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增收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来,三台乡着眼促进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和农村脱贫人口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以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精准化施策、全链条服务,因地制宜持续推动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群众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
摸清底数,把稳就业方向。严格落实“底数清、政策明”要求,依托基层治理微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精准摸排辖区内60-70周岁有就近就地就业意愿人员355人。由各村(社区)党总支牵头,对全乡集体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开展全域摸排,共排查登记闲置集体资源资产20余处,精准掌握位置、面积、权属等信息,建立健全台账,为后续盘活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盘活资产,搭建就业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资源,搭建“家门口务工车间”平台。聚焦核桃、华山松、白芸豆、彝绣产业,精准对接企业及带头人,因地施策引进项目技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全程跟踪车间落地、基建及招工培训;发挥党组织优势,动员84个村党支部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场地资源,优化配置资产。目前已建成“三台乡过拉集镇宏光农业点、三台乡过拉集镇彝绣文化街点和三台乡必期拉村格支拉点”3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必期拉村格支拉点群众在分拣、打包干蕨菜)
灵活用工,激发就业动力。创新推行“农忙少干、农闲多干”与“白天带娃、晚上做工”弹性工作制,引进三台宏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招用当地闲置劳动力30余人,季节性从事核桃分拣、剥仁、包装等初加工。盘活集镇赛装广场10间长期闲置门面,打造“三台彝绣文化街”,采取“文化街+店铺+绣娘”模式,动员产销大户进驻,实施前三年免租金政策,设置“流动工位”,绣娘居家完成刺绣,成品车间统一回收,有效解决留守妇女照料难题并扩大就业。整合盘活必期拉村委会旧址闲置房屋7间(200平方米),招引本地致富带头人建成农特产品(核桃、华山松、白芸豆、干蕨菜等)初加工作坊,吸纳本地群众20余人季节性就近务工。实现车间用工效率提升25%,务工人员月均增收1500-2000元。


(过拉集镇宏光农业点群众在分拣、打包核桃)
组织培训,提升就业质效。重点聚焦企业“招工难”与群众“技能弱”矛盾,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网格化管理优势,广泛深入开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政策宣讲与优势推介活动20场次,动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留守妇女、老人以及脱贫户等群体参与就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依托定点培训机构,科学制定并实施劳动力技能提升计划。培训内容紧密围绕车间生产实际需求,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确保务工人员快速、扎实掌握岗位技能。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6场次,覆盖学员260余人。
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小岗位”发挥“大作用”,不仅带动了三台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缓解了农村“空心化”问题,还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