡1979人;投入防汛抢险资金151.234万元,其中群众投劳折资70.11万元;投入504.8万元资金(其中群众投劳折资257.7万元)、1.8365万人次、1046眼机电井、57处泵站,投入2350台套机动设备、529辆机动运水车抗旱,临时解决了6.9749万人、1.326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抗旱浇灌面积15.7376万亩;加强救灾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投资320万元新建800平方米救灾物资储备仓库1个,配备了救灾应急车辆1辆。投入140万元新建城区应急避难场所3个,可容纳城区及周边8万人口避灾安置,乡镇设置临时避难场所21个;切实加大救灾物资储备,“十三五”期间县级采购储备救灾大米1900吨、棉被1.1万床、衣服9500套、大衣4000件、毛毯3000条、三色布500件,建成湾碧、桂花、铁锁、三岔河、六苴五个乡镇应急物资代储点,积极与商场、超市开展协议储备制度,利用专项物资储备和企业储备等,建立健全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补充的救灾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应急救助能力有效提升;储备防洪桩、编织袋、救生衣等防汛物资品种达到14个,投入森林消防指挥车、运兵车17辆、森林消防水车10辆;动力喷水灭火机300台、风力灭火机200台、森林消防专用水泵15台、油锯70台;电台15部、数字对讲机200支、卫星电话1部,全县森林防火工作有序推进。

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逐渐提高。监测台网体系不断优化。地震部门建设了3个新建基准台和1个基本台,全面推进台站数字化观测改造建设,在水位井安装了水位、水温、气象三要素数字化监测仪,并架设了地下防雷网;建成大姚县山洪灾害县级监测预警平台一套,县级平台延伸到乡镇6个。监测预警平台连网国家防总,主要用于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站点的水雨情信息传输、预警信息发布,从国家到地方的视频会议信号传输以及洪旱灾害报表、蓄水报表的上报工作。山洪灾害危险区明确了村组负责人及预警人员,编制了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预案。现有气象观测站21个,其中国家气象观测站1个,乡镇区域气象站16个,山洪雨量站4个。先后对昙华、桂花、湾碧、三岔河、三台、博厚、龙街、赵家店等8个雨量站实施了提升工程,将原来2要素站提升为6要素。大姚国家气象观测站按照国家地面气象自动观测改革的目标要求,先后安装了降水现象仪器、日照自动观测仪等自动化观测设备,于2020年4月与全国一同实现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完成了人影指挥业务平台、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建设乡镇气象服务站12个,组建了300余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落实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378人,每年5月至10月每月每人发放监测员补助经费250元。至2020年共有18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群防群测监测点,并为监测员购置卷尺、手电、铜锣、雨具、记录本等监测工具,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信息化支撑与宣传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十三五”期间,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完成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建设,该系统主要是依托互联网,以三维地图的形式将全县地理环境、河流、道路、森林资源分布等基础数据整合进系统,借助移动通讯设备将火场一线的基本情况以图像或数据、语音等方式传至系统后台,后方指挥室第一时间对火场周边天气、地形地貌、植被状况、兵力分布、火灾蔓延态势等有较为直观及全面的掌握,从而为前方和后方指挥部领导下达扑火命令、制定和调整扑火方案提供决策和依据;建成大姚县山洪灾害县级监测预警平台一套,平台已连接国家防总,主要用于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站点的水雨情信息传输、预警信息发布;争取省州县投入30万元,完成了大姚县震情会商与地震应急中心建设,实现了地震系统的应急联动和会商;气象先后投入使用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云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目前通过“云南省突发预警信息系统”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发布的目的。以上各类信息化系统为灾害救援提供了有力信息支撑。组织开展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有效增强基层社区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应急能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州级科普示范学校”3所。编印防震减灾科普材料9万多份,悬挂和LED屏播放防灾减灾宣传标语300余条,展出科普挂图、图片、展板100余幅(板),共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活动2.5万余人,接受科普知识咨询150余万人,组织演练800场次10000余人,通过广播、电视滚动播放减灾知识,向公众发布“防灾减灾”公益短信近1000条。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抵御灾害基础依然薄弱。广大农村和乡镇建筑设防标准较低,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问题较为突出。城市灾害设防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偏少,标准偏低。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任务重、难度大。综合防灾减灾人员编制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各级各类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基层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灾害多发乡镇还没有救灾物资储备库,部分已建成的储备库仍达不到国家标准。应急通信、指挥和交通装备水平仍较落后。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定量化水平仍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求。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器材装备建设相对滞后,其种类、数量均达不到配备标准。物资储备库分布不足,尚不能满足全县防灾减灾需求。灾害应急救助投入不足、救助水平低。

统筹整合能力亟待加强。分部门分灾种救援处置格局尚未打破。资源统筹与配置效率不高,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能力较弱,互联互通不畅。政府、社会、公众合力的高效社会治理机制尚未形成,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和发挥市场手段参与减灾救灾有待加强。

科技支撑比较薄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尚未全面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地面气象监测站点不足,对局地灾害性天气和山地气候监测能力有限;防灾减灾工作相关环节科学性不够,精准程度不高,被动救灾;应急阶段仍未摆脱人海战术,项目建设整体上较为粗放。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基础信息平台、监测预警与预测预报技术系统和突发事件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尚待健全。针对我县多山、多云、多雾等复杂山地条件的灾害信息获取、救灾救援体系与科技减灾能力建设较为薄弱。气象信息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仍然偏低;技防覆盖率低、技防设施难以正常发挥功能。

防灾减灾意识仍需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较为薄弱,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亟待创新,乡镇和村级防灾减灾投入不足,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地方财力有限,按规定需县级配套的资金难以配齐,灾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各级灾害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数量不足,没有专职机构及人员编制,业务素质仍需提高。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大姚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距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自然灾害风险加大。大姚地处山区,地形地貌悬殊、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复杂多变,原生环境脆弱,加之极端天气频发,大姚“十四五”期间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趋高。经上级部门分析研判,大姚县属全省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地区,面临的形势较严峻,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隐蔽性强,每年都有新增隐患点。近年来,局地性暴雨天气明显增多,大面积分布的“红层”软硬间层,导致山体易滑,新构造运动差异性强烈抬升,水流侵蚀强烈,深大活动断裂密布,中强地震活动频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次数可能继续增多,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可能更为频繁。

开发导致灾害风险加大。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工程建设、采矿业的发展,以及高速公路、能源工程、水利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暴露于自然灾害中的风险体数量增多。同时,随着开发建设不断向山区拓展,人类开发活动引发自然灾害的风险趋高,防灾减灾任务艰巨。

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救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姚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全省“三张牌”、全州“1133”战略、全县“12345”发展思路,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兴产业,调整结构创特色,真抓实干惠民生,统筹兼顾促和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民生保障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也对综合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迫切需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防止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方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大姚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程度保护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尊重自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减灾相结合,统筹推进灾害管理各方面、各环节工作。

依靠科技,社会治理。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坚持法治思维,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形成防灾减灾救灾最大合力。

分级管理,突出特点。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先行先试,打造契合大姚的防灾减灾救灾特点,力争在地震监测预警预报、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森林草原防灭火、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全州领先。

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深化防灾减灾地区合作,积极服务和支撑“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滇中城市群”等国家、云南省战略实施,主动加强与其它州县市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初步建成大姚县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到2025年,大姚县城市初步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8%以内,年均十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亿元GDP死亡率下降30%以上。

二、分项目标

体制机制:初步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协调联动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建立多灾种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防震减灾: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5级,三要素速报时间达到10分钟以内。

地质灾害:实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应查尽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防尽防,全面消除已发现的重大隐患点。至2025年,力争使受现有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财产减少80%、威胁人口减少70%;其余受威胁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灾害救助:自然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大幅提高。

防汛抗旱: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安全体系,提高防洪保护区、重要河段防洪保障能力,基本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

公共消防安全:年均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控制在0.19以下,年均GDP火灾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不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火灾,有效遏制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

安全生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工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不含等级外道路)交通事故机动车死亡率比“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0%、20%、6%,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小于0.8。

综合减灾: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明显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满足全县人口应急避险需求。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乡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

完善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体系。坚持法治思维,贯彻落实防灾减灾领域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防灾减灾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加强城镇总体规划、市政专项规划、乡村规划等抗震防灾措施,提升现有城乡体系规划中抗震防灾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断优化各级各部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科学性、实效性。

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县乡事权划分,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强化就近指挥协调,切实发挥救灾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建立综合减灾体制,强化县乡防灾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与抗震救灾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地质灾害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等机构建立协同制度,健全工作规程。建立健全各部门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完善信息发布与共享、灾情评估、政策咨询等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坚持依法防灾减灾,全面推进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建立畅通的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渠道,制定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参与防灾减灾的政策措施,完善自然灾害救援救助征用补偿机制,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各级专家咨询库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第二节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强气象、水务、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功能布局,提高监测水平;提高综合防灾减灾信息集成、互联互通与智能处理水平,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上报与统计核查系统,增加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信息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导航定位和移动信息终端等手段技术,提高信息获取、上报、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数字减灾”建设。

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持续做好常态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业务,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各级党委、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2020年,建立普查工作机制,落实普查人员和队伍,开展普查培训;组织开展试点,提炼成果总结经验,修改完善普查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2021年—2022年,全面调查阶段,完成全县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工作。2023年,完成灾害风险评估和验收。编制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建立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为化解风险、灾害防御、工程治理、应急处置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节 加强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结合救灾工作特点,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将公安消防队伍建成各级政府的综合救灾队伍,加强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队、矿山救援队、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专业保障队伍、红十字会和社会志愿力量等在灾害救援救助工作中的作用,大力推进应急救援队伍针对性培训和训练。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救灾协同联动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防灾减灾。加强基层救灾装备建设,全面加强生命探测仪器、应急通信装备、应急广播设施、救灾专用车辆、应急救援专业机械设备等技术装备建设。

加强应急处置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全县统一的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设与省、州接轨的“标准统一、接口完善、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县乡(镇)二级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提高灾情信息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建成以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为支撑,辐射全县所有乡镇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立救灾物资灵活储备和调度制度。加大救灾物资储备力度,逐步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加强紧急运输保通能力、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救灾技术装备建设。为县减灾委成员单位和乡(镇)、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配备相应设备;为县、乡(镇)、村(社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器材装备。

 强化落实“省级统筹、州市负责、县抓落实”恢复重建工作机制。将恢复重建与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做好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工作。建立健全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选址、工程实施、技术保障等工作,加强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组织系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科学的编制恢复重建规划,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及综合评估。完善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工作机制。

第四节 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干旱洪涝、气象灾害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抓好金沙江、渔泡江及中小河流、农村重点河道治理、重点山区河流(山洪沟)治理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易灾地区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与调蓄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建设。加强气象、消防、农业、林业灾害防御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抗灾能力。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提高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设施安全水平,促使全县中小学校舍抗震基本达到国家重点设防类要求。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和房屋加固技术。严格执行新一代地震参数区划图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强新建工程和建筑抗震设防,控制不良地质地带工程建设。结合扶贫开发、乡村振兴、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与土坯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实施矿山提升改造和转型升级工程、危险化学品企业整治搬迁和涉氨制冷企业隐患治理工程、县乡公路隐患整治为重点的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安全生产应急能力保障工程和基层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第五节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乡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发挥乡镇基层组织自救互救、灾害群测群防、灾情信息统计与报送、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和救灾装备水平。加强基层灾害监测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实现多灾种信息员“合一”,确保每个灾害隐患点有2名监测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加强社区救灾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的灾害应急物品储备,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乡镇和示范社区。强化各级行政主体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抗灾能力。充分利用公园、广场、人防工程、体育场馆、敬老院、文化中心、中心学校、村(居)委会办公用房、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和完善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居民能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避难场所。结合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第六节 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搭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协调服务和信息导向平台。充分发挥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群众团体和公众的作用,大力支持基层社区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实施意见,指导并支持基层社区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 90%以上的城镇社区建立志愿者队伍。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制定出台社会组织参与救灾的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行动评估和监管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

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灾害金融支持体系,强化农房灾害及农业种植保险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房灾害保险、农业保险覆盖面,完善全县灾害保险模式,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灾害风险管理的经济保障作用。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发挥其在物资储备、预警预报、宣传教育、恢复重建、科技产品等领域的作用。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引导和支持,完善社会组织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健全相应的动员协调机制,建立服务平台。加快研究和推进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服务等相关措施。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开展救灾捐赠接收机构捐赠款物管理使用评估,强化救灾捐赠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七节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每个学期各类中小学应该安排至少2课时的教育和应急演练课,防灾减灾知识在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县乡人民政府组织行政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每年至少开展1—2次小型防灾应急演练演习活动。加强防灾减灾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推荐城乡基层灾害信息员参加国家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考试。

开发多样化宣传产品。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具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

打造各类宣传平台。继续在全县范围开展防灾减灾安全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学校、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综合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纳入各级科普规划和计划,推进综合防灾减灾科普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在电视台开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栏目。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知识共享与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点, 弘扬防灾减灾文化,面向全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急救自救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章 重大工程建设

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编制本部门、行业、系统重大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重点工程如下:

加强综合减灾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应急指挥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完善应急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实现县与州,州与省应急指挥平台以及其他相关应急指挥平台的互通互联,提升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能力。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统筹规划,注重资源整合,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加快县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提高救灾储备能力;加强对基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的指导,形成覆盖全县科学完备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对救灾物资的管理,合理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建议品种和数量,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拓宽救灾物资储备方式,通过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形式,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工程。继续开展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提高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价水平;开展社区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加强应急避灾自救互救演练,按标准配备必要的救助物资和救助装备。推动开展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根据人口分布、城市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建设若干能够覆盖一定范围,具备应急避险、应急指挥和救援功能的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结合人口和灾害隐患点分布,新建或改扩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管理与评价,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避险救援、宣传教育和引导服务。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和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推动试点新建或改扩建 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打造宣传教育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注重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农村住房保险工程。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农村住房灾害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房保险政策;鼓励各级政府、企业、个人通过购买保险分散风险,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优势,逐步提高自然灾害保险赔偿标准;将保险业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充分发挥保险业在防灾防损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多部门防灾防损协作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探索研究巨灾保险制度和再保险制度,共同建立大灾风险档案,不断提高大灾风险管理水平。

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积极推行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灾害信息员职业队伍体系,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任务,落实灾害信息员AB角制度,确保县、乡、村都有2名灾害信息员。

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县防灾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抓好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因地制宜,强化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完成好,主要任务落实好,重大项目实施好。

二、强化统筹协调,做好规划衔接

本规划由县防灾减灾委员会统筹协调,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做好组织协调和实施保障工作。县防灾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贯彻落实本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有关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要与本规划相协调,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要与本规划相衔接,并认真抓好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

三、强化资金保障,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统筹发挥好政府资金和市场资金的作用。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灾减灾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完善防灾减灾经费分担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和使用,健全救灾补助项目,规范补助标准。

四、强化跟踪评估,严格监督检查

县防灾减灾委员会要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县防灾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的评估,切实提高规划实施成效。县防灾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编写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进展情况报告,为政府防灾减灾工作决策做好服务。

附件:大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规划表

大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规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建设地点

总投资

(万元)

责任部门

1

县乡综合应急救灾指挥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新建县级综合应急救灾指挥中心10000平方米,12个乡镇应急指挥分中心6000平方米,融合公安、水务、地震、消防、林业等应急指挥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县乡应急指挥一体化。

2021-2025

县城及各乡镇

11000

大姚县应急管理局

2

应急感知网络体系建设

建成全县应急管理感知网络体系。通过物联感知、卫星遥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感知途径,依托应急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和低功耗广域网,面向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构建全县全域覆盖的感知数据采集体系,实现对安全生产高危行业领域和自然灾害点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全县应急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可靠数据来源。感知网络涵盖自然灾害、安全生产、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监测和预警。续建“互联网+企业生产”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扩容建设,实现全县重点监管生产企业视频接入。

2021-2025

县城

3000

大姚县应急管理局

3

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持续做好常态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业务,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各级党委、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编制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建立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为化解风险、灾害防御、工程治理、应急处置提供坚实保障。

2021-2023

全县

2000.00

大姚县应急管理局

4

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及应急物资储备项目

新建县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4000平方米(含管理用房、库房、生产辅助用房、附属用房),12个乡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仓库9600平方米,配备信息化智能出入库识别系统,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采购各类应急救灾物资和应急装备。

2021-2025

县城及各乡镇

15440

大姚县应急管理局

5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继续推进县乡村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新建乡镇12个Ⅲ类应急避难场所15万平方米,村级一般应急避难场所60个,提升改造县级现有Ⅱ类一个和Ⅲ类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多功能视讯和调度系统以及相应设施设备。

2021-2025

县城及各乡镇

2000

大姚县应急管理局

6

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建设项目

创建国家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5个,新建村级应急救灾指挥中心5个,连接县乡的应急救灾指挥平台,配备防灾减灾救灾设施设备及应急救灾物资。

2021-2025

各社区

750

大姚县应急管理局

7

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县乡村组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任务,实行灾害信息员AB角制度,确保全县129个村委会社区都有2名灾害信息员。

2021-2025

全县各村

2400

大姚县应急管理局

8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建成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火灾等多媒体、模拟机、智慧科教宣传培训为一体的宣传教育体验基地,实现我县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预防和宣传培训工作走在全州前列。

2021-2025

县城

3000

大姚县应急管理局

9

灾害保险工程

按照“政府主导、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统筹兼顾,稳步推广”的工作思路,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有效整合社会抗震减灾体系资源和保险专业风险管理优势,探索构建“灾前预防—损失补偿—促进灾后重建”三位一体的政策性地震保险制度功能模式,切实帮助农村受灾居民提高灾后重建住房资金保障能力。

2021-2025

全县

2000

大姚县应急管理局

此件公开发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