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大何屯
对于他乡的人来说,故乡永远是两味药:少时远志,老时当归。
多少次梦见故乡——新街镇芦川村委会大何屯小组。儿时的故乡,是山清水秀的;故乡的天,一直是瓦蓝瓦蓝的;故乡的月,一直是清明朗润的;故乡的风,是轻柔的,多少次拂过了田野、山岗,拂过游子的心间。
这里有高山密林,原野溪流、果园坝塘、水井菜圃、巷道炊烟,齐聚了乡愁的所有符号,为每一位儿女提供了成长所需的自然养分。
在大何屯长大的人,谁没有仰望过大梁子的高峰!谁没有去浪巴铺、小庙山找过菌子!谁没有到小尖山、槽子头去采过白花!谁没有在小麦青葱的四月到老大箐、湾子的田埂上剜过蒲公英!谁没有到龙箐坝塘游过泳!谁没有到两个水井挑过水!谁没有到干冲、砍柴冲放过牛,并在放牛的间隙看过几本武侠小说,或是仰面躺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的飘逸,听松涛鸟鸣,任思绪翱翔!
儿时的我们,经常一起在大门前的路边大石头上玩耍、聊天;或是在月色清远的夜晚,在蚕豆刚收完的田野里高声谈笑;或是在门前坝埂的小溪里堆沙坝,捉泥鳅;或是暑假的某个下午,靠在牛厩后的草堆上静静的发呆,任凭夕阳西下,晚风轻吹。
纵贯全村的公路,是村里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儿时的我们观察世界的一扇窗。从泥土路到弹石路,再到柏油路,多少辆呼啸而过的车辆,将少年的思绪载向远方。
学习之余,农家的劳动是艰辛的,割麦、栽种、薅苞谷、采烟叶、背柴。汗流浃背、精疲力尽之后,是收获的喜悦,是苦尽甘来的充实和满足。在一次次、一年年的劳作中,自己的耐心、隐忍也逐步积累起来,成了日后生活、工作中的难得财富。
儿时的印象里,父老乡亲们都有本色的友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乡情、亲情虽然清苦却透着浓郁的温馨。家里的酱油饭、腊肉汤,邻居家的苞谷饭,成了味蕾记忆里抹不去的美味。
小学里的两棵古树,和“七棵树”的合抱大树,是儿时对历史的最初认知。至今依稀记得,用作一、二年级复式班教学的祠堂大殿,以及三年级教室里昏黄的白炽灯光,更记得每位恩师朴素却笃定的慈祥。四年级时,晴朗的午后,何老师会让我们把书桌搬到紫薇花树下,仰头就触到一朵朵绯红的云,片片花衣落下,像飞舞的精灵。
那是一段纯净到几乎透明的岁月,那日子就像五月细碎的阳光,在不经意间慢慢散去,不留痕迹。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无论变得多强大,故乡总是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只要一回头,就会看到她。大何屯,尽管我不常回来,但我从未曾远离。您依然把当时的梦境,当时的感动不时带到我的心中。
流水一样的时间只能带走虚浮的东西,比如微名,比如薄利;而有的东西,却会永远沉淀下来,比如感受,比如情意。
昨日,故乡的点点滴滴,依然清晰地留在记忆;今天,故乡啊,您的子孙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却被一种共同的力量牵引着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