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人兴产,关键在青年,青年返乡创业,才能产业兴村。近年来,楚雄州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返乡创业新青年,他们有技术、有理想、有情怀,敢打敢拼、敢拼善成,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下面,请跟着小编一起学习创业兴乡青典型第三十六期:让大山“白”手起家的“新农人”。
简介:李金祥,彝族,中共党员,1998年生于云南大姚县昙华乡。2021年返乡创立大姚县昙华金花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带领乡亲将传统“山间菜”打造成年产值超千万的县域龙头产业,以青春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破局:深山里的产业觉醒
在平均海拔2400米的昙华彝乡,霜期长达半年的特殊气候孕育出清甜脆嫩的“昙华霜白”。然而这份自然馈赠长期困于零散种植的传统模式,农户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2021年,从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李金祥,带着3本写满市场分析的笔记本和38页产业规划书回到家乡。“要让每片菜叶都变成致富金叶”,这个彝族青年在昙华乡村党员大会上立下军令状。他抵押祖宅筹得首笔资金,联合12户贫困户成立种植合作社,引入云南农科院“高山蔬菜抗逆栽培技术”,将传统露地种植升级为标准化设施农业。两年间,蔬菜存活率从65%跃升至92%,亩产增收4000元。


突围:品牌化破冰行动
面对市场困局,李金祥打出“三张牌”:注册“昙华金花”地理标志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设计融入彝族刺绣元素的真空锁鲜包装;构建“冷链物流+社区团购+电商直播”立体营销网络。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创建的“1+N”联农机制:龙头企业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农户按标准种植后保底收购。目前带动全乡125户发展种植基地860亩,户均增收1.7万元,27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

蝶变:全产业链振兴样本
在大姚县昙华乡,松子园村凭借约 2500 米的海拔优势,全力打造 3.0 版农业综合体,引领产业新发展。村里建立蔬菜初加工中心,借助昙华乡2500亩高山蔬菜种植规模的东风,日处理量达15吨,让高山萝卜、白菜等鲜蔬走向大姚县城、攀枝花等地的市场。同时,积极响应大姚县秸秆综合利用号召,生物有机肥车间建成投用,将田间秸秆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为本地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料。此外,依托“云南省旅游名村”的品牌影响力与昙华乡每年超4.5万人次的游客流量,松子园村农耕体验园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李金祥团队积极与云南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双方共建农业科研平台,致力于高山蔬菜品种选育,已成功培育出2个契合本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特色新品种,为高山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筑牢根基。这位27岁的“新农人”始终保持着彝家汉子的质朴:“我的手机号是所有种植户的紧急热线,凌晨三点接到技术求助是常事。”在他的办公室,挂着全乡产业地图和107户帮扶对象的家庭档案,见证着从“单打独斗”到“共同富裕”的蜕变。


当最后一抹余晖悄然隐没于大姚县昙华乡连绵起伏的彝山之中,彝族火把节的余韵还在山间萦绕,昙华乡松子园村的蔬菜分拣中心内依旧灯火通明。李金祥,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彝族汉子,正一丝不苟地为即将发往大姚县城、攀枝花等地的订单做最后的检查。这些高山白菜、甜脆玉米等蔬菜,带着昙华乡独特的高原风味,即将摆上千里之外的城市餐桌。这个曾被质疑“读书白费”的农村娃,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托起家乡的振兴梦想——在他身后,连绵的蔬菜大棚如银色长龙,正蓄势腾飞在滇中高原。这些蔬菜大棚不仅是农作物的生长摇篮,更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田野。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于蔬菜产业,昔日贫困的小山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