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信息 >> 每日新闻 >> 正文

飞针走线织锦绣 巧手绣出幸福来——大姚县彝绣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日期:2023/06/06   作者:   来源:    点击:

走进大姚县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彝绣车间,绣娘们飞针走线地为新一批订单忙碌着。“订单很多,我和姐妹们每天都在赶货,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公司技术总监、被绣娘们称为“蜻蛉巧手”的张琼芬自豪地对记者说。张琼芬的自豪,源于她多年深耕彝绣技艺传承和发扬,把曾经藏于深闺的精巧彝绣产品从家用变为商品,让传统彝绣从小家庭走上广阔的大市场,给绣娘们带来美好生活。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有力领导及州委宣传部统筹推进下,大姚县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全力推动传统彝绣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上发力,彝绣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传统彝绣焕发新生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推手。

传统产业焕新彩,技术提升是关键。为不断提高绣女的刺绣技艺和设计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技艺+现代创意”有效融合,大姚县加大彝绣技术培训,邀请中国美术学院专家对绣女进行面对面指导。2020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40余期,培训绣女3800人(次)。组织彝绣骨干到杭州、苏州等地学习刺绣技艺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与研发,组织彝绣企业负责人到四川考察蜀绣产业发展,促进绣女在刺绣产品图样设计、工艺流程、技能技法等方面推陈出新,激发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一批批彝绣经纪人参加培训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成为推动彝绣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传统技艺的提升和改造,让彝绣从“手艺”变为产业。

小产业也需要大市场。为改变民间自发性生产和“小作坊”式的营销模式,提高彝绣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大姚县采取“协会(合作社)+会员”的运作模式组建彝绣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彝绣巧手”经纪人,把分散彝绣户集中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做强品牌。多方沟通协调帮助彝绣企业及经纪人到昆明市及省外建立彝绣展销部和工作室,大姚本土的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6家经销商,拓展12个零散销售点;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把彝绣搬到了国内最高规格的秀场“北京时装周”,并发起了围绕“文化传承、手艺变现、造血脱贫”3个重点开展的彝族绣娘“幸福指尖计划”;“咪依噜彝绣海外推广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重点项目;大姚咪依噜彝绣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获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2022年,大姚县彝绣增加值达5720万元,累计销售彝绣产品上百万件。

市场化运作的加持及品牌培育,让彝绣产业释放出全新动能。如今,大姚彝绣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县有园区、乡(镇)有车间、村(组)有绣坊、村村有绣娘的发展格局。先后打造了“咪依噜”“纳苏”等彝绣品牌,并探索彝绣精品高端定制途径。咪依噜、彝彩公司、纳苏彝绣、索玉文创等一批彝族服饰(刺绣)企业不断崛起,引领彝族手工刺绣走向技术品质化、绣娘意识市场化、彝绣市场国际化发展道路,古老的彝绣插上了现代化发展的“翅膀”。

行之有效的技艺提升、市场拓展、品牌打造,让大姚县彝绣产业的步子迈得更大更稳。截至今年5月,大姚县共有注册登记彝族服饰经营主体51户、彝族服饰商标24件、专利1件;有彝绣协会4个、彝绣市场主体43家;有州级彝绣专业示范村5个、省级彝绣著名商标2个。全县从事刺绣的妇女达9700名,绣娘通过彝绣实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彝绣产业也成为大姚县发展势头强劲的新业态。