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监督职能,不断促进审计工作的良好发展,大姚县审计局在对某学校审计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现场管理模式,提升审计质效。
在审计资源搭配上,审计组中有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审计”,也有熟悉大数据应用的“高能手”。
在资料收集上,除财务会计资料外更加注重收集审核业务资料,以及与被审计单位有重要经济往来的相关单位资料。
在审计方法的运用上,不仅使用了检查、观察等传统的审计方法查账册查实物,也利用电子数据分析查找在政策落实以及执行方面存在的疑点。如通过对教育扶贫、民政、残联、财政等数据与学生资助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大数据筛选疑点与通过传统审计方法核实疑点的结合,有效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在审计疑点查证上,审计组将内查与外调相结合,采用座谈了解、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向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干部、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多方了解学校保障机制落实情况,获得直接有效的信息,并透过这些信息查实问题。
在审计现场管理中,采取“周报告、周总结”和“重大事项快速反应工作法”,随时随地进行审计情况沟通交流,避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妄下结论或者草率了事,对于共性问题集体研判,重要审计情况第一时间直达领导、请示事项第一时间得到答复,确保审计判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并采取及时取证、当面核实等措施,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严控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现场撤场前,审计组全体成员共同清场,主审总体梳理简述,被分工的每位审计组成员分别补充,围绕方案全面回顾,对审计事项逐一过堂,研判所有任务是否均完成、是否有漏项缺项、是否还需要对部分事项进行拓展、延伸。
此外,审计组在开展审计实践的同时积极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努力提升专业理论水平,从模式中提升审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