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这是《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独属云南的美景。而在湾碧乡巴拉村委会炳海小组,晨风暮霭中最秀丽的景象,一定是金沙江畔郁郁葱葱的芒果林,还有人们津津乐道的,喜欢背着斜挎包的村民唐守礼在芒果地中忙碌的身影。
以前,苞谷和杂粮是炳海村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一年四季,辛辛苦苦,收入却不多,“春撒一头汗,秋收一把粮”,日子过的艰难而窘迫。2014年,湾碧乡经历移民搬迁后,很多土地被淹没,唐守礼文化不高,外出工作不好找,但是在江对面的丽江华坪县的市场上,他发现,芒果的价格和产值很不错,市场行情好的话,同样的土地用来种芒果,收入是种小麦或玉米的数倍,他深受启发,开始对芒果“打主意”,他一锄头一锄头对自家的荒地荒破进行改造,陆陆续续种上了芒果树。
唐守礼是附近几个村子里,最先带头种芒果树的一批人,大家很有激情,但是也有困扰,以往本地的芒果品种比较老,口感差,卖不出去,新品种之前又没种过,不知道怎么嫁接和管理。喜欢钻研、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唐守礼背起行李就去了华坪县的芒果种植大户家中做工,浇水、修枝、挖沟、架管、下肥料,什么活计他都愿意干。“那时候工钱不高,加上我也是主动找上门的,一天就四五十块钱,工钱基本上就是补贴家里面大儿子读书用,重要的是他们那边的人会种芒果,技术好,咋个看病,咋个打药,我挨着他们一样一样学,这家活路做完了,我就去另一家做,每年我都要去几个月,学到的东西多,现在我还是什么都会一点啦!”唐守礼略带自豪的说。
唐守礼是个“闲不住”的热心人。家里种的芒果多,他每天都要去地里照管果树,但是他不光看自家的,沿路上那些沟沟箐箐村里邻里的果树,他都会去“偷瞄”一眼。通过多年的“跟班学习”和自己总结的种植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哪家的果树得了什么病,缺水还是缺肥,他走近一模一看就能估得八九不离十,之后就是他一天里面最忙的时候了,挨家挨户“上门服务”,要买什么药,要不要修枝、套袋,唐守礼都会毫不保留的教村里的人。“现在条件好了,个个都会用手机,我们整了一个微信群,我每天到地里看见谁家的果树可能有点问题,我直接就拍照发群里,告诉他用什么药好一点,我有点技术,大家也都愿意相信我捏!早熟芒果和晚熟芒果我都懂点,我们江边气候热,风也大,早熟芒果才能苦得到吃,高一点冷一点的地方可以种晚熟品种,好些亲戚朋友学种,我教他们压花,效果也好,这两年过来都还是卖到钱啦!”唐守礼拿着手机照片笑呵呵展示他的成果。
唐守礼还是个懂市场的小能人。“自家种的好不算好,要大伙都好才行。量大了、品质好了,外地老板才喜欢来,我们的芒果才卖得起价格,大家的腰包才鼓得起来。”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多年在华坪做工,接触芒果生意,唐守礼积累了一些人脉和渠道,每年芒果要上市之前他都主动去联系客商来村子里收购,他自掏腰包在自家的场地上搭起一个简易的大棚,村民收回来的芒果和收购商需要的包装袋、泡沫箱都可以集中堆放,大家都方便了,一来二去收购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到收购芒果的季节,他都背着他的斜挎包忙东家,跑西家,帮着讨价还价,就为了本村的芒果能多卖点钱。
增收致富快,全靠产业带;产业行不行,就看前几名。唐守礼靠着一双勤劳的手,到现在已经发展种植芒果50多亩,有热农、贵妃、凯特、椰香、金煌等多个品种,大部分都开始进入盛果期,去年不算平日零售的芒果收入就接近10万元,是全村公认的芒果“专家”。依靠种植出的“金果果”,他家的条件也有了质的改变,家里的房子装修得有模有样,全家人都在向着更好的生活不断努力。
有了“领头雁”的带动,村民才有方向感,才会向前走,炳海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起了芒果,每年芒果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越来越多。如今,走在炳海村的村前屋后、路沿山脚,满眼都是翠绿摇曳的芒果树,一片片在金沙江畔蔓延开来,初春之际,金黄的芒果花像一团团簇拥燃烧的火焰,点亮了炳海村的山山坳坳,也照亮了群众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