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碧水潺潺。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赵家店镇三潭景区,工地上机械轰鸣、建设正酣,彝族特色民宿错落有致,游客服务中心雏形初现,一条条蜿蜒步道串联起瀑布深潭与田园风光。这片曾“养在深闺”的生态秘境,如今正焕发出蓬勃生机。在景区开发建设的浪潮中,赵家店镇人大主席团主动作为、创新履职,以“一线调研、一线协调、一线监督”的实干担当,为项目推进注入强劲动能,谱写了基层人大助力景区开发,谱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党建引领聚合力机制创新破难题
三潭景区开发是楚雄州打造“滇中旅游环线”的重点工程,也是大姚县推进“文旅强县”战略的重要抓手。项目启动之初,土地征迁、资金筹措、生态保护等难题交织,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协调各方利益成为关键。赵家店镇人大主席团迅速响应,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号召,成立以人大牵头、多部门联动的“三潭景区建设专项工作组”,建立“周调度、月总结、季评议”机制,将人大代表履职嵌入项目全链条。“我们划分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生态监督3个代表小组,确保每项任务有人盯、每个环节有人管。”镇人大主席张光龙介绍。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景区建设听证会,人大代表累计走访群众800余人次,收集建议56条,推动解决用地纠纷12起、优化施工方案4项。针对群众关切的补偿安置问题,代表们联合镇党委、政府开展“政策进村入户”行动,逐户解读法规,促成98%的农户签订协议,实现“零上访”和谐征迁。

代表一线显担当架起民意“连心桥”
景区开发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守住绿水青山!镇人大代表、赵家店社区党总支书记颜志聪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施工区域存在植被破坏风险,立即联合相关部门提出“边开发边修复”方案,推动施工单位签订生态保护承诺书,并增设防护网、沉淀池等设施。如今,景区内多处裸露边坡已补种本地树种,形成“施工一片、绿化一片”的生态屏障。为破解资金缺口难题,镇人大积极牵线搭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撬动社会资金3000万元,投入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代表们围绕“文旅融合”建言献策,推动建设彝族刺绣工坊、火把节文化广场等特色项目,让非遗传承与旅游经济相得益彰。

生态文旅双驱动乡村振兴添动能
在人大代表的持续监督推动下,三潭景区开发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建立智慧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质、游客流量等指标。景区内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瀑布核心区实现“零商业建筑”,最大程度保留原生态风貌。开发一处景区,带活一方经济。随着游客服务中心、星空露营基地,还有魔毯、花海栈道、研学栈道、彝族火把广场等多种设施陆续投用,景区直接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就业,农家乐、民宿从3家增至10余家,杨梅、枇杷等农产品畅销。2025年“春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超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0%。

展望未来: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站在观景台上远眺,三潭瀑布如白练垂空,峡谷间云雾缭绕,一幅“景村共融”的画卷徐徐展开。赵家店镇人大主席张光龙表示,下一步将聚焦“长效管护”与“利益共享”,推动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吸纳村民代表参与决策;探索“资源入股+保底分红”模式,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监督,助力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赵家店镇人大的实践,为基层治理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发挥代表示范、监督、桥梁作用,实现了‘群众意愿’与‘发展蓝图’的同频共振,这条路子值得深耕!如今,三潭景区正朝着“滇中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稳步迈进,而人大的故事,仍在绿水青山间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