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信息 >> 乡镇快讯 >> 正文

农村改厕易,污水处理难

日期:2021/11/16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人们对卫生健康和环境问题尤为重视。在大力推进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厕所革命”无疑是一场硬仗、难战、长久战。农村改厕,改变的不仅是农民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更是给予了群众更有尊严和体面的健康生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对健康和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取得了一定进展。不过,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厕的工作中,并非一帆风顺,农村改厕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急需解决,一旦解决不好,就会造成“二次污染”,从而影响“厕所革命”实效,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一是收集和处理设施缺乏。目前,我镇虽实施建设了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但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暂未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在去年、今年实施的农村改厕中,我镇共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3004座,粪污清掏方式是自主清掏回田。除了集镇范围内污水设施覆盖的厕所外,其他大多数厕所的粪污都是农户自行处理,污水治理率偏低。农村改厕修建的化粪池容积较小,过一段时间就得清掏,增加了群众处置污水成本。而且,清理化粪池频次过高,易发生渗漏和混排,影响粪污无害化处理结果。一些村庄集中处理污水,虽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站,但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二是处理技术手段不完备。一些农户因不会处理、无处处理、处理麻烦等原因,将化粪池污水直接排入农村沟渠、农田。我们在下村进行户厕问题摸排时,郭家村某村民说:“新厕化粪池不到半年就满了,臭气熏天,村里没有收集处理设施,只能把化粪池挖出来,把污水排到农田。”有部分农户或因“气味扰民”而弃用厕所。

三是后续管护不力运维难。农村改厕后续运维资金主要靠基层负担,污水处理设备运行3至5年就要维修,维修成本高,导致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于非正常运行或停止运行的状态。基层筹集改厕管护资金也是一大难题,农户反应改厕补助资金600元较少,自己承担费用的较多,而改厕后的化粪池容积较小且粪污处理不方便,使用起来成本较高。三格化粪池自然降解等方式处理污水,部分技术尚不成熟,且后续管护比较复杂。即使解决了污水的收储问题,因为反臭,分散式改厕的体验并不理想。受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村镇污水处理难以采用较为成熟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而现有的生态型工艺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处理污水效果不够理想。

对策措施:一是多措并举,治好农村厕所污水。农村改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资金需求量大,各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对一些村庄集中、建设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设施,可动员和支持企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发动群众投资、投工、投劳,并通过整合农村改厕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等方式筹措资金。县级下达我镇42.5万元户厕管护资金,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10个村(社区)集中采用吸粪车每周进行一次粪污回收;对公路沿线的4个村统一采购粪污清掏工具桶和瓢,发至各改厕农户,对粪污及时进行清理。二是为加大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力度,可以成立、引入专业化的环保公司,统一开展农村改厕工程建设、维护与管理;或由乡镇成立农村改厕污水处理专业队伍,保障清洁人员的工资待遇,建立“发现、上报、解决”的机制。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是农村改厕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向。农村改厕污水处理项目最好采用成熟可靠、稳定性好的处理工艺,兼顾低能耗、易操作的原则。对于居民相对分散的村庄,改厕污水处理思路应向“就地处理、就地利用”转变。三是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各村树立绿色生产观,严格执行各项生态环境措施;引导广大社会群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认识到生态环境工作人人有责,人人都能贡献力量的良好观念,从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力弘扬和发展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