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多于桑树上部叶背产卵危害,幼虫排泄蜜露于桑叶引发煤污病。具有迁飞性、世代重叠、繁殖力强、成(幼)虫伏叶背、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已成为大姚县蚕桑产业发展危害较重的小型害虫。据调查:2021年全县桑园桑粉虱虫害发生面积达10000亩以上。其中:金碧镇、新街镇部分桑园轻度发生,石羊镇、赵家店镇大部分桑园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为科学有效应对桑粉虱虫害大面积暴发,不影响翌年养蚕数量、蚕茧产量和蚕茧质量,保障全县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特制定大姚县桑粉虱防控技术方案。
一、防控目标
发生桑粉虱虫害的桑园总体防治效果达90%以上,确保翌年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科学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成本。采取统防统治、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相结合策略,综合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诱杀和化学防控技术与措施,抓住防控关键时间节点,持续压低虫口基数、严防大面积扩散,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防治指标
百叶虫量10000头以上,即100头/叶以上。
四、防治方法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为辅,化学防治为主。调整秋蚕饲养布局,治早、治少、巧治过度桥梁桑,统防统治,狠治越冬关门虫。
(一)农业防治
重视冬季桑园管理工作。清洁桑园,桑园冬耕20cm以上,深埋带越冬蛹的落叶,可以大量减少粉虱虫量并且可推迟翌年粉虱出蜇时间。因此要将枯枝落叶连同杂草一起全部集中处理。对桑园周围的作物进行冬耕和清园处理,降低虫口基数。
(二)物理防治
1.夏伐是降低粉虱前期基数的一种有效方法。大姚县夏伐时间普遍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桑粉虱处于缓慢增长时期,夏伐可淘汰5月份第一代粉虱成虫产下的卵、幼虫和蛹。减少第一代虫口基数,减轻秋季防治压力。
2.合理安排统一养蚕批次,集中用叶时间,改善桑园通风、透光和排湿;充分利用桑粉虱趋化性,采用杀虫灯、食诱剂等诱杀成虫,夏蚕饲养结束在桑园内挂20×30㎝黄板诱杀成虫;亩需挂黄板20-30片。
3.人工摘除虫叶和剪稍。7~9月是粉虱发生的高峰期,可人工摘除田间虫口密度大的虫叶。产卵数量最多的枝条上部叶片进行集中处理;养蚕期间,先摘幼虫及蛹密度大的中下部叶片来养蚕,减少粉虱成虫羽化数量,降低田间虫口数量。可采用剪稍,把虫枝剪调,以控制桑粉虱危害。
4.加强桑园通风透光管理。桑粉虱喜不通风、不透光、湿度较大的成片密植桑园。密植桑园结会养蚕把枝条下部叶片采完,增加桑园通风透光。同时桑园内杜绝套种高杆或爬藤作物,如玉米、南瓜等。
(三)化学防治
1.根据应急防控需要,按照早防早治原则,科学选药用药,参照农业农村部桑树用药名单,结合我县示范效果,优先推荐使用易降解,无残留毒害,安全间隔期短,具有强烈触杀、熏蒸和胃毒作用,杀虫谱广,适用于蔬菜、茶叶、桑树以及临近采收前的果树等作物的有机磷农药。
2.狠抓关门虫防治,降低虫口基数;晚秋蚕饲养结束后,对桑园及周围土壤统一喷一次高效农药。配合撒毒土,对于土壤中越冬的粉虱虫卵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喷药应掌握在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要全面,做到枝条上下,特别是拳部要喷湿、喷透。要按照标准配比使用农药,禁止擅自增大用药浓度,以免对桑树造成药害。
五、防治时间及注意事项
(一)防治时间
1. 冬季防治时间。2021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5-7天喷施农药1次,发生较重田块连续开展2次联防统治。
2. 2022年,每季养蚕前15-20天,分别开展1次联防联治。
(二)注意事项
1.因桑粉虱杂食性,迁飞力强,扩散快,非同时喷药防治的桑田就成为桑粉虱成虫最好的过渡场所。因此必须统防统治。打药时要实行包抄战,一块地要从周围向中心打,打药时间尽量掌握在上午10时左右和下午4时以后,重点是喷雾枝条顶部叶片的反面,此时成虫栖息在树梢活动性较弱。如晨露未干,或多次用过的农药防治,可适当提高浓度。
2.因粉虱繁殖率非常高,特别是夏末初秋时期,桑粉虱全龄发生期仅17天左右,又以孤雌生殖为主,世代重叠严重,因此必须每5~7天连续打几次,才能控制桑粉虱。
3.防治药物交替使用,延缓抗性。切忌乱用农药或是随意提高农药浓度,不当使用浓度会杀伤大量天敌,破坏桑园生态环境,养蚕中毒等。
4.若用桑粉虱严重为害的桑叶养蚕,应在采叶前半天用含有效氯0.3﹪的漂白粉液(1公斤漂白粉加水90~100公斤)或强氯精液(36﹪强氯精0.1公斤加水1000公斤)全面喷洒桑叶消毒,杀灭粘附在桑叶表面的病原菌,避免通过桑叶传播蚕病。用于小蚕共育的桑园如粉虱为害严重,不能用于共育喂小蚕,避免共育小蚕发生僵病,造成严重损失。幼虫发生期采摘桑叶时控制留叶数,每次采摘仅留上部5片叶,减少虫蛹数量。成虫高发期,在虫卵孵化前,采摘顶部5片叶。
5.桑园周边有果园或农作物喷药防治季节,力求确保养蚕安全,建议小范围试喂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