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复苏,苗木吐绿。在昙华乡麻秸房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一株株刺脑包树长势喜人,枝头挂满鲜嫩欲滴的芽苞,村民们早早地就来到自家的地里,采收已经成熟可上市的刺脑包。


昙华乡麻秸房村的刺脑包地里,村民们穿梭在荆棘丛生的刺脑包丛中,动作娴熟而利落,镰刀一挥,芽苞便“咔嚓”一声落入篮中,不一会便采集满满一筐。

大姚县昙华乡麻秸房村委会麻秸房小组村民 陈顺林
“我家这片是 2018 年种植的,到现在种了七八年了,每亩产量在两百斤左右,收入效益也好,当天采当天就可以卖,我家大概种着 10 亩左右,一年收入将近在2万元到3万元左右。”

刺脑包,又名刺老苞、树头菜,在医学专著中被称为“楤木”,亦称“鹊不踏”,因树上长满刺,鸟类不敢在树上踩踏而得名。昙华乡地处大姚县高寒山区,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为刺脑包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到目前为止,麻秸房村的刺脑包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了700亩。

大姚县昙华乡麻秸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顺才
“以前老传统就是种洋芋、白芸豆、青稞,后来去五顶山考察了以后,发现我们这里很适合种刺脑包,便开始连片种植,现在规模也比较大,从2018年500亩增长到现在的700多亩,带动了全村136户484人种植,每户不少于10到15亩。”

目前,全乡刺脑包种植面积达2000亩,产值达1040万元,培育种植大户19户,成立专业合作社1家,带动农户235余户。同时,依托“互联网+”销售模式,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帮扶等方式,已有135户贫困农户通过参与刺脑包产业实现了脱贫,人均年收入增加了4000元,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

大姚县昙华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尹忠梅
“目前,我乡树葱种植面积达两千多亩,近两年我们也邀请了县林草局技术人员,对我乡种植树葱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水平,下一步,我乡将继续加大对树葱种植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群众增加种植面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产业链,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