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口要高于出水口,这个需要重新整改”“管道不能裸露在外”“老华,你跳下去划一下线”……四月的天些许炎热,在大姚县昙华乡小兴厂村却人头攒动,原来是昙华乡党委、政府正在召开季度重点工作“两污”治理推进会,大家围着化粪池你一言我一语。
年初,昙华一改往年在会议室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的惯例,选择以“现场会”的形式让干部们走进村庄、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三农生产一线,“两污”治理推进会就是生动的案例。昙华乡位于楚雄州大姚县北部,典型的彝族群众聚居高寒山区,农户收入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固化,让农村“两污”治理这块“硬骨头”更是硬上几分。正值全省上下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之际,如何啃下“骨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可让干部们伤透了脑筋。
“近年来乡财政极其困难,我们通过政府融资筹一点、村组两级出一点、群众投工投劳降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力求花最少的钱办群众最满意的事。”该乡分管领导道出了破解难题的钥匙——发动群众,昙华乡牢牢抓住村、组、党员三类对象,通过“党员带群众”“集体带个体”“村委会带小组”“室内带室外”的“四带”模式,带动全乡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污水治理。
当然,“两污”工程绝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利用地势落差,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采用“大三格、小三格”的污水处理模式。“化粪池本质是生物净化,利用细菌的生化作用分解有机物质,将粪便和污水中的有机废物转化为沼气和沼液,再排入河流或用于农作物灌溉,这个项目有益村庄有益农户,我家是支持的”正在建盖化粪池的村民李大哥笑呵呵地说到。针对全乡53个村民小组,集镇驻扎地小组通过污水处理设备收集处理,农户集中的27个小组采取大三格化粪池集中收集处理,半集中半分散的15个小组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方式处理,农户分散偏远的10个小组采取小三格化粪池分散收集处理,做到宜纳则纳、宜分则分、高效节约。
“现场会的目的是踩着泥土‘划重点’,通过观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农村垃圾污水高效便捷有序处置。”昙华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表示,截至目前已筹集资金200余万元,14个小组完成污水治理,39个小组开工建设,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全力打造生态美丽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