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以“六化”发展思路为引领,统筹推进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饮水安全,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大姚县坚持以“六化”发展思路为引领,全面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确保让群众喝上干净、卫生、安全的自来水。
一、注重标准化建设
严格执行《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等规定。一是注重工程布局设施标准化,在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中,统筹考虑乡村振兴发展、居民点分布、水源条件、地理条件和实际用水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水源、取水方式、供水规模、水厂厂址、净水工艺和输配水管网布置等,严格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配备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建设水质日检实验室;对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等采取加强水源保护和工程改造等措施,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二是注重项目建设标准化,选取有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安全关,确保工程质量。
二、注重市场化运作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投建联合体,在积极争取中央省补助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盘活存量资金的同时,依法依规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本金,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已积极争取省建投集团(省水投公司)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项目资金6000万元,争取省级专债项目资金2.74亿元。
三、注重规模化发展
一是抓好规模化工程新建项目,从全县规模化供水工程不足的实际出发,统筹谋划,积极争取项目,切实加大工程建设力度,2017年以来,先后新建了龙街、昙华、三岔河、铁锁、新街等5件集镇供水工程。二是抓好管网延伸改造工程,争取实施了大姚县自来水厂、蜻蛉自来水厂和赵家店镇自来水厂供水管网延伸和改造项目等。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千吨万人供水工程2件,1万人以下1000人以上供水工程19件,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432件,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饮水安全保障服务率达100%,全县城乡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四、注重专业化管理
一是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推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和信息化监管体系,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参与供水单位运行管理,积极探索“企业+乡镇+村组”“企业+农村供水服务队”“企业+片区服务中心+管水员”等运行管理模式。至目前,赵家店等集镇供水工程引入了协会管理,县城供水、六苴、铁锁、三岔河、新街等实施了企业管理,专业化管理受益30个行政村,受益农村人口82400人。二是优化供水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供用水规章制度,明确生产经营各环节岗位责任,做到权责分明,提高供水单位管理效率和工作业绩。三是深化水价改革。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合理盈利”的原则,科学核算工程建设及运行成本,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合理确定供水价格,健全水费收缴机制,创新水费收缴方式,便于用水户便捷缴费,提高水费收缴率,城乡供水实行有偿服务、计量收费。
五、注重智慧化服务
一是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整合城乡供水服务资源,健全完善供水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供水工程的取用水水量、进出厂水质、主要供水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增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对于水源取水口和加压泵站,加强远程控制,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供水成本。同时对用水户进行多元化、便捷化、个性化服务,实现供水服务“零距离”,供水管理“全覆盖”,用水诉求“全响应”。二是统筹加快推动供水工程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特别是在水量计量、水质监测、水费收缴、故障报修等方面提高智慧水平,推进不同层级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互联互通,实现从城市到乡镇、从水源到水龙头的一体化、数字化、智慧化管控。
六、注重生态化理念
一是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保。对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实施环保作业,做到施工现场整洁,减少工程建设占地和开挖对地表植被和景观的破坏;采取沉淀、净化措施处理施工废水;降低工程活动对当地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和破坏;保护生物资源和珍稀物种,维护工程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二是加强水源保护,防治并重。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我县投资260万对12个乡镇13件集镇供水工程水源地划定了保护范围,采取栽界桩、安装防护网、立警示(公示)牌等进行警示提醒,禁止在保护范围内放牧、农耕、游玩等行为,同时加强了日常管护。三是加强日常监测和管护,确保水质。2018以来,由县水务局和县疾控中心协作完成对饮用水水质年度监测,同时加强日常对水源点的巡查,及时清理取水口水面的枯枝烂叶、沉积物等,定期清洗水池并投放消毒药品,对水厂周边环境经常清扫、消毒等。四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与“一水两污”综合治理,通过在路旁村间规范安装供排水管网和沉淀池、过滤池,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废水、粪水乱排现象,使村庄环境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得保护,城镇村落一体化的“美丽乡村”或“水美乡村”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