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康苑安置点是全县2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之一,2018年9月建成,共安置来自全县9个乡镇搬迁群众249户1178人,搬迁群众中有汉族、彝族、傣族和傈僳族四个民族,其中彝族居多。自搬迁入住以来,搬迁群众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携手共创民族团结进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牢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更加扎实,不断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宣传。以政策理论学习宣传为重点,每季度组织党员、楼栋长定期学习,确保政策理论学习到位、落到实处。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安置点聘用1名州级非遗传承人,让其发挥传、帮、带作用,让民族文化得以科学传承和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组建以搬迁群众为主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文艺宣传队,每周五晚在安置点小广场组织篝火晚会,搬迁群众积极参与。每到彝族年,安置点开展庆祝农民丰收节的冲粑粑、搬玉米、稻田抓鱼、选南瓜王比赛活动,举行文艺演出,表彰脱贫光荣户,看望慰问困难户、优秀贫困学生。

强化产业发展,实现搬迁群众致富。一是打造民族特色产业。在安置点引进云南纳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建成民族特色刺绣扶贫车间,开发民间刺绣产品,推广民族刺绣等文化品牌。通过举办绣娘培训,提高刺绣技术,让民族刺绣、服饰等特色产品得以长足发展。二是招商引资,开办扶贫车间。在安置点开办绕电子线圈、小把粉丝绑扎等扶贫车间,为不能远出务工的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渠道。三是拓展技能培训带动就业。通过邀请人社、职业技术学校及州县等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到安置点开展餐饮、护理、礼仪、电焊工、民族刺绣等技能培训带动搬迁群众就业,不断提升了搬迁群众致富增收技能水平。四是成立合作社。搬迁群众全部加入大姚县易地扶贫搬迁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通过购买资产并出租,收益按比例分红,确保了搬迁群众有一份稳定的权益收益。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是整合资源合力创建。统筹协调、整合力量,推进美丽县城、文明城市创建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区创建,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生活环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安置区建设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扶贫超市等,提高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建设村史陈列室,保护传承各民族历史优秀文化。围绕爱国、爱家和民族团结三个主题,建设文化长廊,滋养搬迁群众的精神世界,展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三是强化公共服务。扎实开展饮水安全、住房安全、医疗保险、就业就学、社会救助等工作,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落实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法治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等评选活动,传递正能量,以家庭的良好家风支撑起安置点的良好风气。结合县城社会治理、扫黑除恶等专项工作,在安置点及时排查、调处、化解群众间的矛盾纠纷,实现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审核:歹永文,撰稿:县发改局杨红才 马永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