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姚县深入实施“幸福花开”工程,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开展大姚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项目,大姚县桂花镇以“绣”为媒,有效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绣”为媒,增进各民族绣娘情谊。彝绣培训为各民族的绣娘们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身着彝族服饰的绣娘们围坐在一起就彝绣技艺及应用等彝绣技巧进行探讨交流,将各民族的心紧紧相连,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固桥梁和绚丽纽带。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培训的绣娘中,有80%表示与其他民族的姐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同亲如一家的姐妹花;90%深切感受到培训活动如春风化雨,增进了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让民族团结之树在桂花镇的土地上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以“绣”为媒,闯出一条彝绣致富路。桂花镇目前已有37名绣娘熟练掌握了彝绣这门艺术,她们用手中的针线,编织出如梦如幻的作品,曾经只能在家庭琐事中忙碌的妇女们,如今凭借着彝绣这一翅膀,有的绣娘勇敢地踏上电商平台,开启直播带货的新征程,将彝绣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绣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以前我只会绣不会剪裁,通过这次培训,老师给我们教怎么剪、怎么做,做出来以后层次分明,效果也好,立体感强,做出来的产品自己很满意,以后把产品做出来打算在快手、微信平台上推广出去,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大村村民殷学玲说。
以“绣”为媒,打造“党建+非遗”新模式。桂花镇有着深厚彝族文化底蕴,彝族衣服、包包、裙子种类繁多、样式丰富,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特别是桂花的贴布绣别具特色。桂花镇党委创新“非遗+党建”的新模式,组织绣娘通过绣党旗、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绣感党恩等形式,既传承保护了非遗,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学习传播新思想。
下一步桂花镇将继续加大对彝绣产业的扶持力度,预计在未来一年内,再培育绣娘120名,让更多的巧手加入这一艺术的行列,将彝绣产品的销售额大幅提高。让彝绣这一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推动各民族“三交”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