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耍龙,追溯历史已近五千年了,龙在传说中,有呼风唤雨,雨生百谷,消灾除疫的功能。龙成一种神物,融合了神话传说。龙文化起源于龙灯戏,它是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是民间人文的独特文化。为百姓喜闻乐见,中国人一直被称为是龙的传人。
多年来,大姚七街村村寨寨在逢年过节几乎都要舞龙耍龙,给节日平添了浓浓的民俗味。时至今日,旧时的龙灯却是很少见了,人们常见的白天耍龙,而少见晚上耍的龙灯。
我的家乡大姚七街村耍的是晚上的龙灯,称之为火龙,至今仍保持着古意盎然的特色。
说到龙灯乐器,就七街龙灯乐器仍然保持着老古乐器的特点,为旧时清代,民国苏州打造,声乐为宫清民乐,曲牌有接接风、双飞燕等曲谱。打击起来声音十分高昂,激越优美,乐器跟舞龙步姿协调一致,讲究板式板眼,舞龙者伴之乐器,便有一副硬汉子的气魄。
每每出灯前,灯师傅点烛燃香念一番咒语:“苍天在上,大地如火,龙王赐雨,五谷丰登”,很有一套规矩,这乃是旧时语,至今在老一辈心中,还记忆犹新。舞龙不单纯重耍技,而要重于灯,灯火百姓称之为旺火,人丁兴旺,日子过的火红,故灯与龙结合才成为龙灯。当节日到来,扎龙工匠在龙首至龙尾每节安好灯火,准备耍龙晚上置放油捻,油捻制法均有考究,它采用草纸裹捻成一条棱形。成形的油捻条放在香油里炸20分钟,放少许牛黄粉和石蜡,目的是助燃及耐点。晚上,龙一出村,民间称出灯,龙头至龙尾。有时耍七节,有时耍九节或十一节,只耍单不耍双,每节上放上油捻,顿时一条龙,灯火高照,乐器声高昂,村里村外都围聚一团,观看龙灯,一派欢天喜地的景象。
龙灯家什一响进了村,引宝人选的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小伙子,踏着乐器的节拍,转团了龙宝到各户来一段吉利话,语言为即兴创作的顺口溜能烘托新节新气象。多为:“恭喜!恭喜!元宝叠起,龙灯敬贺,发财到底”。主人听到这好吉利话,将事先送来的灯贴包好钱文,双手递交灯会灯管。所收费用,用来开支耍龙各种经费。
随后龙灯进了庭院,此时鞭炮齐鸣,烟花飞溅,个个耍龙的都是久经沙场的好手。以敏捷的身手和蜿蜒盘旋的动作,在一片鞭炮和烟花中展开一场十分壮观的表演。炮火中,无一人胆怯,整个龙灯的场合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但他们的龙姿,重叠相间,有条不紊,都是一班敢下火海的壮小伙。此时如果是初学乍练者,上了场,因胆怯不时显得四肢无力。因为火花大都集中在衣服和龙上,会把龙烧得千疮百孔,助兴的老乡会说风凉话:“背着破龙回老家”。争气的舞龙者不与纷争,会加紧演练。年复一年,不断有舞龙高手出现,就这样七街龙灯队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老家的七街龙灯风格刚劲直朴、舞龙者要把一场龙耍活,取决于灵性的把握,眼随心动,龙自然耍团耍活,才不至于耍一场懒龙。
曾几何时,家乡来了几个外地人到七街探亲访友,似乎没有见过本地火龙,看着这般激烈的鞭炮、烟火,心动神摇地说:“这么野蛮的龙灯。”其实,这话不尽然,七街人的火龙数载相传至今。不仅练就一群玩龙的高手,而且燃放烟花、鞭炮的百姓也都熟能生巧,善能在耍火龙上燃放烟花火炮,可谓拍案叫绝。他们组织严密,既安全又热闹,鞭炮拴在一棵高高的竹竿上,围着高过头的龙姿炸响,步伐挪动紧紧跟随,放烟花者,四角饰置若干人,手拿烟花,不可直对龙首龙身,而是上下左右摇动舞放。此时,龙场上有鞭炮,下有烟花,形成大的火团,龙紧耍,旁边紧锣密鼓。看看那场面,令你心惊肉跳,叫你震撼。耍龙小伙无一人身上染火,耍技之高,胆量之大,令人赞叹!没有一番功夫,不可上场!
时下,社会上耍龙的人不少,但会耍火龙的却稀若星辰。年节所见耍龙,但失去了传统的耍法。传统的耍龙就乐器而言,会打击宫清民乐的少之又少,耍龙场合竟把扭秧歌的现代乐器搬上场,以传统的打击乐牛马不相及。形成龙乐分离,失去了传统,失去了特色。有的人称之为“连杆龙”。望之兴叹,愧之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